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阻止多精入卵的机制(二)

(2010-08-15 13:04:33)
标签:

阻止多精入卵

杂谈

分类: 发育生物学

 

阻止多精入卵的机制(二)

 多精受精快速阻碍机制中膜电位的变化时间非常短暂(1 min左右),不足以永久实现阻碍多精入卵。因此动物进化出皮层反应(cortical reaction)来永久阻止多精入卵。

1.海胆的皮层反应(cortical reaction):皮层由皮层颗粒组成,通常分布在没有微绒毛结构的卵质膜下方。当精子进入卵子时,皮层颗粒与卵膜发生融合,颗粒内容物被释放到卵质膜和卵黄膜之间的区域——卵黄周隙(perivitelline space),这些释放物中有几种蛋白质在皮层颗粒反应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当第一个精子与卵子发生质膜融合时,质膜融合处的卵子皮层颗粒与卵子发生质膜融合,胞吐作用发生,皮层颗粒释放物质到卵周隙,使卵黄膜硬化,此时,卵黄膜改称受精膜,其它精子再也不能穿过卵黄膜。

http://s11/middle/4e11b416g8dec8672998a&690

http://s13/middle/4e11b416g7497a718697c&690

2.哺乳动物卵子阻止多精受精涉及到透明带、卵质膜、卵周隙的变化,根据动物种类不同,或者主要发生在透明带水平,或主要发生在卵质膜水平,或者二者兼有。例如,仓鼠、山羊、绵羊及牛卵子受精时多精受精阻止主要发生在透明带水平,质膜几乎不参与(Warssanman,1988;谭景和,1989);兔卵子受精时多精受精阻止主要发生在质膜,而不发生透明带反应(Overstreet and Bedfond 1974);大鼠、小鼠、豚鼠、猫属于中间类型,既有透明带反应,又有卵质膜阻断。当精子与卵子发生质膜融合时,皮层颗粒中的水解酶等也会释放物质到卵周隙,透明带硬化。其它精子再也不能穿过透明带。透明带在皮层反应后的硬化称为透明带反应。

许多哺乳动物的卵子受精后,卵质膜也发生变化,阻止多精受精的现象,称为卵质膜反应(egg plasma membrane reaction),但质膜阻止多精受精只是一个现象描述,其机制了解不多。海胆卵子质膜电位变化阻止多精入卵已经众所周知,而哺乳动物,尽管精卵融合后膜电位有变化,但仍然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电位阻止多精入卵的机制,哺乳动物快速阻止多精入卵的机制仍然不清楚。哺乳动物卵子表面有许多微绒毛(卵质膜突起形成的),可能与阻止多精入卵有关,仓鼠卵无微绒毛的区域不能与精子融合,小鼠卵受精后膜流动性下降,有人推测,皮质颗粒胞吐时,皮质颗粒膜插入到卵质膜,形成新的嵌合膜,改变原有质膜的性质,使其不再接受精子,但这仍然缺乏直接证据。(在一些畜牧学的书籍里,把这种现象称为膜的改组即卵黄膜封闭作用,其实这是错误的,一来是把哺乳动物的卵质膜伸出的微绒毛当做卵黄膜,二来是其机制仍然不清楚,充其量只能称为卵质膜反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