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佛山
(2009-05-20 23:37:12)
标签:
宗教巴米扬大佛佛骨秦始皇佛山文化 |
分类: 趣事轶闻 |
五佛山推广融资计划书(提纲)
一、五佛需要重新定位
雕凿五佛的时候,是以“五佛镇边关”传说为主要的人文依据的。范围过于狭窄,也不具有感召力。徐达虽然也算历史上的名人,但不是大名人,再以镇边关这种故事解释五佛的来历,在旅游上来说,可以说毫无价值。“五个大和尚化作了五座大山,成了护法神的说法”,无疑降低了五佛的意义。
关于佛的故事必须宏伟传奇,即有深刻的审美价值,又有使人信服的的说服力,而故事的核心要有刺激性,穿透力,使一般的祈福活动建立在十分自愿的基础上。而旅游价值达到“此生不拜五佛,便是终身遗憾”的境界。
多少重修巴米扬大佛的计划都落空了(是因为他们无心),可是,在东方沿海之滨,巴米扬重新站立起来。
2、秦始皇时期埋葬的佛骨重生
公元前423年,西域沙门僧释利房等一行十八人肩负佛骨,经过三年的艰难跋涉,穿越三十六国,终于踏上了中国的土地。此时正是秦始皇四年。
他们到了咸阳城外的时候,释利房突然看到一个周身透亮、金光耀眼的长者,从远处缓缓走来。来者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最后在一个坡上站住不动了。释利房感到奇怪,随即感到一股温热在胸中翻腾,这股温热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力量,使他不知不觉站起来,并朝着长者大步走去。
当他来到跟前时,借着明亮的月光,惊奇地发现,来者正是早已灭寂的释迦牟尼佛。只见伟大的佛陀正立在那里用慈祥的目光盯着自己。释利房惊骇之中,只觉一股热流涌入脑际,不禁大叫一声:“佛陀,您可来了……”尔后全身扑地,顶礼膜拜,泪流不止。
“你等携我教法终达东土,实属不易,只是暂不要将我残存的肉身显示于世。等众生普度,万民归佛之后,在大海之边再显我灵骨吧……”佛陀说完,威严而不高傲、庄重而又慈祥地看了一眼释利房,随着一道闪亮的金光,佛陀踪迹全无。
可他们到了秦都咸阳后听说秦始皇已经巡游到北海(现在的北戴河一带)督造长城去了,他们不辞辛劳背着佛骨赶到北海,却看见成千上万的人被秦始皇驱赶着修筑长城,很多人惨死在搬运石头城砖过程中。他们便想以佛法说服秦始皇,秦始皇大骂,“我堂堂中华帝国企容胡教前来惑乱人心,你们赶快滚蛋!”
释利房等无奈离开,后来将佛骨埋在高耸的五个峰顶的山中。那时秦始皇虽然有了赶山鞭,能够劈山引水,但丝毫动不了五佛山(后来,一位当代青年作家写了一篇十分优美动人的小说,两千多年后,秦始皇复生想毁灭人类,玉皇大帝率历代英雄豪杰也斗其不过。这时在佛骨冢陡然升起一佛,降服了秦始皇,使天下重新归于平静)。
3、密宗红教和黄教的佛陀,以十世班禅、十一世班禅在民间的传奇,朔出密宗大佛,关于“护法”的故事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4、关于静宛成佛的故事。隋朝静宛发愿雕凿石经,终于成就了伟大的佛教石经工程。被称为“未来佛”。
5、萧观音成佛的故事。更加动人,是北方少数民族中心中的佛像。
第二种佛像的来源。主要是“五佛心”的禅宗释意.在这里“五佛”并不是五尊大佛的意思,意指“五佛性”或“五佛心”,佛教认为人生而命苦,苦的根源在于贪、嗔、痴、慢、嫉,即五大烦恼,“大日如来”是痴转化后的佛性;“不动如来”是嗔转化后的佛性;“宝生如来”是慢转化后的佛性;“释迦牟尼”是贪转化后的佛性,“不空成就如来”是嫉转化后的佛性。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原有的风水学结合,有了五佛保平安之说,现在神州大地上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分别有五尊大佛既盖与此说相照应:西方佛——乐山大佛、
北方佛——大同的云岗石窟大佛、
南方佛——香港大屿岛大佛、
中方佛——洛阳龙门石窟大佛,
后来开凿的东方佛——无锡的灵光大佛,这五方五佛以佑中华万代平安。
此时集这五尊佛像于一起,以慈悲为怀,无所不容无所不包,虽有事相上的差别,不碍理性上的平等,是中国小农经济的产物。这后一种说法,因为缺少感染力,在融资过程中不宜提起。
二、利用传奇故事,神话雕凿的过程,使佛像的一切都得以充分利用
1、佛缘石:夜半时分,他深一脚浅一脚走着,下面就是深渊,就是坚硬的石板,掉下去就可能粉身碎骨,摔成肉饼,这时她看见了前面闪闪烁烁的金光……那是一块碎石片,是自己亲眼看见石匠从石佛胸部掉下来的。她心情明朗了起来,顺着石片的光芒找到了归去的路。
整个雕凿过程中的石片都可以利用上,每一块雕凿下来的石片,都是护佑人们平安、升迁、发财……的法器。
2、电子书:(有城市的构思,因字数太多省略)。
3、利于长寿的水。
三、编制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休闲旅游的企划书。和国际休闲产业协会、中国度假联盟等单位联合融资。要将禅宗、净土宗和律宗结合起来,禅院,打造禅院休闲,平时参拜,闲时论法,修真养性成为五佛山休闲旅游的一大特色。
四、争取列入中国旅游发展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