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和亲之路】把年幼的儿子烧成肉菜讨好皇帝能得宠吗?

(2011-05-04 06:44:37)
标签:

卫姬

齐国

易牙

文化

分类: 和亲之路

    文/思文

    西周代商后,周王为天下共主。周武王死后,周公摄政,他吸取了商朝的教训,为了巩固一姓的统治,实行了同姓分封制,把他的同姓兄弟、功臣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周文王第九子即周武王同母弟康叔,在周成王时封于卫,称“卫康叔”。从此,开始了卫国的历史。

   

   康叔原先封于康地,彝器铭文和《易经》里的“康侯”就是他。武王、周公灭殷时,命康叔监视殷国。《周书》里《康诰》、《酒诰》两篇便是武王命康叔的训词。周公摄政实封康叔于殷朝故地。

   

    检索历史,卫国的昏君特别多,人民负担很重,北方又和狄人相邻,经常受狄人的侵扰,南方又苦于齐晋的争霸,于是疆域日渐缩小。这时的卫国统治者为了抵抗狄人的侵犯,也只好与它国联合。联合的方式多用金钱、牲畜等财物相赠,但比较重要的方式就是和亲。当时卫国国君们的妻子大都是从其他国家娶来的,一旦两个国家结为姻亲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有了一定的利益关系,从而形成了同盟。而卫国的公主也多嫁于其他国君,也就是和去公主的国家形成和亲关系。这种情况,其他国家也有,当时的公主多是用来作为和亲以加固联盟的工具。

    

    春秋初期,列国并峙,互相争胜。在这一时期,黄河流域比较活跃的国家是郑、齐、鲁、宋、卫五国。五国之中约略说来:郑、齐、鲁经常结为同盟,宋、卫则是另一个联盟。

春秋开始时最强盛的是郑,后来是齐,齐灭纪败鲁后,渐渐成为了霸主。

齐国不是周朝的姬姓,他们始封祖先是吕尚,也就是姜子牙。他们后代逐渐强大,到了齐桓公时代,成为第一个霸主。

 

齐桓公时北方的狄时常侵犯卫国。卫国为了寻求庇护,于是与齐和亲,结成同盟,卫国的国君将自己比较有才干的长女“长卫姬”和小女儿“少卫姬”一起嫁给了齐桓公。

这长卫姬可不是一般人儿。


当时,齐桓公已经有了三位夫人,也是和亲来的,即周(名义上的王室)、徐、蔡三国的女儿,这三位是齐桓公的正牌夫人,也就是后代的皇后。可是,她们都没有生儿子,而后来的属于妾的身份的长卫姬生了儿子,起名无亏,也有称为“武孟”的。而且少卫姬也生了一个儿子,起名为“元”,史书上称为“公子元”。


由于夫人没有生儿子,无亏和公子元与其他庶妾所生公子地位平等,都可以做太子。从此时开始,长卫姬便一门心思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儿子成为齐国国君。

    这时,齐国宫廷里来了一个雍人,称为易牙,也有的书记载为狄牙。先生就认为,“狄”与“易”是相通的,古代易水河畔的民族就是狄族,嫁给帝,吞吃燕卵生下商朝始祖“契”的简狄,就是名字为“简”的狄族之女。说远了,收回来。

 

雍,古文作“饔”,是早餐和晚餐的意思。易牙作为雍人,就是专管料理齐桓公饮食的厨师。他擅长于调味,可以说是厨师之祖,厨艺之祖。王充《论衡·谴告》说:“狄牙之调味也,酸则沃()之以水,淡则加之以成,水火相变易,故膳无咸淡之失也。”即易牙通过水、咸()、火的调和使用,做出酸咸合宜,美味适口的饭菜来。

   

   易牙调味确实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在今山东有淄水和渑水,后来汇流到了一起。相传二水味道各不同,混合之后则难以辨别。《吕氏春秋·精谕》:“孔子曰:‘淄渑之合者,易牙尝而知之。’”

  

   当时有人问孔子:把不同的水加到一起,味道如何,如何分辨?孔子道:即使将淄水、渑水两条河中的水混合起来,易牙也能够分辨出来。可见当时易牙味觉特别敏感,厨技之高超,连孔子都倍加推崇。《临淄县志·人物志》也记载:“易牙善调五味,渑淄之水尝而知之。”孟子曰:“口之于味,有同嗜者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以嗜者也……至于昧,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孟子·告子上》)孟子也高度评价易牙调和口味的能力。由此可见,易牙确是当时最为有名的善于调和口味的名厨。

   

   有一次长卫姬生病了,可是她觉得火灸太疼,喝药太苦。易牙知道后,泡制出一道可口的食疗菜进献长卫姬,长卫姬吃完后病痊愈了,易牙以此深受长卫姬赏识,并结成密切关系。由于长卫姬的推崇,易牙也深得齐桓公的宠爱了。

 

一次桓公对易牙说:“山珍海味我都吃腻了,只是没吃过人肉,你如此会做菜,可知道怎么烹制人肉吗?味道又是如何?

桓公此言本是无心的戏言,可是,长卫姬却督促易牙想法给齐桓公做一道人肉烹调的菜来。

 

易牙思来想去,杀谁也不行,一天,他看见了自己的儿子在无忧无虑的玩耍,不懂世事,一狠心,就把儿子杀了给桓公作人肉宴,桓公在一次午膳上,吃到一盘鲜嫩无比,从未吃过的肉菜,便询问易牙,“此系何肉?”,易牙哭着说,“乃臣子之肉,献于大王尝鲜”。当桓公得知这是易牙儿子的肉时,内心很是不舒服,却被易牙杀子为自己食的行为所感动,认为易牙爱他胜过亲骨肉,从此桓公开始宠信易牙。易牙和长卫姬互为援手。

 

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为齐桓公创立霸业呕心沥血的管仲患了重病,齐桓公去探望他,询问他谁可以接受相位。管仲说:“国君应该是最了解臣下的。”

齐桓公欲任管仲的朋友鲍叔牙,当年管仲得到重用,就是因为鲍叔牙的推荐,但此时管仲诚恳地说:“鲍叔牙是君子,但他善恶过于分明,见人之一恶,终身不忘,这样是不可以为政的。”

齐桓公问:“易牙怎样?”管仲说:“易牙为了满足国君的要求不惜烹了自己的儿子以讨好国君,没有人性,不宜为相。”

 

易牙听说齐桓公与管仲的这段对话,便去挑拨鲍叔牙,说管仲阻止齐桓公任命鲍叔牙。鲍叔牙笑道:“管仲荐隰朋,说明他一心为社稷宗庙考虑,不存私心偏爱友人。现在我做司寇,驱逐佞臣,正合我意。如果让我当政,哪里还会有你们容身之处?”

 


当时齐桓公除了长卫姬所生公子无亏,其他又有公子商人,公子元,公子昭、公子潘、公子雍等等。在葵丘会上,齐桓公亲眼见周室诸子争位,周乃大乱,于是招来大臣管仲问计:群公子论长则为无亏,而论贤则为公子昭。管仲知道由于长卫姬的关系,公子无亏与竖刁、易牙相善,管仲知道此二人的奸诈,将来必为患齐国。于是管仲回答:君欲继承霸业,则必立贤。于是齐桓公立公子昭为世子,也就是太子。应该说齐国的祸乱由此而使。因为贤明如管仲,他低估了长卫姬的能量。在管仲在世的时候,长卫姬不动声色,暗中积蓄力量。

 

再说易牙在鲍叔牙那里讨了个没趣,深觉管仲交友之密,知人之深,于是灰溜溜地走了。不久管仲病逝。齐桓公也就将易牙等三人撤职,并且说让他们永远不准入朝。

这对长卫姬可是个大损失,但是,长卫姬是不甘心的,有一次齐桓公感觉吃东西没有滋味了,长卫姬说:“如果易牙要在,怎会如此?”

齐桓公听了,于是又召易牙三人回宫,此时的齐桓公已经有病了,得到三人的照顾,吃上可口的饭菜,长卫姬又侍奉左右。可以说是基本控制住了齐桓公。

 

第二年,齐桓公得重病,在长卫姬下令,易牙与竖刁等拥立公子无亏,发兵进攻太子昭,迫使太子昭投奔宋国,齐国五公子因此发生内战。易牙等堵塞宫门,假传君命,不许任何人进宫。有二宫女乘人不备,越墙入宫,探望齐桓公;桓公正饿得发慌,索取食物。宫女便把易牙、竖刁作乱,堵塞宫门,无法供应饮食的情况告诉了齐桓公。桓公仰天长叹,懊悔地说:“如死者有知,我有什么面目去见仲父?”说罢,用衣袖遮住脸,活活饿死了。桓公死后,宫中大乱,齐桓公的几个公子为争夺王位各自勾结其党羽,互相残杀,致使齐桓公的尸体停放在床上六七十天无人收殓,尸体腐烂生蛆,惨不忍睹。

  


其他诸公子以公子商人为首,以为无亏无权即位,于是发兵群攻。卫公子开方独善公子潘,也率家丁助战,齐国大乱。公子雍族微无势,出奔秦国,秦用为大夫。


这种混乱的情形是长卫姬是绝对没有估计到的。


第二年三月,宋襄公率领诸侯兵送太子昭回国,齐国不满易牙的人趁机起义,没有等长卫姬做有效的抵抗,无亏已经被杀了。长卫姬宠信的竖刁,易牙等逃跑了,出奔到了楚国。世子昭入临淄即位,是为齐孝公。


然后宋国退兵了。


另一个和亲的卫国公主卫少姬也不甘寂寞,秘密联络公子商人,结为一党。他们以为齐孝公势弱,便纠合公子潘,以卫少姬的儿子公子元打头阵,再攻齐孝公。孝公再出奔宋国。惹得宋襄公出大军伐齐,在宋军面前群公子兵败,公子元出奔卫国,找姥爷姥姥躲起来了。公子商人将罪过都推到公子元身上,这时齐孝公的君位才算稳定。


而此时的长卫姬只能以泪洗面,她再无回天之力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