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梗概一:《南少林经穴诊治法》

(2007-08-10 22:47:39)
标签:

健康/保健

梗概一
     《南少林经穴诊治法》      
 
欢迎海内外医界、武医等前贤后哲交流探讨,或疑似自己有各类损伤后遗症即伤瘀变病者咨询.

小灵通:0591-87193609  

QQ:793509731   E-mail:793509731@qq.com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lihong0591  

中国传统文化网:www.sn351.cn  

    
    
名词解释:
一、伤瘀变病:
                                  
    跌扑闪挫、斗殴、负重、高坠等直接外伤,以及不正确的行坐立卧等间接损伤,均可造成人体软组织不同程度的离经之血和经络气机滞壅的现象。当超过个体自我恢复能力或多因失误治造成遗瘀即成为内瘀血。古人认为当超过十四天或一个月者成宿,难治。也就是说急性外伤遗瘀转成内瘀血,又因其对软组织包括皮肉脉筋骨等五体造成损伤,亦属五劳症,更因其对相应内脏腑产生继发性病理变异,衍生出一系列以五脏为中心的变病,故将外伤成宿之瘀称为宿瘀内伤或内伤瘀血。因古代将饮食脾胃及过度房劳之损伤亦称为内伤,故将外伤转内伤之变病称为一一伤瘀变病。
 

二、伤瘀变病与伤瘀病变:
    前者是如上所述的一系列疾病的病种的总称;后者则是指以伤瘀为主导的一系列的病理变异。
    

三、伤瘀变病为何要独立成立一个病种?
   现行骨伤内伤学只有内伤并发症的辨治,内科学有瘀血一章提到伤瘀在某些病症中作为病因之一。而这两本教材均只有内治,只泛泛提到王清任等诸逐瘀汤内服治疗,根本没对此病种如前人那样深入总结。由于现代医学对急慢性内外伤造成体内哪些理化方面的损伤,仍没作全面细致的探讨研究,只知道开创性外伤如骨折等,并不知各类损伤留瘀损害相应脏腑组织器官,破坏机体致病内环境, 不仅为本瘀变自埋伏祸,更为另类致病他因发病创造内条件。当发为各种变病时,由于多数原伤处并无像急性期那样症状突出明显,故至今中西所有临床均不认识是久年伤瘀所发之变病矣。即使患者告知现病位原先有外伤史,至今又有何医能做得到 ‘瘀’‘ 变’同治呢? 所以,伤瘀变病,即俗称的内伤,目前仍是医界的空白,是盲区。因为至今临床仍然没有内伤专科。  


   更何况经穴宿瘀发病怪异、凶险、急骤;伤穴不准或伤瘀不深者,变病却又多呈慢性潜隐,正如清沈金鳌曰:诸变百出,其为病不可胜言,无从逆料。其发多呈伤一穴而病却多经的局面。如伤于膏肓穴,或发于颈椎增生,大脑供血不足,或肩周炎,甚则网球肘等,同时亦见发于肺、心病变,如肺结核、肺癌、肺积水、肺穿孔等,和各类心绞痛、心肌梗塞等功能与器质或同时病变共发等现象,不一而足。如果颈椎、心肺同时发病,多科就诊各说其是,却没一科能窥全豹、追本源、顾全整局。所以难免顾此失彼,延误病机。因此,设立伤瘀变病辨治体系,将之归纳为一类病种,是伤瘀变病临床辨病的客观要求。

                
四、伤瘀变病又俗称——内伤. 暗伤.餮痨
   民间习俗并没有将房劳食伤之劳称为‘内伤’。都知道外伤没好,或外伤严重者即会内伤,所以均知道内伤又叫‘暗伤’。又因伤后多数仍很会吃饭但一直吃不胖,故称为‘餮痨’。为了与食房两劳鉴别,故又称之为“伤瘀变病”。但乃常用‘内伤’简称之。

   

五、十四天或一个月者难治:
   各派武医都认为,急性外伤辨治不彻底,或没治好,留瘀超过十四天,有的认为是一个月,就成为宿瘀,难治。  
 
六、内伤的危害:
   1. 普遍性: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外伤,从小跌磕碰撞,少年好动易摔,青年运动锻练,骑车摔倒、负重、斗殴,各种过劳过逸,不同程度的所谓骨外伤的软组织损伤,常常遗瘀成内伤瘀血。外伤时外力过重,亦即会同时产生内伤,不必经过什么十四天等。现代医学外因学中,仍将机械类放在四大外因中的第一位。 

  
   2.隐伏性:人类科学如此发达的今天,对软组织内伤仍然无法诊断,伤力波到底损伤到什么范围层次,组织细胞分子结构会起哪些变异,一无所知。破坏致病内环境的机理更是无法检测。多少内外伤后以为急性症状逐渐消失,但仍在相对短期内暴夭暴衄猝死,或内脏腑发作常见病症但常规疗法就是无法治愈,疾病向纵深或多组织、多脏腑发展,特别是伤瘀穴位准点,眼睁睁看着原宿瘀靶的内脏或应腑产生几乎不可逆转的恶性病变,还  根本不识乃伤瘀所致。  宿瘀潜伏体内甚至达到几十年不肿不痛,但到变病后期又或肿或痛发作时,均已是盖棺定论了。不少被西医临床外科手术后病理发现,其仍是瘀血。如若迟之,则转为恶性的可能就几乎难免。但多数不成块结不肿不痛之弥漫性离经之血,现代医学就不认为成患,认为无稽之谈,真是无知至极。 


   3.难治性 : 《全体伤科》曰有十难。关键难在‘内外经融会贯通’。成宿成变,已是在超出本体康复机制下产生,逆转病理所需的体能往往与病理程度相差甚远,故曰难治。北少林高僧曰;治伤不难勘穴难,用药不难辨症难,二者南少林均已不难,认识到瘀变互为因果,治疗时内外同步两力同步,基本做到内外经融会贯通。但仍有一难,就是激活体能所采取的方法一一痛苦疗法,非常人所能忍受。没有坚强求生欲望者,以及  遍试过中西土各法绝望者,很难下决心采用此法。  所以为何武术越高超者,越是不会轻易出手伤人,就因为人体综合的治愈力,往往难以达到治愈所需的力度。民间认为内伤没得治,多数也缘于此。

 

七、内伤常见涉及到的病症范畴:成痨/成痼疾
   现代多科瘀血型疑难症;青少年发育不良;   
   不明原因的:不孕不育症;各年龄段亚健康状态;  急性转慢性;良性转恶性;各体系不符年龄的衰老;常见病已常规辨治但原因不明地反复、迁延者;或能诊断但对症治疗又无效者;暴夭[猝死] 暴衄等;皮肉筋脉骨五体与肝心脾肺肾五脏的 ‘劳而不复’的五劳七伤症等。

 

八、伤瘀变病临床类型划分:

    
    两大类: 1、躯体类;2、脏腑类

    五   型:   1、整体型;  2、五志型   3、躯体型   4、脏腑型   5、合.并病


   
注:整体型者,多为五脏变病共同的症侯,如贫血、羸瘦、神靡、梅核气即慢性咽炎、血压异常、心律异常、体温异常、大脑供血不足、脊椎病变等;五脏有五种情志不同的变病,但多两种以上同时存在,很难截然划分;躯体者,身体各部位如背胸腰肩四肢头等变病,以感觉异常及失用为主,瘀深或晚期发病者,躯体痛痹为主症已经不明显,甚至完全没有,而仅有体内各体系病变症呈现,故五内变病要诊出是伤瘀所至,确实有难度。
   合并病,是以上四种中两种以上的变病同时存在。    
 
九、伤瘀与他因之瘀的区别:
   关键的区别在“络伤病久”,而不是他因之瘀之“久病伤络”。
   一、个是先经络有伤瘀,而后令内变病年久月深难愈;后者是先有他因发病,因久治不愈而后产生瘀血,二者前因后果完全颠倒。此其别一也。
   二、伤瘀有物理的力伤,他因之瘀没有物理性力的损伤。瘀之因源大有差别。区别的目的在于源本之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辨治原则和方法。 
 

十、伤瘀变病成因 :
   主要是各种失误治遗瘀埋下伏祸,令在相对漫长的岁月里,靶应器官/组织相对正弱,令其他各类病因乘虚而入。有本瘀所生之变病,更有增加其他兼邪共发之变病系列。
   先络伤之有瘀,继生久病之伤络之瘀,前后两瘀互缠,互为因果。又与诸兼邪如所有古之三因及现代之四因,狼狈为奸,或与另类之瘀痰互结,其势尤为顽固。其发病或多经,或循经渐次而发,或此症未退彼症又起,虚实兼杂,或兼邪之发喧宾夺主,故沈金鳌曰:诸变百出,其为病不可胜言,无从逆料。
    

十一、经穴内伤:

   与内伤经穴同,即伤瘀后能直接间接造成内脏腑产生变病的经穴。南少林有三十六大穴之说,多令内脏腑发生重病,有的一穴损五经,即一穴之伤,变病可见于五脏都会。  

 

十二、时辰穴伤:
   血气流注, 各派对十二时辰伤于经穴有不同认为,多为不治。或曰十难治一。多见伤后短时间内坐视其弊,束手无策。所传伤方,几乎无效。

 

十三、五痨症:

   五脏经穴导致五脏只虚不复者,为痨症。 
      

   1、心经宿瘀与现代心系瘀血型疑难病:     
   心经宿瘀变病偏于功能型者,属气滞范畴。如临床不明原因的惊悸,心律不齐,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心动过速或过缓,早搏,血压异常,等,以及其他病因极易转发心包积液,心肌炎;变病偏于器质型者,属血瘀范畴, 如瓣膜狭窄,脱垂,充血性病变,等。  
      

   有的发为五志变病,如精神抑郁症,分裂症,不明原因的惊惧症,失眠症, 脱汗症 ,不少发为心肌梗塞,心绞痛,最严重者发为七孔流血或猝死。

   

   2、肝经宿瘀与现代肝胆系瘀血型疑难症: 
   气滞:亦即功能型:肝区闷痛,以为是肝包膜炎、肋间神经痛等,志变为易嗔易恨,甚或自怨自责至自残,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肝纤维化转变等等;瘀血型者,即器质型者,多为占位性变病,如肝内各种肿瘤、胆结石。从黄帝内经起就提到‘恶血必归肝’,各经瘀血和所有病变的瘀血最后都会归于肝。这与现代肿瘤多会转移至肝成继发性肝癌极吻合。而肝经重度宿瘀会导致暴发性原发性肝癌,现代医学就不知其然也。


   3、脾经宿瘀与现代消化系统瘀血型疑难症:
   气滞型者为一般性胃炎,志变为郁闷多愁过虑等;瘀血型者,溃疡及出血、浅表或萎缩性胃炎,直到胃癌。


   4、肺经宿瘀与现代肺系瘀血型疑难症:
     气滞者,慢性咳嗽,哮喘气促,胸闷胸痛,志变者自悲自哀自怜;瘀血型者,肺穿孔、积水、不张、萎缩、阻塞、溃脓;直到肺、支气管、乳腺等癌变。 


   5、肾经宿瘀与现代肾系瘀血型疑难症:
   气滞者,主水主生殖的功能异常,如乳靡尿、失禁、滑精、经带异常、不孕不育、慢性肾炎等;志变为畏惧内恐,杞人忧天等;瘀血型者,肾结石、肾囊肿、肾积液,肾肿瘤等。
     

   五脏病症多见于其他兼邪诱发,故临床在诸内科病症中往往是不明原因地由急性转慢性、  良性转恶性,中西常规疗法初可控制,继则无效,明明是易治病,却发展成难治病。或先病未愈,新症又发,此起彼不伏,或迁延或转移或呈多米诺骨牌似地接连发病。


   五变病均会产生 羸 弱、神疲、纳呆、不眠,劳而不复,故曰五痨。
   因五体隶属五内脏系,故五体痨症辨治从属五脏痨症。 

     

十四、目诊的意义:

   是传统医学全息辨治的精髓之一,是各体系变病是否属于伤瘀变病范畴的目前最客观的指标。是南少林继承北少林武医最特殊的诊断方法。


   目诊是整个辨治体系的关键所在,是辨治的前提。俗说画龙点睛,打蛇打七寸。不知瘀在何经何穴,全身泛泛或服药或洗伤,无的放矢,劳而无功。一穴未解,整经不  通,不管何方何法,任何体内外给药还是物理疗法,甚至长期坚持锻炼,均冲散不了宿瘀。伤面积越小,往往承受伤力就越深。若辨识原伤穴不准确,治疗几乎会全功尽弃。此瘀不通,该经脏与腑及与经络之间,内外经之间,气血之间,阴阳之间,营卫之间,气机表里内外升降出入之间,血气的有序畅通就均无从谈起。  故目诊报瘀定位是整个辨治体系的关键起点。 


   法医对急性内伤亦无法鉴定,不少患者蒙受冤枉。在现代医学还没发明验伤机或测瘀仪之前,目诊仍然是最客观的检测指征。中医诊断学教材有提到,但至今目诊仍未做到规范统一,南少林目诊,各家应尽献其心得,让此传统方法早日应用于临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