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文化 |
分类: 心情随笔 |
文/思文
公元925年12月,契丹在其首领耶律阿保机率领下向渤海国发动了全面进攻。公元926年正月,一举攻下渤海国西部重镇扶余府。契丹军乘胜前进,途中击败渤海老相统帅的三万渤海军队。公元926年2月,包围渤海上京龙泉府所在地忽汗城,渤海末土大湮撰素服牵羊“率臣僚三百多人出城投降”。耶律阿保机“优礼”相待,释放回城,并派遣近侍康末恒等十三人进城搜缴兵器,但被渤海“逻卒”杀死。大湮撰也在爱国军民压力下“由降复叛’,契丹军为此发动强大攻势,攻破忽汗城,大湮撰被迫再次请罪于阿保机马前。阿保机令兵卒将大湮撰及其族属押解出城。渤海国安边、南海、定理等府及诸边节度史也相继归顺。至此盛极一时的“海东盛国”历经十五王229年后灭亡了。据史料记载,从契丹围攻扶余府起至攻破忽汗城,前后不足一个月的时间,是什么原因使声势赫然的渤海国迅速灭亡的昵?
渤海族是我国东北地区远古民族肃慎、挹娄、勿吉、靺鞨一脉相承的后裔。这一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比较缓慢。挹娄时期,没有首领,后来才出现“父子世为君长”的现象。那时候已经产生了私有制,私有制的发展,导致了贫富分化,为了保护私有财产,挹娄制订了族规“相盗赃物无多少,尽诛杀之”,就是无论偷盗多少,一律斩杀。挹娄时期正处于向阶级社会过渡。勿吉时期,“邑落各自有长,不相总一’,说此时还没有形成部落联盟。从先秦时期的肃慎到隋唐时期的靺鞨,其社会形态基本相同。可见,在漫长的时间里,这一古老民族变化发展的步伐不大,生产力发展缓慢,长期处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阶段。渤海国就是在这些落后的社会经济形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渤海国的迅速繁荣一定程度上借助于渤海政权的推动。渤海政权建立之前,渤海族的前身粟末靺鞨的一支部落在酋长突地稽率领下,“自夫余城西北举部向关内附,处于柳城燕郡之北”,在今天营州一带居住。唐初粟末靺鞨的另一支在首领乞乞仲象、大祚荣父子率领下“率家属徒居营州”居住。与七八十年前徒居营州一带的突地稽属部大体居于同一地带。在隋唐时期,营州地区已有众多的汉、契丹、奚、高句丽等族居住,成为多民族杂居区。这里的文化相对发达,纷至踏来的粟末靺鞨人在与边人交和过程中“悦中国风俗请被冠带”,受中原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他们迅速地由氏族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在唐王朝与高丽战争后,粟末靺鞨人在其首领大祚荣率领下,“东走渡辽水,保太白山之东北,阻奥娄河树壁自固。这支东归的粟末靺鞨人带来了汉族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文化思想,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渤海建国以后,正值中华民族进入盛唐之际,高度发达的唐朝对周边少数民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渤海上层统治集团人物曾在营州地区熏染过先进的汉唐文化,建立政权后,更是欣赏唐朝先进的各项制度,并极力效仿,甚至完全照搬、嫁接。大祚荣之世“数遣诸生诣京师太学,习识古今制度。以后“亦有遣学生入唐,习学之事”他们到唐朝后,“请写《汉书》、《晋书》、《三十六国春秋》、《唐礼》,唐许之”先进的封建政治、经济制度、生产技术及文化不断传入渤海,对渤海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促进了“海东盛国”局面的出现。
由此可以看出,渤海国的迅速繁荣不是本身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产生的,而是跳跃了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从唐朝输入的。渤海国的先民粟末靺鞨人在营州地区接受了先进的唐朝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迁回到靺鞨固地,建立政权后,从上层建筑入手,照搬唐朝的封建典章制度,对经济基础发生巨大的反作用而完成了渤海封建化进程,这种发展模式的局限性就在于它割裂了靺鞨古老社会经济文化的独立发展,借助于国家政权的培植和推动,在境内大部分地区的经济形态还处于落后状态的情况下,意识形态超前发展。其表现为封建国家机构比较完善,封建化程度很高,但封建经济并不发达,没有形成完整的发达的封建经济基础,很大程度上靠与唐王朝及四邻民族、国家的经济交往来维系其庞大的封建政权机构。这种发展模式导致了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加之渤海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以渤海上京附近地区为代表的附近地区是其政治、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已开始了封建化进程。然而其新征服的地区仍比较落后,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阶段。这尤以“海北诸部”为代表,他们依然比于“缠鱼皮,逐水草”的程度。他们和中央政权的行政隶属关系比较松散无力,加之边远地区之间交通不方便,往来甚少,使各地区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导致了渤海国社会以原始社会、奴隶制、封建制杂相呈现的状况出现,使渤海不可能形成统一的综合经济体系。这种情况必然使渤海国的统治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当受到外力打击时,基础薄弱的渤海政权倾刻间便土崩瓦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