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判断值对比互参的思考
(2012-07-07 09:15:02)
标签:
杂谈 |
大样本双盲对照试验法,西医认为是唯一验证是否科学的方法。这根本不符合中医学的临床规律。
该法的狭窄性,是将人类智慧人为束缚的幼稚法。自以为通往罗马只有一条路,孰不知中医学条条大道通罗马。
真正的问题,是持这种观点的人,基本的逻辑思维(真理不是仅有一条,万物都有一阴一阳之道)都不具备。西方的圭臬,自以为是全球的标准,我们为什么就没有、就不能以我们东方传统的度量衡,来判定西方所谓的科学呢?仅仅只有几百年的认识观,就可以否定经得起几千年重复验证的认识观?当然,时间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可是历史长河的考验,不值得重视?就敢肤浅地轻易地否定吗?那起码也不是一个严谨的自然科学工作者了。单一的简单模式的价值观,就想一统庞大的生命体系的判断标准,对人类进展是在推进还是在摧毁?为什么不反思,人类即使再进步五千年,西医学按照现有前进的水平,难道就没有历史的时空的局限性了吗?
就如血糖高的人,临床很多就仅以此项就断定是糖尿病,其他症状都是血糖高衍生的症状。并没有从发病史去追问,和主要症状去追查病源。其实当检测到血糖高之际,是很多非内分泌问题却是始源。因果没有分析到位。
为什么民间很多方法,都声称能降糖?都是在忽悠人吗?都只是侥幸案例吗?
身痛型的,又分有风湿性与外伤性的,不少采用民间按摩推拿等,很快缓解疼痛,血糖也随之有所下降,有的还比降糖药控制得更好。这都说明了什么问题?
还有肠胃紊乱型的糖尿病患者,在中医里调理脾胃气机一段时间,血糖轻度偏高的,或不稳定的,都取得不同程度的改善,不少还能停用降糖药,在不短的时间内没有出现反弹。对肝肾功能已经破坏的,更显出中医学疗效的优势了。有的民间气功师仅用气功就可以不用血透。这当然需要严密观察鉴定后,才能断定。可是,就有这么多好方法,为什么主流医学视而不见,不虚心一点来研究其有效的原理呢?三降带来的危害,一辈子依耐性的危害,为什么就不想开发很多民间有效的方法呢?
所有的西医模式、理念、原则、法规,只能作为参考,都不能作为唯一的绝对服从的标准。都应该也得通得过我们中医学的判断值。
着重推出中医学判断标准,是为了整个中国医学的考量为前提的,而不是对西医学有丝毫贬低,对中医学的唯舞独尊式的鼓吹,这都不是真正的正确的态度。避免微观的西医学走进狭隘的死胡同,为了让宏观的中医学取得质的飞跃,两套体系都存在互参互补。相互验证、相互印证,都可以发现各自的不足和各自的长处。即使中西医都结合了,很可能我们还只是盲人摸象中的两个人,还有两个人在哪里,我们都还不知道。要想生命的继续前进,中西医就如同处在一条航船上,目标一致,而所处的角度不同,一左一右地划桨,都是基本的动力。至于其他角度的医学行为,是竖帆助航,还是阻碍前进,需要考量验证的还多的是。修正现有认为比较成熟的左右两桨,应该齐心协力,再不能不同步了。探讨两桨恰到好处的配合,是目前生命科学的紧迫任务。一边倒的,自以为左桨或是右桨就是主力,不是都很幼稚可笑吗?
一提到中西医结合,很多人都说不可能。面对健康问题,目前来讲中西医是两支主要的生力军,目标都是一致的,哪有无法配合的说法呢。停止无谓的厚此薄彼,携手并进,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中国医学界做了大量的工作,仍然要继续奋进。需要整理出从思维逻辑到方法论再到具体的步骤方案等。以中医学整体动态的模式理念的观点,促进微观循证医学不至于失去大方向,对中西医双方都有裨益。
笔者粗浅观点,斗胆论‘策’。唯望抛砖引玉。诚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