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西医判断值对比互参的思考

(2012-07-07 09:15:02)
标签:

杂谈

中西医判断值对比互参的思考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10afdf01011bb2.html
 
         中西医判断值对比互参的思考:

大样本双盲对照试验法,西医认为是唯一验证是否科学的方法。这根本不符合中医学的临床规律。

该法的狭窄性,是将人类智慧人为束缚的幼稚法。自以为通往罗马只有一条路,孰不知中医学条条大道通罗马。

真正的问题,是持这种观点的人,基本的逻辑思维(真理不是仅有一条,万物都有一阴一阳之道)都不具备。西方的圭臬,自以为是全球的标准,我们为什么就没有、就不能以我们东方传统的度量衡,来判定西方所谓的科学呢?仅仅只有几百年的认识观,就可以否定经得起几千年重复验证的认识观?当然,时间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可是历史长河的考验,不值得重视?就敢肤浅地轻易地否定吗?那起码也不是一个严谨的自然科学工作者了。单一的简单模式的价值观,就想一统庞大的生命体系的判断标准,对人类进展是在推进还是在摧毁?为什么不反思,人类即使再进步五千年,西医学按照现有前进的水平,难道就没有历史的时空的局限性了吗?

就如血糖高的人,临床很多就仅以此项就断定是糖尿病,其他症状都是血糖高衍生的症状。并没有从发病史去追问,和主要症状去追查病源。其实当检测到血糖高之际,是很多非内分泌问题却是始源。因果没有分析到位。

为什么民间很多方法,都声称能降糖?都是在忽悠人吗?都只是侥幸案例吗?

身痛型的,又分有风湿性与外伤性的,不少采用民间按摩推拿等,很快缓解疼痛,血糖也随之有所下降,有的还比降糖药控制得更好。这都说明了什么问题?

还有肠胃紊乱型的糖尿病患者,在中医里调理脾胃气机一段时间,血糖轻度偏高的,或不稳定的,都取得不同程度的改善,不少还能停用降糖药,在不短的时间内没有出现反弹。对肝肾功能已经破坏的,更显出中医学疗效的优势了。有的民间气功师仅用气功就可以不用血透。这当然需要严密观察鉴定后,才能断定。可是,就有这么多好方法,为什么主流医学视而不见,不虚心一点来研究其有效的原理呢?三降带来的危害,一辈子依耐性的危害,为什么就不想开发很多民间有效的方法呢?

        中医学走进世界,不能以西医模式(循证医学、以及大样本随机双盲试验)来界定。

所有的西医模式、理念、原则、法规,只能作为参考,都不能作为唯一的绝对服从的标准。都应该也得通得过我们中医学的判断值

    中医学的判断值,到底该是如何?是以人本为基础的价值观。也就是患者恢复到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状态。但,也应该不能作为唯一指标。为什么?如果自我感觉‘诸症’消退,而西医学的检测仍然未能改观的,还是要特别注重,临床治愈后的跟踪观察,仍然很要必要。这就是我们有两套体系的好处。可以说,实质性鉴定,不能不需要西医学的相应指标。中医诊断学里,死症死脉的判断,以及得病后的生克顺逆,很多也仍然是至今西医学无法企及的。中西医都有长处,都有短处。当然,能达到中西医都认可的治愈,那是最好,才可以判定确实治愈。眼前所谓的临床治愈,西医检测都正常,但是生存质量和周期,都没有得到相对应提高,不久又复发的,或是继发更严重的病症,说明当时治愈判定的标准,不足为凭。随访在一定时间内没有复发继发的,才是较客观的准则。所以,中西医单项考量,都不完善。中西医对生命体的认识,可以说都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面对奥妙无穷的‘天地氤氲之气而成’的人,永远都没有值得可骄傲的。中西医,就像天地造人有男女一样,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只有‘统一对立’中,才是真正的掌握造化之机。

着重推出中医学判断标准,是为了整个中国医学的考量为前提的,而不是对西医学有丝毫贬低,对中医学的唯舞独尊式的鼓吹,这都不是真正的正确的态度。避免微观的西医学走进狭隘的死胡同,为了让宏观的中医学取得质的飞跃,两套体系都存在互参互补。相互验证、相互印证,都可以发现各自的不足和各自的长处。即使中西医都结合了,很可能我们还只是盲人摸象中的两个人,还有两个人在哪里,我们都还不知道。要想生命的继续前进,中西医就如同处在一条航船上,目标一致,而所处的角度不同,一左一右地划桨,都是基本的动力。至于其他角度的医学行为,是竖帆助航,还是阻碍前进,需要考量验证的还多的是。修正现有认为比较成熟的左右两桨,应该齐心协力,再不能不同步了。探讨两桨恰到好处的配合,是目前生命科学的紧迫任务。一边倒的,自以为左桨或是右桨就是主力,不是都很幼稚可笑吗?

一提到中西医结合,很多人都说不可能。面对健康问题,目前来讲中西医是两支主要的生力军,目标都是一致的,哪有无法配合的说法呢。停止无谓的厚此薄彼,携手并进,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中国医学界做了大量的工作,仍然要继续奋进。需要整理出从思维逻辑到方法论再到具体的步骤方案等。以中医学整体动态的模式理念的观点,促进微观循证医学不至于失去大方向,对中西医双方都有裨益。

笔者粗浅观点,斗胆论‘策’。唯望抛砖引玉。诚此。

                                              2012、7、7 于福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