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概五之:
——中医诊断学中瘀血指征,为什么只有特异性而没有普遍性?
中医诊断学中提到的瘀血的诊断标准是:“面色黧黑、皮肤甲错、唇舌紫暗、痛有定处、固定不移、脉涩”,但是,这些标准只有特异性,没有普遍性。
伤瘀五脏,可现五色,并非只有黧黑一种颜色!
皮肤甲错者,极少数,遍体伤瘀者都少之又少地会出现这种症状。
唇舌紫暗,当瘀兼见虚寒者才多见,并非所有伤瘀者都有。
‘痛有定处、固定不移’,这一点现代医患均将其视为是否有瘀伤的判断标准,不对。伤瘀发作时原伤处多数会痛。但若瘀久或体虚气陷或兼有‘风邪’时,就多会放射痛或转移发作痛。放射或转移的部位不定。犹如风湿病。而绝大多数宿瘀,本瘀位只有闷痛,气候变化、或情绪变化、或感冒体弱时才出现,或才加重。而更多的却是应脏腑病变过程中,甚至已经产生变病,乃至恶质变(细胞恶变或体能衰竭),原伤瘀处却一点不适的感觉都没有。这就是伤瘀,即民间所谓的内伤、暗伤,到发病至死还无法诊断原因的症结所在。而一旦原伤处有发作各种形式的疼痛,又被西医只以内病放射到躯体痛来解释。中医骨伤内伤学的理论、临床,均未形成经穴内伤的瘀变体系,对造成内病变广泛源于‘腠理’软组织这一大类病因熟视无睹,听之任之。也更因为中医至今未将传统武医目诊作深入的验证总结。现代医学更无知到均将其列入“肋间神经痛”范畴,能不令人哂然。这一点,传统医学就明显突出地优于现代中西医学。
多数诊脉会出现涩脉。但当兼邪诱发时,或兼邪喧宾夺主时,涩脉就没有了。故不能以涩脉为准!!
所以原有的瘀血诊断标准,并不适应伤瘀及其变病的诊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