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南少林内伤经穴梗概运动医学 |
我市福清南少林,不但武术有特色,且武医亦具特色。在继承北少林武术武医并重中,经过无数先辈们的探索实践,到笔者先师这一代,已发展到将陈旧性伤瘀重新托治的内伤疗法。伤瘀何处,何处就产生病变,外伤转内伤,不但本位病变,其相应的靶的组织或器官也会继变。虽然伤后瘀血的深度与范围,以及伤力波与成瘀时即“气滞”的将人体本来有序的生理波改变成无序的病理波,这种理化双方面的变异我们仍然无法直观可鉴,但其变病范围之广,可涉及全身各体系,古今医家均已充分肯定。而内伤之难治,古代武医特别是少林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北少林高僧德虔曰:治伤不难勘穴难,用药不难辨症难。说明诊察旧伤瘀血的部位是整个变病的治疗前提。至今现代医学先进的仪器,均无法准确检测,而民间目诊的方法,简便易行。虽然目诊定位各家说法并未统一,但是笔者在继承先师南少林目诊经穴区域划分法后,临床验证并探索出较为精确的定穴法,这就为外治的准确到位奠定了基础。而内治中整体均衡地调理,与外力点穴治疗配合,“内病外取”“外可治内”,十分强调“内外同步”、“两力同步”。卅余来,笔者临床延伸于诸内科瘀血型疑难症的治疗,虽然接诊的个案数量仍然有限,但已足以说明,传统疗法有着与现代医学极强的互补性。在主攻病经经穴宿瘀的前提下,对各种变病其它诱因的同步调理,不但对陈旧性伤瘀而且对其继变病能达到尽可能的治疗,且比其它疗法的疗效更好。
以目诊、托瘀、整体辨治三种为特色的“内伤疗法”,本是先师南少林秘不外传的治疗派下弟子练功受伤时的疗法。其“方”与“法”,既博采诸家之长,又具本派的特色。在传统中医辨治原则与方剂中,经常加以本地常见的草药,使得疗效更广、更平稳,且费用更低。笔者临床见到无数伤瘀变病患者,长期被失误治的后果,不但浪费经济,而且延误病机。许多变病本只是轻浅的良性的,却往往成为“痼疾”“伤痨”症,甚至继发恶性病变。特别是军体院校师生,他们在煅练中得到的外伤,由于至今临床不能正确的所谓消炎消肿、止痛但却不能做到尽量不留遗瘀的方法,使得陈旧性伤瘀及其继变病,在此类人群中往往比普通人更严重。不但影响其成绩,影响其生长发育,且不少人带疾终生。虽然院校教材有《骨伤内伤学》,但对各类急慢性瘀、变病,临床的诊治法仍无统一规范的法则。临床医学至今仍无内伤专科,法医也无法确诊。故笔者就此问题,自97年以来,在全国性中医期刊及民间传统医学研究会上,多次公开发表。去年,经过热心的省政协池惠中等委员向政协提案(《关于抢救发掘民族传统医学和在中医院校增设“伤瘀变病”专科教学研究的建议》2001.2.3),得到省教育厅、卫生厅的答复与肯定。经过数年的努力,业已将《伤瘀变病---内伤疗法》一书完稿。
本人虽然愿意将所学公开,但毕竟个人力量、经历有限,希望同仁为完善、提高此病种的辨病辨治体系共同努力,更希望得到政府有关领导部门的大力扶持。故特提议如下
一、希望政府尽快出台鼓励、保护以及有实质性的扶持传统文化遗产包括民间医学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二、在有关领导部门的主持下,为”伤瘀变病”的专项研究立案,首先对本书进行论证,希望在出版以及若日后作为教材的参考仍需继续整理、完善中得到支持;
包括练武在内,各种体育锻练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体质,然而,运动医学与体育竞技并没有矛盾而更应该同步并重。多少优秀的公安、武警战士,出类拔翠的体育人才,却因为软组织陈伤累累而无法继续作出应有的贡献。西方目前已经非常注重运动医学的研究,而南少林武医的学术,虽然古朴甚至是非常原始的疗法,但是其顺应自然的辨病与辨治的理念,整体全息的治疗与调理的方法,仍有其宏观的现实价值。伤瘀由外转内,成为致病内因,不但增进人体局部和整体的衰老进程,而且也成为其它病种发病内因的重要因素之一。南少林的经穴内伤诊治法,是发觉病源、激活本能的顺应自然而不是顺应人意的疗法,是南少林武术武医两朵奇葩之一,是南少林文化的重要内涵。虽然疗法需要付出短暂的痛苦,以及较长的疗程,因而有其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其既防既治,既“邪祛”又能“扶正”,又是多少古今中西医家们努力追求的目标。正是因为如此,更需要现代医学全面地介入,才能有望取得质的飞跃。其全息调理、治养结合所具有的现代中西各先进疗法所不可替代的独特性,是先辈们长期从客观规律中付出艰辛的代价所取得的经验总结,我们后人应该如何珍惜这一传统瑰宝,为探索人类未来医学的方向,必仍有一定的启迪性作用。遗憾的是,地方政府对硬件即保护遗址可以倾注几百万资金,因为会从旅游业取得经济回报,但对武术武医这种软件特别是对武医,却采取任其自生自灭的态度。并没有认识并注重到软件的继承与开发,其有无形无价的社会历史的价值。多少奇方验法未被挖掘的民间传统医学,仍有着现代中医学乃至中西医结合取之不尽的泉源。当西方医界反省现代医学实质上却违背自然规律,发现东方传统整体医学中顺应自然的优势,进而大力深入研究探讨之际,而素称悠久传统文化的我们,又能认识到多少祖先传下的瑰宝呢?
任何传统文化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都有需要再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如何古为今用,“土洋结合”,这正是我们歧黄之后的历史责任。但传统文化能得到很好的保存、继承,都与历代政府的重视起着关键的作用,而遗产的流佚,也往往同政府的不重视同样有关。但愿有悠久历史的武医,能为现代运动医学以及新世纪医学有所裨益,希望个人能与政府,为我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的兴盛,为东方整体医学能在人类回归自然的医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