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芈月传》中芈月的几次奇葩中毒

标签:
文化 |
分类: 原创古诗词 |
五律·看《芈月传》后失眠
文/思文
观剧何人醒?思绪乱飘零。
披衣身坐起,玉指触荧屏。
下毒当情节,黔驴实技穷。
一笑了之了,帝王鼾不停。
可俺小女子,郁闷怒气冲。
多少观剧者,木讷拎不清。
历史被秒坏,情理浊流中。
趾高气扬态,实是假聪明。
芈月较甄嬛,实在为低能。
可怜人民币,流淌淤泥中。
无须思文说,何人看不清?
最近观看不少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卧薪尝胆》、《汉武大帝》、《成吉思汗》、《楚汉传奇》、《大秦帝国》、《雍正王朝》、《康熙王朝》。直观上感觉《卧薪尝胆》有些郁闷,尽管有陈道明、胡军这样的大腕出场和几个比较有素质的女主角,但终究是没有激发出那种审美的期待。或者说缺少在某一集过后挥之不去的激情。但是,它毕竟交代清楚了一段历史,释读了《卧薪尝胆》这个成语产生的艰辛过程,完成了“用剧作来传达历史”的这个使命。感觉艺术上最为成功,能够引起思考,审美期待最为强烈的是《雍正王朝》,一群大男人的争斗动人心魄之外,乔引娣的柔情万端,雍正的大度和细腻也令人体会出一种荡气回肠的美感。一言以蔽之,这几部剧确实传达了历史,也将华夏文化表达的很充足,如果写戏剧史有“历史题材”这一章的话,他们都可以上榜。这里有斗智斗勇斗狠,但那是一种政治家、军事家在历史风云中的一种个性表达,韵味十足。如《雍正王朝》可以列为宫斗剧之首,但是,那里可没有那种阴损的小阴谋和歹毒的诡计。我严正声明,我特别讨厌“戏说”,比如《康熙微服私访》和纪晓岚和珅的那几部戏说,确实令人生厌。
这又使得我不得不说每天追看两集的《芈月传》。在《芈月传》的宣传中特意强调了是历史剧,尊重史实,乃至自称“史诗”。这也太有点自不量力了,也太逗了。一个一个宫廷里的小阴谋,或者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小阴谋小伎俩构成了叙事的主导框架,让人觉得十分虚假,看着就觉得别扭。
就说说芈月的三次中毒吧。第一次是在楚宫中,芈茵因为嫉妒和争夺黄歇而给芈月下毒,因为设置了当时特定的环境,使这次下毒尚可接受。但是,芈月自我解毒和魏美人的帮助都十分牵强。好在芈姝终于找到了芈月,并且以自己也喝了被下毒的水和食物,要挟威后派女医挚来医治解毒,虽然也有胡编滥造的痕迹和看起来令人不信服的一些情节,但总的来说还能接受。
芈月第二次被下毒。是芈姝身边的玳瑁姑姑干的,这个让人感觉十分勉强和不可思议。下毒的时间选择上,是还没有看到芈月能够威胁到芈姝的地位。作为一个王后芈姝的贴身宫俾首先应该考虑到这种粗劣的下毒方式肯定会被查出来,也一定会影响到大王对王后的看法。但是,她就疯傻一般的干了,芈月的解毒过程也令人不可思议,在她昏迷两日之后就因为大王喊了一声“芈月,你的给我好好活着”,就唤醒了芈月的生命,就使母子平安,看画面很感人,过后不禁摇头,能有这样的事儿?一个苦心孤诣要加害芈月多年的人,通过专门耳朵医护人员下毒,居然没有被毒死,没有对孕妇和孩子造成伤害,谁信?
而且根本没有说清楚毒性的缘由,哪怕像金庸那样补上一两句,让女医挚说出芈月原来中过毒,体质上产生了抗毒的因素,也算是给观众一个交代。不知是编剧和导演的功力太浅,对整个戏剧的运行态势把握的不全面、不细致,或者说用心不够,就秦王的一句话,唤醒了两条性命。
芈月的第三次中毒就是那不可思议的拙劣和庸俗的和氏璧包装的毒,前面我说过了,如果认真的对观众负责就不应该写,即便写了拍了,在自我看片的时候也应该拿掉。这次下毒,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如此的丑陋和庸俗,看后很不舒服。
于是,想想今天看的这两集也就是对芈月的第四次下毒(针对芈月孩子公子稷,关于杀人蜂事件(杀人蜂这种热带的非洲蜜蜂在中国不存在),也不去挑剔这个下毒的过程,就是几个细节让人如此的不可信服,表达的十分轻率。如果没有穆辛的那几句聊天,如果不是后两句恰恰被芈月听到,这场解毒就不存在了。说句心里话,开始我还没看懂这个,为什么要去找那种草就能解杀人蜂的毒,然后我还问了帝王几句咋回事,帝王解释,那“杀人蜂”蛰了一下那个蜘蛛,而那蜘蛛掉在一种草里,没有死又爬回去和杀人蜂厮杀去了,由此证明那种草能解杀人蜂的毒,我才明白这个药草的由来。这个太不可信,纯粹的扯淡。人类能够在野外看见杀人蜂落在蜘蛛网上和蜘蛛厮杀,还能看见蜘蛛掉在草丛中又爬起来和杀人蜂继续厮杀,这在概率里就不存在这个事儿。从生物学上来说任何蜜蜂只要用它的针刺蜇人,这个蜜蜂也就完蛋去了(小时候我家养过蜜蜂),死球球了。根本不能和爬起来的蜘蛛再战。这么写,实在是误导观众,特别是误导青少年,而且让女医挚一天时间就找到这种草,这只能是神话,而不是历史。
如此的不科学的事情,并且涉及到和人的生命有关系的细节,竟敢拍成电视剧播放,胆子也太大了。1980年后,有人将产自非洲的杀人蜂带进了国内,有伤人的可能,但愿被伤者不要去找什么草药去解毒。
算了,不写了,小团儿(我的狗)又好奇的进屋要吃的了,我的去喂喂它。
再补充一句,今天和一微友聊天,网友质疑公子稷在那个时代就能说出“水能覆舟亦能载舟”的话呢?而且是一个6岁的儿童由此悟出了浮力学的原理,“举一反三”将一个掉在山洞里的木球,用灌水的方式使木球浮了上来,网友说到度娘百度了一下此话的出处是唐太宗当年说过的,怎么就会搬到这里了呢。我也用手机百度了一下,也都说这句话曾是唐太宗说的。于是,我又请教了一下帝王,帝王说这句话的出处应该来自《荀子》,我又百度之后,算了一下,即便是荀子说的也够不着秦惠文王时期,秦惠文王那时候,荀子也就六七岁的样子,和公子稷差不多大吧。看来让一个六岁孩子说出这样的话并能悟出浮力的作用,也太不可思议了。出现这样的情结也是太不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