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康熙皇帝爱吃咱们这里的“驴打滚”

(2009-03-01 22:18:49)
标签:

美食

驴打滚

黄豆

康熙皇帝

京城

文化

分类: 民间文学

感谢新浪草根名博【原创基地】把博文推荐到首页

 文/思文    此文被收录在文化长阳“民俗卷”里 

在康熙年间,永定河时常水患成灾。虽然修有一道坝,二道坝,三道坝。可是有时根本就防不住。听老辈人讲,那时侯河床上的沙滩,每隔一年就往上走一次。就是说今年这个大沙堆在三道坝,明年就走到二道坝,再过一年又走到一道坝。当地人就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了,都觉得是有神灵在作怪,年年闹灾肯定和这件事有关。

 这时候来了一个南方人,自称会看风水。于是,村里人就让他给瞧瞧,看看是那方神圣在闹妖。南方人看来看去说,这里面是有一个金鱼精。而且这个金鱼精的个头还不小,如果要想制住它,很不容易。村民们惶惶不安地要求,无论如何也要帮帮忙把金鱼精制住。这时那个南方人表示很热心,说一定帮忙,于是他提出一个要求。他画几道符埋在地下,让村里会武功的男人们帮一下忙,在河床憋几道栅栏,把金鱼精憋住。还说把金鱼精憋住后他只要金鱼的头、尾、歧,剩下的他就不要了,全给乡亲们。

都准备好之后,帮忙的人来了。帮忙的人当中有一个厨师,他经常来河里打鱼,他认为金鱼是咱们村的,不应该让外人分走,而且更不应该制它。可是没人听他的,无奈他也只能帮忙了,围着河套下栅栏,就在厨师下栅栏的地方,他把底下故意留出了空。等全下好栅栏后,那个南方人指挥着埋好炸药,然后点燃引爆。就见一道耀眼的金光从沙堆底下冲出,落入水中,顺着流水跑掉了。

到了晚上有一个白胡子老人来到厨师的家,进屋向厨师鞠了三个躬,说道:“你是个好心人,看看你家过的如此清贫。我教你点绝活,凭借这个手艺你会得到封赏,而且还会发大财。”于是这个白胡子老人就教了这个厨师一种用糯米面作的一种点心,也就是用江米面,黄豆面,豆沙馅做的。白胡子老人耐心细致先把江米面倒在一个盆里,用凉水把它和成面。还边交边讲解,和面的时候要一点点的加水,这样可以控制面的软硬程度。和面的时候需要的面要稍硬一点,这样一会儿蒸的时候就不会把面都蒸稀了。和比较合适的面,只要轻轻一掰就可以分成两半,而且切口很整齐。然后准备把和好的面蒸熟,蒸的时候先在盘子上抹一层食用油,为了面蒸好以后,不会粘在盘子上。之后把面放到锅上蒸。用大火蒸大概二十分钟左右。

下一步把黄豆面炒一下。在炒黄豆面之前,一定要把锅洗干净,不能有一点油。把黄豆面倒入锅内,用手勺不停的碾压黄豆面。把里面的硬快碾碎,炒黄豆面的时候要用小火,免的炒糊了。一直到黄豆面变成焦黄色,而且闻到香味。把黄豆面盛出来,炒熟的黄豆面颜色比没炒之前要深得多。接下来要准备豆沙馅了,准备好之后,把面从锅里取出来。在面板上撒些炒好的黄豆面,把蒸好的面从盘子里取出来,放到面板上,在上面撒上黄豆面。用擀面杖把它擀成薄片,然后在这个薄片上刷上豆沙馅,而且边缘的地方也要刷到。刷好以后,把这个大面片卷起来,在面片的封口要抹些水,这样能使它们粘在一起。然后在这个面卷上细细的抹上黄豆面粉。都抹好了,先用水把刀淋湿。把面卷切成大小适中的段。然后把黄豆面撒在盘子上,同样在切好的面卷上也要撒一层黄豆面。最后把一段段的面卷整齐的摆在盘子里,都做好这些后,还不知道应该叫个什么名字,刚好看见一头毛驴在门外打了一个滚,所以就叫“驴打滚”吧。教完之后,好人家走了,厨师每天起早贪黑精心制作“驴打滚”,可是生意还是很惨淡。

这年的秋天,康熙微服巡查河道来到了此地,无意间,看到了厨师卖的“驴打滚”买了一个吃了,觉得不错。于是康熙命人多买回了几个,每天都吃一个,吃来吃去他发现了门道,仔细研究,越看越觉得这个东西有意思,一层、一层的。此时的康熙正在为永定河水患的事头疼,突然,他从中好象受到了启发。一层一层,如果修筑堤坝也仿制“驴打滚”的方式,岂不是更好,对了,明天就命人开始干。果然,这些人们很快就仿制出来了,也就是作了一大滚扎,先把沙子扎住,沉淀后,开扎把清水放掉。然后关扎在把沙子扎住,再放水,就这样一层一层地都把沙子扎住了。大沙堆就在也不走了,就这样一扎就是三十年没有发生水患。

这件事之后,康熙皇帝特意来到厨师的小店封赏他,赏他在京城最好的路段给他一大栋大房子,开一个大大的“驴打滚”店。可是生意还是很惨淡,康熙听说后,亲自提了一块金扁上书“驴打滚”,旁边是康熙的亲笔题名。这一下子可了不得了,京城的达官贵人们听说后,都前来一赌为快,一时间门庭若市。从那以后,京城风味……驴打滚(豆面糕)的名字就越来越响亮了,一直流传至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