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医讲座稿(三)
--- ---
三、如何保健养生:
认识治疗、保健、养生的概念,上工治未病,什么叫已病、未病,这很重要。全人类医学,只能治“未病”,而不可能治“已病”。治,指逆转,治愈。已、未病,相对未病来说,已病即使治‘愈’,对生命健康已经造成损伤、损害,临床无症状而对生存质量生命周期已经无法挽回其损失了。没有症状,某时段内没有反复,仍然只能说是临床治愈。意识上为何要从如此高度认识人类医学呢?目的就是要竭尽全力将疾病的发生,控制在不以超支健康成本来换取眼前的所谓治愈的被动局面之前。所以,严格上讲,治已病,人类医学,非常被动,也常常只是在掩盖矛盾实质,将发出病理性质的反应暂时抑压下去,甚至以控制反应的敏感机制以为是临床治愈的标准。这是相当愚蠢的短视意识行为!没有(其实也不可能)达到驱除病源、从本质上将病理性质驱除,即传统医学所说的那样,只治标而没有治本,为另类疾病埋下伏因,这是目前中西医的通病,几乎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只求速效、舒适中依赖某些外源性的方法来求得换取健康的意识,违背了人体必需顺应自然规律的法则。特别是眼下很多以治疗疼痛为主的,比如各系统的慢性疼痛症,只是在研究如何快速止痛方面下功夫,仍然都是在以急性期的辨识思路和方法来对待,而并不愿在追究其病理病源方面多下功夫。没有以调动本能激活本能作为医学目的和手段,致使疾病肆意在体内纵深、蔓延、转移、恶质变。很多恶性病恶质病,为什么一知道就是晚期,就因为敷衍医学行为太普遍了。解除痛苦,快速止痛,是临床医学必须的,特别是那些严重危及生命指征的,当然必需要强有力的止痛措施。可是,疼痛缓解后,以为痛苦减轻,甚至消失,终身没再反复,病理真的就没有存在了吗?
武医学,是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内外治都非常灵活应用,配合应用。直至先师这一代,发现对久年伤瘀,应该重新托瘀肿出而不能再以消肿止痛为目的,更不能只以疼痛减轻为宗旨。发掘病源,激活本能,应成为人类医学的主体意识。人类不喜欢疼痛,可是没能将疼痛机制进化掉,就说明疼痛机制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不仅仅是对疾病的警报作用。要充分利用这一机制,才能调动出最佳的医生---人体自我的康复机制。正如美国 托马斯.莫尔 说的 “
智者宁可防病于未然,不可治病于已发;宁可勉力克服痛苦,免得为了痛苦而追求慰藉。”
40多年来,当发现无论是躯体还是内脏腑瘀血型病变,如果在其病经上有宿瘀存在,疾病几乎就难以控制、难以治愈,很多还眼睁睁地看着向恶质变进展。当临床只以驱除病经原瘀治疗时,其继发病却能得到迅速缓解,而若再配合以中西医临床治疗的既定原则作为托瘀肿出过程的辅助应用时,取效进程更稳步。而作为主导性的托瘀肿出的治疗方案,不能轻易更张。
武医注重时辰流注问题。有的四季流注不同,有的以节气来论述,有的用天干地支,非常注重广义狭义流注之不同。广义的是:每天十二时辰十二经脉的流注。狭义的是:五天六十甲子的流注。(作简约介绍,此部分或不讲)
---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