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谈天说地 |
处暑又称暑退,这时气温一般是15-17℃,最适于人体的气温,因此觉得很舒适。陆游有两句诗:“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这是对处暑的最好描绘。
“秋不凉,籽不黄”。一般作物灌浆以后,生长所需要的温度有所下降,当然太低了也不行。如玉米开花授粉期间以
26-27℃为宜,灌浆后就不需要这样的温度了,如超过25℃或低于16℃,都会影响淀粉酶的活动,阻碍干物质的积累。
处暑,由于夜寒昼暖,作物白天吸收的养分到晚上贮存,因而庄稼成熟很快。山西:“处暑禾田连夜变”,山东:“处暑三日无青谷”,浙江:“处暑三朝稻有孕”,湖北:“处暑满田黄,家家修廪仓”;河南:“处暑不处暑,七月十五吃稻黍”。都说明,处暑后禾田连夜变,很快就要收获了。没有按时播种的庄稼,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处暑花,不回家”,“处暑不出头,割得喂了牛”。说明误了农时,不论棉花,还是粮食作物不会有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