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梗概五:

(2007-08-29 10:25:25)
标签:

保健

健康

涩脉

内伤

中医诊断学

梗概五: 

欢迎海内外医界、武医等前贤后哲交流探讨,或疑似自己有各类损伤后遗症即伤瘀变病者咨询.

QQ:793509731

 

一、为何宿瘀在体内会潜伏几十年?

   宿瘀,在体内原本是正常的离经之血。所以,只对异体有敏感排斥作用的机体,对之失去了自然的排斥性。故在体内竟然能不腐败‘相安无事’甚至几十年。 

 

二、临床如何鉴别伤损宿瘀与其他病因之瘀? 

   1、是否上目;(他因之瘀不会出现在白睛,只有直接伤及五脏的才会上目)

   2、宿瘀外力治之必肿;(他因之瘀不属离经故不肿)

   3、伤瘀必内外两力同步治疗,他病之瘀外力之治无作用;

   4、病理方面:伤损宿瘀是:先有“络伤”,并发症和继变病才会“病久”不愈;而他病之瘀乃因先有他因之病,即因先有“久病”而后才有“伤络”。二者前因后果完全不同!

   5、表现在临床效果来判断:他因有瘀之疑难病症,通过内服活血化瘀药,如能坚持,一般都会临床治愈;而若是伤瘀,初服能见浅效,以后继续服用就无动于衷。 

 

三、内脏病也会放射到躯体部位痛,与伤损宿瘀怎么鉴别?

    内脏腑病变当疼痛放射到该脏腑矢状线上时,常与伤瘀难以鉴别。当目诊应区有瘀征时,就得考虑是伤瘀变病了。不能等到长年累月长期口服活血化瘀药无效时,才考虑到甚至还仍然怀疑徘徊。不及时攻逐宿瘀延误病机,必定扼腕叹息,后悔莫及。

 

 

四、内伤疗法的宗旨: 

    针对由外转内之宿瘀及其所造成的继发性变病的规律、性质,制定出相应的治则和方法,叫作“内伤疗法”。民间吊洗伤方法众多,但托瘀肿出达到托瘀务尽,瘀去正安,均难做到。先师之有违常规地将宿瘀重新托出表层,“内外同步”、“两力同步”,对变病兼邪同时辩证,达到‘瘀’‘变’同步治理,是其及其先辈百年经验的总结。先师曰,一切不到位,不同步的方法,虽然也会缓解,甚至也能长期不痛,但潜伏体内转发病变,更是害人匪浅。不发掘病源,任其成伏祸,非真医所为也。只治标变,不顾源本,庸医也。急功近利、沽名钓誉,犹如谋财害命,此贼医也。

 

    古希腊医生曾说过,医生的职责是帮助病人发掘自体本能的,最伟大的医生是人体自然的康复机制,医者的职责应是帮助患者激活之,而没有反而去做抑制其本能的权利。所以,发掘病源,顺应自然,是传统医学之所长,也是其任务矣。

 

 

五、目诊的意义:

    是传统医学全息辨治的精髓之一,是各体系变病是否属于伤瘀变病范畴的目前最客观的指标。是南少林继承北少林武医最特殊的诊断方法。

 

    目诊是整个辨治体系的关键所在,是辨治的前提。俗说画龙点睛,打蛇打七寸。不知瘀在何经何穴,全身泛泛或服药或洗伤,无的放矢,劳而无功。一穴未解,整经不通,不管何方何法,任何体内外给药还是物理疗法,甚至长期坚持锻炼,均冲散不了宿瘀。伤面积越小,承受伤力相对就越深。若辨识原伤穴不准确,治疗几乎会全功尽弃。此瘀不通,该经脏与腑及与经络之间,内外经之间,气血之间,阴阳之间,营卫之间,气机表里内外升降出入之间,血气的有序畅通就均无从谈起。故目诊报瘀定位是整个辨治体系的关键起点。

法医对急性内伤亦无法鉴定,不少患者蒙受冤枉。在现代医学还没发明验伤机或测瘀仪之前,目诊仍然是最客观的检测指征。中医诊断学教材有提到,但至今目诊仍未做到规范统一,南少林目诊,各家应尽献其心得,让此传统方法早日应用于临床。

 

 

六、何为失误治:

    以止痛、消炎、消肿等方法造成急性伤瘀留遗成宿,或不知不可寒凉,或不知不可枉下,或不知攻补进退,不知阴阳格拒独泻独补。内外治不到位,不同步,治疗中途撤退更医,等等。以为所有内瘀均只要内服药即可,不知宿瘀生成之际之气滞,不仅本经运气失衡,且与相应经脏制约下的互根互用之功能逆乱。其后果是导致多组织受累,引兼邪繁杂、变病势态纷乱。故《全体伤科》曰:轻言速效,未拔根株,终成痼疾。更是那些打封闭、拔火罐、刮莎、热敷、小针刀、针灸、按摩、火酒拍打等等,它们均不可能产生与伤力相对应的振幅,即与伤时的破坏力之震幅相应对的波幅。伤源波频,治力亦得波频,以化学治力想治愈物理伤力,不是对源之法。(伤力与治力如何区别、运用,另文再叙。)

 

 

七、治疗宿瘀为何反而要托肿出体表?

    急性伤瘀要消肿消炎以及止痛,为何治疗宿瘀和变病必需将原瘀托肿至体表,而尽量还不能止痛?

    辨治体系处处要体现顺应自然。其最基本、最简单、最朴素看起来几似最原始的,其实也是最科学的方法就是:顺势利导。

 

    因为急性期为控制出血量,是以需尽早阻断血管内血液继续向血管外溢出。所出之血造成组织液积聚,二者相混令伤处疼痛难忍,故应消之。而变病却是沉潜深处之瘀所作祟,不通过体表疼痛,就不能刺激体内软组织收缩而将深层次内瘀血挤兑出在体表下。如肿出后,疼痛犹如急性期一般,正是借用痛感反应剧烈,才能将深潜之宿瘀重新驱散,变病久堵久壅之气机才能松动,病机才能逆转。如若止痛,外治力就不可能传至深处,宿瘀与变病就仍然岿然不动。所以,不到位或治错位者,轻则误人,而仅以消炎消肿止痛就作为终极目标还标榜上工者,可谓害人不见血矣。

 

 

八、伤瘀及其变病临床有哪些症状可以早期发觉?

    目诊是体征,症状是自我感觉。除了目诊,面色、肤色、舌诊等望诊部分,各种体征可参考的还很多。

    气候变化或者虚弱疲劳时加重的症状,如胸痛、胸闷,肩部腰部背部,肢体凡损伤遗瘀者,原伤处均会出现以痛为主的症状。

 

    有的是某个部位活动受限,无力、痠软、麻痹、失用,早晨起来或活动后僵硬状态多会缓解;久年宿瘀者,患处多喜重锤方舒。按摩、热水澡、喝酒、热敷等,都会不同程度地缓解。

    疑难怪顽症常规对症疗法无效,而偶尔用活血化瘀治疗即可缓解者。躯体疼痛症,特别有游走性的不定位的疼痛,或固定的定点痛兼挟游走性者,或风湿病(风湿、类风湿)对症治疗无效者,亦多有伤瘀兼挟为患。目前临床查不出病因的各种疼痛病症,亦多属伤瘀为患。

在内科病症中,梅核气(慢性咽炎)、单声嗽(郑声嗽、慢性咳嗽)为最常见的病症。已积极治疗和正确保养,但变病仍然由急性、良性、单发,转变为慢性、恶性、多发,不明原因地无法阻断变病的继续发展和深入。

 

 

九、中医诊断学中瘀血指征,为什么只有特异性而没有普遍性?

    中医诊断学中提到的瘀血的诊断标准是:“面色黧黑、皮肤甲错、唇舌紫暗、痛有定处、固定不移、脉涩”,但是,这些标准只有特异性,没有普遍性。

    伤瘀五脏,可现五色,并非只有黧黑一种颜色!

    皮肤甲错者,极少数,遍体伤瘀者都少之又少地会出现这种症状。

    唇舌紫暗,当瘀兼见虚寒者才多见,并非所有伤瘀者都有。

   ‘痛有定处、固定不移’,这一点现代医患均将其视为是否有瘀伤的判断标准,不对。伤瘀发作时原伤处多数会痛。但若瘀久或体虚气陷或兼有‘风邪’时,就多会放射痛或转移发作痛。放射或转移的部位不定。犹如风湿病。而绝大多数宿瘀,本瘀位只有闷痛,气候变化、或情绪变化、或感冒体弱时才出现,或才加重。而更多的却是应脏腑病变过程中,甚至已经产生变病,乃至恶质变(细胞恶变或体能衰竭),原伤瘀处却一点不适的感觉都没有。这就是伤瘀,即民间所谓的内伤、暗伤,到发病至死还无法诊断原因的症结所在。而一旦原伤处有发作各种形式的疼痛,又被西医只以内病放射到躯体痛来解释。中医骨伤内伤学的理论、临床,均未形成经穴内伤的瘀变体系,对造成内病变广泛源于‘腠理’软组织这一大类病因熟视无睹,听之任之。也更因为中医至今未将传统武医目诊作深入的验证总结。现代医学更无知到均将其列入“肋间神经痛”范畴,能不令人哂然。这一点,传统医学就明显突出地优于现代中西医学。

    多数诊脉会出现涩脉。但当兼邪诱发时,或兼邪喧宾夺主时,涩脉就没有了。故不能以涩脉为准!!

    所以原有的瘀血诊断标准,并不适应伤瘀及其变病的诊断。

 

十、如何知道自身慢性病迁延、转移、反复、恶化是因为有宿瘀所致?

    1、常规中西疗法无法治愈;

    2、发病程度与病理程度不同步;

    3、手术后原位发作;

    4、活血化瘀药能缓解或取得暂时疗效;

    5、目诊。(一、二、三仍然是怀疑,四可初步肯定,五才方可确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