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文化杂谈 |
分类: 心情随笔 |
去品欧阳修使辽时喝的酒
文/ 思文
宋辽“澶渊之盟”后,两国之间常年有信使往来,其中不乏名人,也不乏名篇佳作、诗词、名句。而我个人也许是受我家先生(王德恒)影响,竟然喜欢欧阳修出使大辽时所写的《奉使契丹回出上京马上作》。
那是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在中国历史上,真真的好年头)。欧阳修被点名充任祝贺辽道宗(耶律洪基)登基的“国信使”,出使契丹,受到辽道宗高规格的礼遇。御赐宴会时,特派尚父燕王萧孝友等四位重臣作陪。皆大欢喜,出使顺利。于是欧阳修在回程途中作了两首诗,一首是刚出上京骑马回程时所做。一首途中吟成。
契丹民族所生活的地区疆域辽阔,放眼望去天地相接,夏季河流宽广、水草丰茂,冬节却朔风凛冽、寒气逼人。春秋两季雪、沙飞扬,遮天蔽日。顽强的契丹民族在此地区繁衍生息,形成了以勇悍尚武为主要特征的渔猎文化。诗人文笔雄健,构思巧妙,意境空灵,再现了契丹民族所生活的塞外沙漠草原风光和北方游牧民族独有的游牧狩猎的生活方式,尽显契丹地域风貌。
《奉使契丹道中五言长韵》中的“儿童能走马,妇女亦腰弓”,展现了契丹民族无论老幼、妇儒都具备的勇武性格与豪爽气质。同时也佐证了史籍所载的契丹人在渔猎捺钵时妇女儿童相随行的史实。
两首诗如下:
奉使契丹回出上京马上作
紫貂裘暖朔风惊,潢水冰光射日明。
笑语同来向公子,马头今日向南行。
奉使契丹道中五言长韵
城阙青烟起,楼台白雾中。绣鞯骄跃跃,貂袖紫蒙蒙。
朔野惊飙惨,边城画角雄。过桥分一水,回道羡南鸿。
地理山川隔,天文日月同。儿童能走马,妇女亦腰弓。
度险行愁失,盘高路欲穷。山深闻唤鹿,林黑自生风。
松壑寒逾响,冰溪咽复通。望平愁驿迥,野旷觉天穹。
骏足来山北,轻禽出海东。合围飞走尽,移帐水泉空。
讲信邻方睦,尊贤礼亦隆。斫冰烧酒赤,冻脍缕霜红。
白草经春在,黄沙尽日濛。新年风渐变,归路雪初融。
祗事须强力,嗟予乃病翁。深惭汉苏武,归国不论功。
2006年,吉林省大安市大安老窖酒厂,在对原厂址进行改造扩建的时候,在搬迁清理时,突然发现了在原厂房地下深埋的两口大铁锅和和一大批古钱币、大瓷瓮等文物。
这批文物经过先生母校、吉林大学中国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冯恩学教授的挖掘研究,又经北京大学碳14检测,测定为辽代蒸馏酒的器具。并通过对锅内沉积物进行花粉孢子物的检测研究,都是制酒的粮食作物,有燕麦,粟米以及脚步出来的颗粒植物。
先生每每谈起,都乐不可支,说这一发现令人震惊,且不说考古学界,整个白酒行业也会因此而震惊。
以前,先生是主张女真金国始能蒸馏出酒的,在仔仔细细查验了出土资料后,他肯定的说:这就是辽代的酒类酿造厂,而且规模不小。很有可能,辽宁省法库县叶茂台辽代墓葬里的酒,就是来自于大安。
2015年,又一番惊喜袭来。原来,一次考古勘察在大安老窖原厂址展开,在考古人员的铲下,陆续出土了410多块灶台石!
这些灶台石上宽下窄,大小比例一致,不仅考古人员推断是同一器物的组成构件。就是日夜参与关注的孔令海先生和酒厂人员,也都看了出来,这是一件很特殊修造出来的,而且体积很大的“物件”。
那么,孔令海何许人也?
孔令海,1950年生于吉林省大安市,祖籍山东曲阜,是孔子的后裔。
作为孔氏的后人,诗书传家是必备的礼仪规范,孔令海在文学和书画方面,有着血脉传承中得天独厚的优势。他的画作和诗作屡次在省内外斩获奖项,并被专业单位邀请展出,集结出版,是个不折不扣的艺术家。
除此之外,他的身上同时还带有着浓郁的书卷气,说话谈吐旁征博引、条理分明,又格外像是一个严谨的史学专家。
但是,他的社会确实身份是:大安市大发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大安酿酒总厂董事长。他带领大安酿酒总厂收获了诸多荣誉:吉林省私营企业安排就业先进企业、吉林省私营企业纳税先进单位、吉林省百强私营企业、吉林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吉林省拥军优属先进单位、吉林省社会保障优秀民营企业、吉林省质量诚信企业、吉林省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等等。他个人还是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我就认为到了省级特等劳动模范的成度,绝不是“干”出来的,勤勉劳动的,而一定是智商非常高的人,发现生产、技术乃至文化中含有的内在科学规律,并善于总结创新的人。
果然,上网搜集资料,他拥有“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工程师”、“吉林省创业先锋”、“中国酿酒大匠”等非荣誉职衔,而是对其技术创新学识的肯定。
当然这是题外话。关键在于,他立刻想到了复原和实验,演艺界称为“还原现实”,“场景复原”。
孔令海在考古专家的指导下,对这批条石进行了古法修复(用粘土混合鸡蛋清、粘米浆等食物制成的粘接剂)。复原后的大石锅(直径近二米)可以清楚明确地显示出它曾经的作用--是酿酒所用的蒸制谷物的大锅。
与此同时,复原过程中,专家们还发现了石锅锅身清楚地刻有“富源”二字,这与现存于大安档案馆的民国十年富源烧锅发行的银票上“富源”两字相吻合。并且也从侧面证实了民国期间大赉县志(现大安是由大赉和安广合并而成)所记载的“烧酒每岁输出650万觔("觔"音义同"斤")”所言不虚。
而1055年冬欧阳修的“斫冰烧酒赤,冻脍缕霜红”,记载的正是辽代烧酒的技术。
也就是说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奇妙合拢。
孔令海认为,欧阳修是爱酒之人,他自号“醉翁”,并且写出了名篇《醉翁亭记》,自然对酒有着很深的感触。他说:“斫冰,我认为并不仅仅是之前文学界以为的”凿冰捕鱼“的释义,而是代表了辽时烧酒的酿造之法。”
从2006年到2018年,孔令海用了整整十二年时间,从对大安老窖本身的文化研究,到对大安在辽时期历史和风土人情的深挖查探。在坚持不懈地追求和不断探索下,通过实践,成功恢复了古法酿造技艺,从而得出的结论。
但这项技艺的探索和复原过程,却异常艰辛。
孔令海带领工人,按照文献记载中的木甑图样,参考复原的石锅,按比例制作了蒸馏用的松木木甑。当一切都准备妥当之后,孔令海下令工厂开始进行古法蒸馏取酒的复原工艺。
然而,让孔令海感到不解的是:酒,并没有顺利流出来。
对此,孔令海说:“关于蒸馏过程中的冷凝取酒,书中没有记载。我们尝试了很多的方式,包括用棉被汲水进行木甑外部降温,或者是在顶部冷凝托器中注入冷水,都没有成功。”一时间,传统工艺复原进入了困境中。无奈之下,孔令海只好回去再翻查资料。
突然,当他看到欧阳修这首诗中“斫冰烧酒赤”这一句时,灵感随之迸发出来。时值冬日,他连忙叫来工人,从湖面取冰回来放入木甑的顶部托器中。一瞬间,神奇的事情出现了---- 酒立刻从木甑腰部的凝取管中涌了出来。
随着酒液涌出的那一刻,跟着涌出的,还有孔令海激动的泪水。
他,成功了!
大安老窖“斫冰烧酒”的复原成功,不单单是考古成果,丰富了东亚传统文化,也是考古成果在当代转化为产品的可贵尝试和取得成功的途径。
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