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到底该怎么养生?---从武医学重视人文精神对接说起

(2011-10-04 22:29:44)
标签:

杂谈

养生行业风起云涌,此起彼落,大起大落,目的正确,目标没错,可是,为什么不少举步维艰,甚至遗憾出局,试论:

 

到底该怎么养生?---从武医学重视人文精神对接说起

    人类自以为是自然界最有灵性的高级动物,又以为可以代表上天来主宰世界万物,越是在日新月异科学进步的今天,更是狂妄自大到想要支配改变自然规律。至今在各领域都呈现出自我意识的膨胀、均不知所识均有管窥之弊,至多仅乃一豹斑而已,在浩瀚的宇宙自然规律中,其大无际,其小无极,这一基本原理。所以,各行业都存在着人的理性与历史社会整体大自然规律之间,这种人文精神与之对接的问题。华夏中古文明就已非常注重天人合一,而至今人为意识之私欲,不尊重历史渊源、社会发展、自然界等基本规律的苦果,正在使人类付出前所未有的沉重代价。

    在所谓正统医界治疗无望之际,到处密寻单方;而对潜散在民间的确切有效的方与法,却又熟视无睹。甚至还将之视为不科学、土方法、迷信,等。如何甄别,谁来甄别?历代医学家著书立说,可谓为人类智慧的传承,均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社会在前进,随着人类疾病不断地增加,有的是不断被认识,有的是疾病不断地衍生,后来者的学说,均多在前人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这就是自然规律的必然性,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生存所需的必然性。主流医学每每为人类发展发挥出中流砥柱作用,可是,其规范化模式化,又制约了该学术的发展。这也不足为奇,也是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一阴一阳之道也。不知所谓的主流医学,其渊源完全出于民间,而为何产生后裔否定前哲呢?一是利益所需:基于人类短视心理,但求速效的急切通病,以经济杠杆来衡量,没将社会效益放在前位;二是本质的劣根性:以经济效益来衡量,丧失了人伦的本善之性。也就是失去了“医者,仁术也”的实质内涵。

    一边在拼命寻找真理,一边在拼命诋毁真理,这就是人类发展受到制约的劣根性的表现。坏的往往容易被接受,而有益的又处处受到排挤。这边在想延年益寿,那边又在自己极力摧残健康。所有人都想减少或避免矛盾,而恰恰同时又在产生更多的麻烦。这一切的一切,又是为什么?就是没有读懂什么叫天命,什么叫人命。天命代表自然规律,人命代表人类私欲。所有的所谓科学的各学科,终极目标都是一样,都想为人类生存的更好更理想而努力。特别表现在医学领域。人类的愚顽性,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有所改善。真理的发现,每每所付出的代价,是无数先辈的生命换取的。认知水准的局限性,使得历史前进更加曲折、彷徨、甚至迷茫。千万年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忠恕之道,却在某利益之前丧失殆尽,而再度的兴起,又是那样的竭尽全力费尽心机而收效甚微。分分合合、升升降降、晴晴雨雨、圆圆缺缺,本就是自然规律的再自然不过的表现。而科学先进物质丰富,却没有更带来普遍的真正含义的更快乐更幸福。天作孽,不可违,人作孽,又何谓?人不死于病而殆于医,道失何故?

    先进科学,多少又是掺杂或说是人为意识的强以加入。相信科学几乎成为人类明智的象征,孰不知造成了过分的对人为意志的迷信。失去阴阳之道的比类似的思维,还以为是科学的逻辑。明显的是表现在抗生素挽救人类无数疾病的同时,就以为是人类医学的全部,只要在抵御微生物致病源就可以。精细化带来了整体观念的沦失,几乎使人类又回到了史前的对生命的认知水准。脱离了传统的整体观念,犹如无根之浮萍,在获得科学成就的惊诧之余,又陷入迷茫彷徨的境界。跳出某个窠臼,又陷入新的桎梏。蓦然回首,极少数还懂得尊重人类历史智慧的人,方才醒悟,原来现代科学已经悖逆自然规律多远了。终于在西方先听到绿色革命、回归自然的呼声,也终于吹回到以传统文化自诩五千年的神州大地。

寓治于养的治未病等理念的复苏,强调天人合一的模式方法的重视,是传统医学养重于治的核心思想,使人看到未来医学的曙光。而世人就又以为重养者,就不是临床治疗医学,依然对人类医学的主次颠覆不过来。而我们绝大多数又以为传统中医学确实只能在预防、养生、康复领域,才有所作为。自窄性地将‘养生’的广博的内涵,定义在辅助医学的地位,乃至于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境地。

    人体生命,禀天地氤氲之气而成,是自然界最精妙的杰作。尊重自然,尊重自然界产物,是灵命智慧起码的底线。外经曰:天不可回,而天可节也。(天不可回,人事可尽)节天之有余,补人之不足。(珍惜维护好先天长寿之因素,又注意养生以补后天之不足)不亦善全其天命乎。

    天,一是自然界,二是自身生命体。二者都不是自己能选择改变的。故曰不可回。节,调节。其中既尊重自然,又体现人为积极性在天赋与的条件下,仍然有可以发挥最佳的层面。非常辩证地在可为不可为之间做出睿智的分释。

    当今医学完全陷入‘逆之内以求生’的被动局面,无法回到‘生之内以出死’的高度意识境界。很多医界精英反省到,为什么医学科学越先进的新世纪,病种反而是越来越多。是不是过多的人为意识在促进了新病种产生的过程中,起到了促进恶劣化的作用。在看到抗生素伟大的成就面前又给人类医学带来了更极其被动的局面,知道了‘生之内以出死’这一前瞻性的忧患意识,对几乎是要已经处于亟待拯救的处境,苦苦寻找出路。而我们固步自封、夜郎自大,又对西方医学已在反省领域里亦步亦趋,出现了眼下互相攻击互相诋毁的中西医以及传统医学,中国医学、人类未来医学到底路在何方?

    任何医学行为,都是为了保卫生命、维护生命。养,护卫之意。临床对抗性的治疗,是在违逆自然规律后的补救式的被动医学行为。怎么能视之为主流医学呢?外援性的临床医学,顾得了当前而顾不了日后,就因为不是在激活本能,而是反而在抑制本能。有的养生书认为,人类在掌握到一些自然规律后,就可以“支配”之。作为养生为宗旨的,怎么还能说出如此背道而驰的说辞呢?仍然是人为意识想主宰自然规律活灵灵的表露。在此颠倒主次理念支配下的养生医学,会有出路吗?全国到处养生业兴起,都在打着传统养生的大旗。又说能祛什么病,无效时又推辞为只是养生不是临床治疗。临床治疗,是整体养生学中,被迫无奈的内容之一。传统医学早就认为“寓治于养”,对疾病没有先祛除,怎么保养?而没有‘保养’,又怎么能治愈病?养生学,包括治疗、保养、康复。而不是将治疗与保养分离。祛病是保养的前提,调整维护康复属于保养,祛病与保养加在一起才是养生医学。而养生,传统医学里的‘治未病’,是最能体现整体模式的高度概括。

    我们现今几乎对治未病是在误读。既然未病,就是还没发生病,还既然没病,还需要‘治’吗?显然,将未病的层面理解错误。未病,其实是指疾病已经发生,但是还没有达到人为医学不可逆前的阶段。而现在只是将现代医学能检测到的疾病才算是病,怎么就能说成是还没有病呢?先进到至今的现代医学科学,仍然对很多病种按照其‘循证医学’模式无法检测到而已,故而才将之称为未病。人体病理已经存在,某局部病变已经发生,未能殃及其他部位,所以对未被所传者,称为某局部未病。怎么能理解为其他都没有病发生呢?“知肝病必传脾,故当先实脾”,是治未病的出处。将实脾视为治未病的典范,而肝就是已发病。断章取义地将之分割解释,本身就背离了整体观。其中的实脾,不治肝,行吗?显然是不对的。此时的健脾,完全要在理气疏肝的前提下,才能达到脾健。那么对已病的疏肝,就属于“治”,而不是“养”。防止脾病,先要治理肝,这完全是‘寓治于养’的治未病的典范。这里既治已病的肝,又要防止传病到脾,治养结合,怎么能说成是治未病属于预防医学领域呢?很显然,这种说法的人,目的只是想将中医学推入可有可无的领域,来达到以一偏之学统领整个医学领域。而我们传统医学自身对治未病理解的不到位,也助长了这种普遍的错误意识,好心扶持传统医学,却因为诠释不到位而帮了倒忙。

    既治已病又治未病,治养结合,那才是微观医学望尘莫及之处。身心兼修、内外结合、整体调整,激活本能,标本兼治,既治病因之始源(本因),又防其必然发展的病变,正是传统医学整体观模式的优势所在。中医学对证的解释,是症候群组成的证,证,是症候的复数。西医的证,实质可视可见的证据、数据、实体分子物质。中医学的证,是某阶段病理属性的表现,是集体诸正与诸病邪抗争所表现的态势。其实这在人类医学里,都是非常需要的诊断判断的依据,各方有什么理由互相排斥攻击诋毁呢?为什么一直还想将人类医学左右徘徊延续到何年何世纪呢?

    既指标又治本,何尝又不是人类医学、特别是西方医学梦寐以求的境界?以疏通全身经脉为主导理念的武医学,既有急则治标的对症治疗,又有全面调制的整体模式,若再能与微观医学相结合,不正是符合这一目前为止最高的理想境界吗?。

    经济危机、人文道德的危机,却随着科学的越进步,越几乎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科学是否带来了加速人类的灭亡,这是西方很多领域里拔尖的思想家的忧虑。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所以,至今在各个领域都发出回归自然的口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成为至高的目标而被重新重视。

    可以说在一片人为意识主宰着的现代医学,由于还在肆意加大对自然规律的操纵方向上,与回归自然的理念背道而驰之际,有理智的学者,广泛地提出了人类医学的出路,是在传统的整体医学模式。在此历史进展受到严重挫折当际,至今在医学界几乎没有发言权的武医学,到底还有何作为?中医界几欲被灭却激起广泛反击、复兴振兴中医学、一片万马齐喧又几乎纷杂混乱之际,作为中医学中埋藏在民间的独树一帜的瑰宝,“武医学”又有何历史使命发挥应有的贡献呢?

    中国现代医学包括中西医两套体系。中医学,属于传统医学的主流,还不能说是传统医学的全部,就因为还有很多民间传统医学未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应用。以伤寒温病为代表的中医学,其实全部源于民间医学。而同样源远流长的武医学,为什么至今未能在主流医学领域发挥作用,这是现代中医学继承弘扬中非常遗憾的缺陷。

    武医学,秉承的是传统的整体理念,身心兼修治养结合内外同步的整体调理的顺应自然的理念和方法。非常强调动静结合的阴阳动态平衡的均势。在历史时代科学突飞猛进的今天,传统武医学,如何再焕发出青春,如何再发挥作用,到底还有那些现实价值?这就值得我们深思。

    在西医学为主流的循证医学理念下,在对生物体物质原理取得辉煌成果之际,人类医学又反而陷入了更深的被动局面,这不得不引起包括西方医学界的忧心忡忡。怎么对待疾病、看待健康,什么叫医学?中医学,传统医学,至今不能登上所谓的大雅之堂,其瓶颈何在?

    但随着人类前进的脚步,现实效应、短期视野、急功近利,也随之更趋于主流。快速取效、顺从人意的医学行为,反倒成为了主流医学。并没有随着太空领域的开拓,而更加注重到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全球都在探讨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类健康的医学?将手术化疗等被动医学模式视为主流的,只能将人类健康事业带入什么样的局面?什么样的严重后果?尚书曰:民生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道,是有医不若无医也。

 

    从西医鼻祖希腊的著博格拉底就知道的“最好的医生是人体的本能”,从《黄帝内经》就讲起的养生医学,为什么至今还不能成为人类医学的主流呢?为什么人类医学至今还一直朝着人为意志要强加于自然规律之上的模式发展呢?所有自然科学工作者,都在寻找回归自然的途径。他们都发现东方整体医学模式,才是未来人类医学的希望。他们从武术强身健体看到了生命在于运动的好处,而更深层次的武德武医的修为,要与武术同步并重才是全面的,大多数有识之士认识到武德武术武医三足并举的武文化,才是真正的传统武文化的精髓。而我们又应该如何继承弘扬呢?

    武医学,是传统民间医学也就是传统中医学里未被开发的瑰宝。各种药物疗法、非药物疗法、内外同步的方法,异彩纷呈。疗法简捷、方便,疗效显见、迅速。即使在大医院林立的城市里,还仍然有广泛的社会需求,更何况在缺医少药的偏僻农村山区。而动静结合、动态均势、整体调整、内外同步、治养结合、身心兼修,更是现代医学所难以企及。所以传统医学,特别是武医学中疗效特殊的尤其见长的是各派点穴抓筋推拿按摩等非药物的外治法,不仅在救急医学领域大有开发的必要,而且在各类慢性病,治病治源治病求本激活本能等各方面,更是现代医学所望尘莫及的地方很多。以在武德修养的前提下,躯体适合的武术锻炼,内外同步治源治本的回归自然的方法,来加强经络脏腑气血运行整体调制模式,非常符合“生命在于运动”的科学需求。

    临床的手术、化疗、干细胞移植,是出于迫于无奈的被动医学,是人类医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绝不是要成为永远的主体医学模式。有学者说得好,世界卫生组织,是‘卫生’,是‘捍卫’、‘保卫’,这二者并重的涵义。现代科学各种模式、方法,是达到此目标重要的希望所在。问题是出在,掌握了客观规律后,我们人类不是趋向更努力地去顺应自然规律,而是想‘支配’‘主宰’之。科学研究本身没错,而是导向出错,终极目标出错。宏观整体的武医学,无数有着不可思议疗效的方法,蕴藏着多少顺应自然的原理,正期待着先进的现代科学去阐释,去解密,去更好地应用千万年人类智慧的结晶。

    养生,特别是武医养生,是不是只是现代主流医学辅助的健康领域呢?答案是:绝不!养生的前提,是先去病,病还没有驱除,何从养生?而治病,又该什么模式?应该是在养中来达到。《黄帝外经》曰:生之内以出死,逆之内以求生。抱神以静(抱心同寂)形将自正。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才是“同游于无极之野!”这一治生治世最高境界。

    尚书曰:五福:寿、福、康宁、修好德、老终命。

    外忘荣辱,内忘身命。又曰:民生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道,是有医不若无医也。民间医学为什么长传不衰,就是因为---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所以,我们在座各位,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为弘扬传统武医学各尽自己的本事,只要秉以济世救人的仁慈之心,怀柔温煦的助人助己,就对得起三皇五帝,对得起子孙后代。)

    将治未病列入预防医学,那是非常肤浅的认识,完全没有理解前人对未病这一概念的界定。病,是前人认为的人为医学已经来不及挽回的病势,而未病并不是没病。现在流行的亚健康一词,更是不符合客观事实。很多现代医学无法早期发现的前期潜伏病症,不能说成是亚健康,而应该是‘非健康’。将至今认为医学无能力发现的疾病,说成不是病,这点就是对客观规律不尊重的表现,就是以人为意识有限的可怜的知识,就以为代表了自然规律,岂不可笑吗?

    武医学,大家都知道经脉不通,是所有疾病的病理基础。在打通十二经脉方面,武医们更是有各路绝活。这就是我们武医学最特色的从整体来治疗、来调理、来保养、来康复的基本方法。而不论武医的非药物还是药物疗法,其宗旨都是疏通经脉气血阴阳平衡为目的。都可以同步地达到‘治疗、调理、保养、康复’等诸多医学目标为一体的最顺应自然规律的方法。所以,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未来医学,出路在整体医学,而武医学,是传统医学中有着许多匪夷所思的方法,有待我们努力挖掘、继承、弘扬、开发。让我们在一片复兴传统国学的大好年代,开诚交流,互相学习,共同为武医学,为有着全世界独一无二之称的中医学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010、4、7中华传统武医养生珠海第一届世界学术论坛演讲稿草稿

                                           2010-3-21  写于福州

 

武医养生演讲稿补充

学术界对中医养生学概念定义有误

 1、以为养生只是预防保健康复。不属于临床治疗医学;

2、对未病的认识不足。对疾病未能被发现的早期、潜伏期列为亚健康,极易引起人们的忽视、忽略;

3、以养达治的方法,被摒弃于临床治疗医学之外。造成只对标变症才认为是临床治疗医学。将传统的寓治于养、养中即治的‘治未病’思想理念和方法,推入了辅助的非主流医学领域,才导致今天全人类医学的被动局面,激起了更多病种的产生,使得科学越进步越是穷于应对而不及;

4、了解、学习、掌握自然规律,我们人类不能犯狂妄自大而想要支配、左右、甚至改变这种规律。如此极端意识极易造成人为意志强加于自然规律之上,加速人类灭亡。

5、失去治疗手段和方法的养生界出现了不少长期效果不佳,甚至延误病机的情况,这就是将养生与治疗分开这种理念模式的错误造成的。

    由于现代医学科学对病源学、病因学、病理学的认识,很多还十分肤浅幼稚,仅对极少数可征可视的病类才予以认知认可,将占绝大部分的功能型、经气型疾病,视为‘亚健康’。在医学科学进步面前沾沾自喜、就以为生命科学已经接近完善。才两三百年的现代医学科学,如果如此狂妄自大,不从千万年人类整体医学模式中去深入挖掘探讨,一直在总想以基因分子微观领域中就以为掌握了生命的实质,完全违背了一阴一阳之大道。脱离、违背生命体物质与功能、动态与静态、人与大自然等外因与内因、局部与整体各种的‘不易’与‘变易’之间互存才能共进的基本规律。

    《黄帝外经》歧伯曰:天不可回,而天命可节。人类医学,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我们要很清楚。既有可被激活调动的巨大的潜能,更有个体诸多因素造成的时效性、局限性。任何人为的治养方法,在懂得有积极性的一面之时,更要懂得自然规律生成之际的制约我们的有限的范畴。夺取健康成本、超支生命本能、掩盖矛盾实质、只顺人情不顾病情、只求速效不顾后期再生难治病、甚至为另类病种埋下伏因,种种错误的医学理念,至今人类已经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人类主流医学到底需要什么模式。泱泱中华传统医学的主体意识又是什么?21世纪现代人类又需要什么样的医学模式?我们武医学在这场复兴中医学中,又该做出哪些贡献?在全人类医学探讨回归自然的呼声中,传统武医学,又该做出哪些努力呢?

    传统的武医,以儒释道三家文化熏陶下成为武德的精神内涵。形成了以武术为特色的武德、武术、武医三者并重的武文化格局。而现世在彪炳武术雄风之际,武德武医并未能得到同步重视和发展,这是有违武文化全面传承和健康发展的。

 

    武医养生,顾名思义,都以为仅是在通过武术锻炼、肢体运动来达到养生目的。忽视了武术也是先以修心修性为前提。而武医在以修心养性前提下,以各种传统的治养方法来保证武术健体养身,才能达到修身,才能做到身心兼修。武医学,特别是对练武后的各种损伤的修复治理,在为武术发扬中,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历来武林界前贤,均将武术武医两朵奇葩视为并重。重新将武医学发扬光大,才能为武文化整体长期的发展,为人类健康才能发挥武术强身健体应有的效应。养生,首先得先去病,有病在身,还怎么保养?所以武医养生,是既治既养有治有养,二者不能分割。比如常见的整脊疗法,疏通经脉,振奋任督,标本同治,治养双目的均可达到一定效应,就是很有力的说明。

    现在整个社会给养生界定义是不能治病,只能保健保养,活生生地分割了传统整体的医学模式。武医学,是传统中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更强调了内外经的融会贯通。传统医学均以调制、调节、调养为医学模式的基础,亦即‘寓治于养’‘治养结合’。三分治,七分养。而今却将‘七分养’这一重头戏作为非主流医学行为,岂不颠倒了轻重主次了吗?截然将所谓的治与养分开,是不断产生另类病种、疾病越治越多的最主要的人为意识造成的。所以回归自然,顺应自然,不但是西方医学界才刚刚领悟,而且业已被西化的中医界,更看到了传统医学里有人类千万年捍卫生命的更符合客观规律更值得挖掘弘扬的宝贵财库。

    弘扬开发传统武医学,如果没有对现代社会以及充实现代医学的价位,就根本没有意义。反省现代医学的弊端,发扬传统武医学整体理念与模式,才能真正地为人类医学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现代医学,仍然难以做到及时、早期发现各种内外因病源,而临床又以对症治疗为主流,这是被动医学至今最糟糕的模式。在引进西医之前,传承几千年的中医学,历来都是整体的理念模式,民间传统中医,几乎是全科医生。原是整体的传统中医学,又因学习西医分科细化,也将中医学的整体模式支离破碎。不过人类发展史告诉我们,‘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现在应该是回归到‘分久必合’的历史进程中了。

    武医学秉承的有哪些特色?既有准确的切入点,又需动态调制,是武医学充分运用内外经动静态辨病辨治的特色,以发掘病源、激活本能,积极主动地不掩盖矛盾实质的治病治源治病治本的最理想的医学模式。这是希腊16世纪前西医鼻祖说的话,至今西医学不但做不到,而且越走越远,也知道要从东方整体医学寻找出路。而我们要弘扬的是什么呢?现代武医学又应该在哪些方面继承和发扬呢?

    整体医学模式,是中西医的共识。我们前贤早就提出‘内外经’要‘融会贯通’。既要有‘一分为二’,更要有与‘合二而一’相结合。更要懂得自然规律‘不易’与‘变易’之间的辩证观念。哪方面需要结合呢?

    首先是:古今结合、中西结合。具体主要有:整体结合(局部与整体;人与自然界这一大整体的结合);身心结合;治养结合;动静结合;内外结合;药物疗法与非药物疗法相结合。

    这里增讲一些饮食起居生物钟的问题。

    饮食:1、食物品种、食物属性,对各类人等的适应性。现在多根据西医检测达结果来制定,微量元素缺乏的,就直接补充何元素含量高的食品、保健品,甚至药品。没有注意到吸收这些营养物质所必须具备的消化吸收功能的正常,以及毒副作用的界定与注意事项。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任何疾病,都首先要将消化系统的功能调节好,其他的方法,要做到尽量保护好不伤害到消化系统的功能。而不能以西医检测钡透、胃镜等没有问题,就以为没有脾胃问题。中医学对脾胃功能的诠释是:受纳、转化、输布,三个层面的认知解释。此功能,也绝不是单一脾胃消化系统的功能就可以完成。肝气郁滞、心肾之火不能温煦脾土、肺金不降,乃至胃肠气不降造成的脾气不升,或是脾气不升造成的胃气不降,非常全面细致地对各相关脏腑制约互调态势的均衡,而绝不像西医仅仅以增强胃动力作为解决的方案。

    饮食不节有:1、食物不洁。不干净、不新鲜、生熟加工不当、没有注意购买时对食物的挑选、保鲜有误、食物搭配的适宜与禁忌,原有何病种对食物品种的宜忌不明白,轻信别人好食品的建议以为自己也适合等。

2、进食时间的规律:没有定时定量,早餐不重视,宵夜又经常,常因熬夜打乱各消化酶的分泌,

3、不知道食物营养学的均衡原理,偏食,酸碱失衡,粗纤维进食的少。

4、没有节度:不知再有营养的也要循序渐进,过多或过少的度没有掌握,不少人反而吃出毛病。不知道每餐只能6、7分饱,每天饮水量、排便时间没有规律;烟酒过度,空腹吃糖、喝酒,牙齿有病囫囵吞枣;肆意减肥,每天基础消耗能量供给不足,却以高级营养品来替代(比如不爱吃蔬菜水果,以为服用高含量VC就可以,不吃饭就用输液氨基酸来替代,不食天然含钙食物,宁愿服用什么高钙素)。使得机体对天然摄取营养物质的功能长期退化,打破了机体自然摄取、转化的机制而造成代谢系统的功能紊乱。

    以上以现代医学为主的饮食不节问题,最关键被遗漏、不重视的还有一种:不知道食物的四气秉性:即寒热温凉。

    不知道个体素质禀赋的阴阳寒热偏性的基础素质,不问药膳的药性,以为都可以自行添加。如,一见便秘,就滥服香蕉。一见咳嗽,就用梨子炖川贝。

    更严重的是,长期滥用抗菌素造成对胃肠功能的负担,各种单方、偏方乱用,只知其利不知其弊。最常见的是喝茶。对脾胃虚寒者,还是长期坚持,不讲究茶叶的选择,还有对喝茶的各种要求等。

    第一条不节,还有一个重要内涵,就是没有注意基因食品、违季节食品、异色异味异态食品的选择。不注意因人因地因时三因制宜的总则,没有掌握好。比如,今天体力付出较多时,也不知道可以适度增加食量,也是打破摄入与消耗均势的原因之一。衣食不适、劳逸失度,均会造成饮食节度紊乱。而不仅仅是情绪问题。

    佛教界,或是吃素的人不少为什么他们的营养并不出现偏颇?(食草动物也是如此)不但是植物类营养元素已经应有尽有,虽然其含量与动物食品相比,有的相差甚远。而最重要的是他们往往在进食前,都还有一个程序,那就是念一段经文。使得心境清净,气机条顺,日常的各种情绪因素,得到较好的缓解排除,脾胃升降气机处于较好的状态,所以,所食水谷,得到较好的转化吸收,他们的精气神,气血的含量与运行,处于比常人更佳的状态。平时的戒贪戒嗔戒欲,对保持人体气机调顺,非常有好处。

    我们常人也应该在进食时,将所有的烦扰事,起码地将之先放下,进食速度不快不慢,固体液体适量适时搭配,保持一定的在口腔的时间,有利于唾液分布参与消化。很多人吃了几十年的饭,还不清楚进食的较科学的原理。

    古人有六不治,其中之一就是‘衣食不适’。四季寒热不知增减,昼夜温差不知添脱,此衣之不适。三餐未能定时,乃起居失常所致。掌握此度,也就牵涉到生物钟问题。现代人很多昼夜无序,阴阳颠倒。白天行于车马水龙尘嚣甚上,夜晚醉酒笙歌无氧运动频繁。再加工作压力,血液、心脏、大脑长期处于缺氧之中,此食补又能何及。

    以上乃伤食伤衣伤起居之误。

    更有伤于房室,或日御数女,或日更一女,或日夜无度,肾精亏耗,导致肾阴亏虚,肾阳不足,命火衰败,脾土无以温煦,再进各类补品又有何及?导致‘房劳’症者,或得于少阴寒症却不知(白血病很多有此病因病理存在),焉可仅信西医所说男女精液只是蛋白质而已。正常的性生活,对内分泌系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很多老年人失眠,其实是过分担心肾精流失会促寿,孰不知没有正常的性生活,反倒是老年人失眠症难以治愈的原因之一。而不知天命规律,妄图用各种方法想回到年轻时的功能,无疑与拔苗助长一样,折损根基元阳元阴。以上先天受损,若再兼有生意场面的应对应酬,绞尽脑汁,还又再伤于脾胃后天之本,仅其一就足以成‘痨’,何曾诸痨之疾集结于一体,此正气焉有存内之能事乎?更可笑现代医学将上述列为‘疲劳综合症’,只是亚健康之属。大损身心元机,岂是现代医学所能辨识,还仅将之视为亚健康,贻误正气损至难逆、不可逆,谁之过乎?

    为什么会造成只知其利不知其弊?就是没有在看到任何事物、现象既有好的一面,同时必定具备不利的一面,这是自然界阴阳之道的秉性基础。儒家的道取中庸,道家的更注重事物与现象的反面,易理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原理,没有掌握到。取其偏性之长,克服其偏性之短,来纠正机体阴阳偏颇而达到机体整体的阴阳均势。只知营养物质含量,而不知物质的寒热偏性,这是西医药学、营养学最大的弊病。

    只知偏酸性不利,而偏碱性的就没有广泛注意。恣意寒凉导致吾方虽地处温热带,脾肾虚寒者又何其多矣。最终虚火没有降,寒湿已经深入骨髓。阴霾未除,阳元尽损,虚火未降,真火难回。此失于天地人三气不知融会贯通矣。

    我们武医学秉承的是什么宗旨:既有‘既定’的原则,又更有‘制宜’的理念与方法。充分体现‘不易’与‘变易’之间真正的‘易理’的精髓。七千年前伏羲等前贤创太极爻卦,也是从人类百万年生存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而武医学真正的源头,是出自于千万年人类自我生存的本能规律发展而成的最原始的人类智慧的结晶。几乎是现代人类文明所有科学形成的,是理性认识自然界最原始最感性的实践基础。

    我们武医学提倡的上述精神,归纳总结出一句话,那就是《动态整体养生医学》,应该会是未来医学所追求、所憧憬的人类医学的模式。

    仅此管窥之见,希冀抛砖引玉,唤起更多的前贤后哲,为复兴传统中医学、传统武医学,引正未来人类医学走上较为正确的道路,做出更多的应有的贡献。

                         林 宏  2010-4-5   写于福州

                           2011/10/4  22:30  复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