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西方视角,才能有自信
彭兴庭(江西财经大学学者)
如今成了不少中国学者做学问的基本的出发点,什么事情有价值,什么事情没价值,中国人说了不算,西方人说了才算。多少年来,这样的视角对中国人的自信心是很有杀伤力的。比如,最近上海某位学者提出,许多中国人视为的“帅哥”在西方女人看来是典型的“丑男”,“西方女人不喜欢小白脸”,等等。先前,这位学者曾说,章子怡之所以被低估了一百倍,就是因为中国人没有意识到“西方人是怎么看章子怡”的。现在,连中国男人的美丑也要由西方女人说了算了。
类似“唯西方论”的学者还有不少,某位曾因在课堂上“展示身体”而遭到公众谴责的“裸体教授”,他在媒体上为自己辩驳的理由就是,中国人的审美标准落后西方百年,“我们居然还停留在唯美的标准上。”
或许,对于这些学者略带炒作嫌疑的“研究”、“探讨”,读者只会一笑置之,但是,在学术界,凡事都从西方视角,特别是从美国视角出发,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事实。在国内国外各种各样的国际形势研讨会,无论什么事,专家总是从美国、西方谈起。先考虑美国怎样,然后分析我们又会怎么样。“美国视角”在“一超多强”的国际秩序中虽有道理,可在这种泛滥的“美国视角”、“西方视角”中,我们会不会丢失自己呢?此外,我们难道没有必要将“中国视角”考虑到其中吗?
有人会说,西方科学研究比我们先进,学习和借鉴西方是中国学术发展必要的道路。这话不假。但问题在于,如果把任何一切我们所擅长、所独有的东西,也需要西方认同才能存在,那是否是中国知识界的集体投降呢?前段时间,“中医是最大的伪科学”成为媒体讨论的焦点,某些反伪壮士更是欲将中医废除而后快。对此,中医学界的反抗和辩驳似乎总是苍白无力。后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发布了一份指导性文件,有几句话谈到中医药和印度草医。尽管这份证据在某些人看来漏洞百出,但是,我们的中医学界硬是把人家的“顺便说说”当成了“金口玉言”和铁证。有关机构立马断章取义地转载并迫不及待地告诉媒体,“看,美国人说了,中医是科学”。中医的疗效如何是否科学,使用了几千年来的中国人说了不算,偏要让美国人来判别。
近代以后,西方标准渗入中国,似乎呈现了一条“中国悲情”的路线,中国人在西方思想殖民面前,一步步地退缩,先是清末“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负隅顽抗,期间有过盲目排外,但自从民国初年胡适等人提出“全盘西化”后,西方标准便开始在中国思想界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直到现在,中国学术界还很少有学科或某个研究领域,敢自信地站出来,称自己是完全超越西方,以中国人自己的经验和视角在研究。这到底是学术发展自然的落后状态,还是学者群体本身缺乏超越的勇气呢?
在西方面前,从事知识研究的学术界的集体后退,势必导致不少国民的唯“唯西方视角”是从。凡事有西方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也做到了,那是中国的骄傲。反过来,如果中国人有陋习,但西方人也有此习性,那就不算中国人的陋习。几周前,有人发现中国人在纽约华尔街骑铜牛后,大加批判其陋习。后来,当发现外国人也骑牛,有人就似乎松了口气,外国人骑午,中国人为什么骑不得?这种逻辑多么“似曾相识”,“别光说我们中国足球有假球,人家英国也有”、“别以中国有矿难,美国也有矿难,还死过人”。如此一来,中国经济前景如何,得听西方怎么评价;中国人素质、经济形式怎么样,统统自己说了不算,还要看外国人怎么做、怎么说。这是何等畸形的国民精神状态!
诚然,我们不能排斥西方视角。考察西方视角,在很多时候也是促使我们自己的提高。但问题在于,一个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不是建立在“西方人怎么看”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我们要先知道,西方视角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有用,更要有勇气和自信,在观察和研究事物时,首先要我们中国人是怎么看的。这不仅需要公众的自信和自觉,更需要知识界首当其冲,拿出“真东西”、“真勇气”。(转载环球时报)
作者EMAIL:taolun@peopledaily.com.cn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