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和亲之路】吐谷浑历尽千辛万苦的和亲之路

(2011-01-17 08:58:43)
标签:

吐谷浑

阿干之歌

文化

分类: 和亲之路

文/思文

西晋太康十年(公元289年)的一天,辽东的一片牧场上,两群马忽然互相踢踹甚至撕咬起来,西边的那一群明显占了上风,东边的牧马人见状,马上去报告主人慕容,慕容即刻派人前来指责西边的马群主人说:“先父已经给咱们各自分配了牧群,你有了你自己的牧群,为什么不远远地离开,却唆使马群相斗!”

 

被指责的这位是哥哥,慕容吐谷浑。

虽然他是哥哥,但是,他是庶出,没有继承部落长的职位,慕容虽然是弟弟,由于是嫡出,就理所应该地坐在了部落长的位置上。

吐谷浑听了弟弟的指责后,“曰:‘马为畜耳,斗其常性,何怒于人!乖别甚易,当去汝于万里之外矣。’于是遂行。”

 

马,就是个畜生,相互争斗是它们的性子,何必迁怒于人!我要走是很容易的事情,我马上就到离你万里远的地方去。然后,吐谷浑率领自己分到的1700户,开始西迁。不知走了多少日月,来到了阴山脚下,黄河北岸的一片草场,开始在这里放牧。

不久,慕容后悔自己把哥哥撵走了,派遣长史史那楼冯及父时耆旧去追哥哥吐谷浑回来。两个人见到吐谷浑,“吐谷浑曰:‘先公称卜筮之言,当有二子克昌,祚流后裔。我卑庶也,理无并大,今因马而别,殆天所启乎!诸君试驱马令东,马若还东,我当相随去矣。’楼冯遣从者二千骑,拥马东出数百步,辄悲鸣西走。如是者十余辈,楼冯跪而言曰:‘此非人事也。’遂止。鲜卑谓兄为阿干,追思之,作《阿干之歌》,岁暮穷思,常歌之。”

 

吐谷浑说了,先父对我说过,他请大巫师占卜,说当有两个儿子昌盛,事业流传后世。我是庶出,与理不该当酋长。因为马匹互相争斗,使我西迁到这里,这是天意呀!这样吧,你们将我这些马驱赶回去,如果这些马跟从你们向东走,我自然跟着你们回去。于是,楼、冯二人命令两千人驱赶着众马向东,刚出数百步,这些马就悲鸣着,掉头向西,这样来回折腾了十余次,楼冯两人也没能取得成功。两人给吐谷浑跪下,说道:“这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然后告辞了。

 

据说“好马不吃回头草”的典故就是从这里来的。

实际上,这一切不如说是吐谷浑的马训练的好,它们只听从他和他的人指挥。事后也证明,吐谷浑驯马之术天下无敌,马术、马舞都是来自于吐谷浑。

没有将哥哥追回来,慕容后悔的很,因为怀念,于是作《阿干之歌》,(当时的鲜卑语,“阿干”就是哥哥的意思)以抒发和寄托其怀念之思。(公元286年下半年之后,289年五月之前),各种文献记载都说慕容愈到晚年愈加追念此事,《阿干之歌》唱的越加频繁,而且训练了卫队跟着齐唱,气氛悲壮的很。

                           阿干西,我心悲,

                           阿干欲归马不归。

                           为我谓马何太苦?

                           我阿干为阿于西。

                           阿干身苦寒,

                           辞我土棘住白兰。

                           我见落日不见阿干,

                           嗟嗟!人生能有几阿干!

                       这首歌现在都来也是很感人的。

吐谷浑此时放牧的阴山,水草丰美。这里向来是匈奴或者鲜卑各部游牧之地,《宋书》本传载:吐谷浑“拥马西行,日移一顿,顿八十里。”《十六国春秋辑补》本传载:“西附阴山,面黄河。“可以知道曾驻牧于阴山之南,黄河之北。即在今日的后套草场,巴彦淖尔一带。

 

在吐谷浑迁此之前,拓拔鲜卑已经在这里游牧,迁徙到这里的吐谷浑虽然只有一千七百户的部落集团,但是漠南诸部中并没有很强大的部落的部群。当时,拓跋部的力微部也处于分崩离析,诸部叛离,国内纷扰的状态。所以不敌吐谷浑,吐谷浑趁着西迁的锐气强盛占领了河套平原,这个时间除了起初西迁的七个鲜卑部落,三个乌桓部落,途中似乎又吸收了段部、宇文部、白部的一些部落或者畜帐随行,户数远超过了1700户。

 

295年,拓拔禄官即位后,拓跋部又再次强盛,分为三个部落,禄官居东,猗居参合陂北;猗卢居盛乐。猗卢的势力出并州,迁杂胡徙居云中、五原、朔方。又西渡河击匈奴、乌桓诸部,于是黄河内外诸部臣服于拓拔部。

    在这种情况下,奉行“走为上”的吐谷浑,渡河继续西迁,到4世纪初西晋永嘉之乱之时,由阴山南下至陇上。

 

《旧唐书》卷189《西戎·吐谷浑》说:“吐谷浑自永嘉之末(313年),始西渡洮水,建国于群羌之故地,至龙朔三年(633)为吐蕃所灭,凡三百五十年。”

也就是说在永嘉之末离开阴山,经过河套,沿黄河西南南下,到陇山即今天的六盘山的北边,先是“南迁陇右”,然后“度陇而西”,“再渡洮水”,最后“止于包罕”(今甘肃临夏州)并“创居于大阪”。

 

从这句话来看,吐谷浑部落已经学会了定居,不再是游牧的车帐帐篷了,虽然还是放牧为主,但是有了定居生活点。这些定居点分布于洮河流域。从人员构成来看,不少曾经驻牧阴山、朔方、陇右的鲜卑部落的人也随迁了,包括拓拔部鲜卑的人员也有跟从西迁的。当时的凉州势力最大的是张轨,陕西这一带是农业区,他不是很欢迎吐谷浑到这里来的,而且也不适合于吐谷浑在这里生根发展,不适于驻牧,于是吐谷浑由陇山南下至包罕。但是吐谷浑在这里并没有久留,因为这里不是他寻求发展的地方,不是汗国发展的地方。

 

于是,吐谷浑又向南和向西迁徙至今甘肃、青海境内,他们在这里看见了烟波浩渺的青海湖,发现了湖边的草场,特别是,在这里可以远离那种性命相残的争斗,终于决定,就定居在这里了,完成了他们民族迁徙的整个使命,找到了他们的归宿。公元317年,吐谷浑在包罕西北的罕不原大阪辞世,享年72岁,在位三十四年(284——317)封谥晋王。

吐谷浑进入青海以后,偏居于一隅,征服这里的四分五裂的羌族部落,从而形成了一个地域辽阔的新民族——吐谷浑。

 

以慕容鲜卑为主的鲜卑人的到来,给这里带来了很大了的影响。改变了羌人的传统的意识和习俗,重新搭建了中西交往的桥梁,开通了“丝绸辅道”,汉代以来的“丝绸之路”因为五胡十六国的大混乱中断,而通过丝绸辅路又得以延续,促进了西北边远地区经济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吐谷浑这个善于驾驭马的民族,正是在那时从波斯引进加上自己的培育,宝马“青海骢”诞生了,至今,当地还在生产着这种珍贵的马种。

吐谷浑”作为一个王国的建立不是在吐谷浑时,而是在其孙叶延时。

 

吐谷浑率部度陇大约在公元312年到达甘青交界地方,317年吐谷浑去世,72,有子60,长子叶延嗣立。叶延英勇过人,当地羌人很害怕他,给他起绰号“项羽”。此人自负智勇兼备,不能恤下,且多猜忌。在位十三年时,约于329年为昂城羌酋姜聪刺杀。刺杀的剑犹在身上插着,他不让人拔下,招呼长子叶延(和父亲同名)前来,叶延到后,他奋力对身边的大将纥拔泥曰:“‘吾气绝,棺剑讫,便速去保白兰,地既险远,又土俗懦弱,易控御。叶延小,欲授余人,恐仓卒终不能相制。今以叶延付汝,竭股肱之力以辅之。孺子得立,吾无恨也。’抽剑而死。”

白兰即今青海巴隆河流域布兰山一带。

 

叶延十二个儿子,这个和父亲同名的长子当时刚刚十岁,“少而勇果”。

他亲眼看见了父亲被刺死的惨状,于是用茅草绑缚成人的形状,写上“姜聪”的名字,每天早晨起来用箭射,射中了嗥叫泣涕,痛哭不已。这时,在诸将们的努力下,已经杀掉了姜聪及其党羽,平定了羌人叛乱,他母亲劝他:“仇贼诸将已屠脍之,汝年小,何烦朝朝自苦。”叶延鸣咽若不自胜,答母曰:“诚知无益,然罔极之心,不胜其痛。”

叶延是个孝顺的孩子,不但表现在对父亲的思念上,对母亲也是如此,母亲如果病了三日不食,叶延亦不食。叶延爱读书,特别喜欢读历代名人传记,自谓曾祖弈洛韩始封昌黎公,吾为公孙之子,案《礼》,公孙之子得以王父字为氏,遂以吐谷浑为氏焉。就是父名吐延为氏,以祖父吐谷浑为其姓、族姓及国号。因此,叶延成为少数民族至孝的典型。

宋朝林同作《夷狄之孝十首·吐谷浑叶延》云:

父雠已屠脍,射草复何为。
岂不念无益,其如罔极悲。

 

叶延亲政后,吐谷浑得到了很大发展,于是,他在沙州(今青海省贵南县穆克滩一带)建立慕克川总部,设置司马、长史等官,奠定了吐谷浑亡国的雏形。叶延在位期间为329-351年。

“叶延死,子碎奚立,性淳谨,三弟专权,碎奚不能制,诸大将共诛之。奚忧哀不复摄事,遂立子视连为世子,委之事,号曰‘莫贺郎’,华言父也。碎奚遂以忧死。视连立,以父忧思,不游娱酣宴。十五年,死,弟视罴立。”

按照《魏书》《吐谷浑传》的记载就是,视罴“死,子树洛干等并幼,弟乌纥提立而妻树洛干母,生二子慕、利延。乌纥提一名大孩,死,树洛干立,自号车骑将军,是岁晋义熙初也。树洛干死,弟阿豺立,自号骠骑将军、沙州刺史。部内有黄沙,周回数百里,不生草木,因号沙州。”

 

实际上,视罴时代就不断有大事发生。

由河西鲜卑建立的西秦也在这一地区发展势力,西秦大将乞伏益州和视罴争夺度周川,双方战况激烈,最后视罴大败。为了保住原先的地盘,视罴只好派儿子宕岂前往西秦求和,归顺西秦,西秦王乞伏乾归为了拉拢吐谷浑,还将自己同宗的女子认为公主,嫁给了宕岂,两国实现了和亲。

而在南北朝时代,吐谷浑最重要的和亲是和东魏的和亲。

在十六国那个不断互相吞并的时代,吐谷浑紧守一方,顽强的度过了这个战乱的时代,也度过了北魏时代,直到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吐谷浑开始和东魏结成了和亲关系。

 

当时,东魏西魏各自对对方虎视眈眈,都恨不得吞掉对方,东魏的实际掌权者高欢在这种情况下非常愿意发展和吐谷浑的关系,以便到关键时刻能够指望吐谷浑从后面牵制西魏。而吐谷浑则深深地有着故乡情结和草原情结,东魏的势力范围也达到辽吐谷浑家乡辽东一带,吐谷浑已经开通了“丝绸辅路”要想进一步和家乡取得联系,并且将从丝绸之路上获得的商品运往东北,走上东北亚丝路,必须通过东魏。在夸吕继任吐谷浑王的时候,他和草原上的柔然帝国关系相处的挺好。于是他派遣赵吐骨真绕过西魏进入草原柔然帝国内,在柔然的保护下到达东魏,走的就是当年第一代吐谷浑西迁的道路(柔然这时和东魏也有和亲关系,他们更直接看到东魏的实际掌权人是高欢,柔然主阿那就把女儿嫁给高欢),经过几次往来聘问,在高欢的主持下,东魏静帝娶了夸吕的从妹为嫔,东魏派遣员外散骑常侍傅灵标通过草原和亲之路,出使吐谷浑,夸吕通过傅灵标向东魏请婚,东魏把济南王元匡的孙女封为广乐公主嫁给了夸吕,而且成为吐谷浑的王后,从此两国通过草原和亲之路贡使不绝。后来东魏变成了北齐,西魏变成了北周,北周统一了北方,杨坚篡夺了帝位,北周变成了隋。

 

这时夸吕和妻子广乐公主都还在,对于隋灭掉东魏和北齐,非常不满,草原和亲之路丝路都断了,便出兵攻打隋的西部边境,对隋朝造成了威胁。当然,这和隋文帝坚持先走南北一统的路线,没有抽出精力对付吐谷浑也有关。不久,隋朝发大军以杨广为统帅,消灭陈国荡平江南,这时,夸吕才知道隋朝的强大,恐惧万分,将兵撤回,自己也逃到险要地区,扎寨自保,从此吐谷浑通过草原和亲之路就去往家乡的路就断绝了。

后来隋唐又都和吐谷浑发展了和亲关系,走的就不是“草原和亲之路”了。而是由青海入蜀,出剑门到陕西至长安,这条路倒是便捷多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