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析疑
(2015-05-30 21:03:41)
标签:
文化历史 |
分类: 文字 |
释义:
太极之名,初见于《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孔颖达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与《系辞》时间接近的《庄子大宗师》也有:“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谓上下四方)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其所指天地未分之先的意义与《老子》是相契合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朱子语类》卷七五说得最通俗易懂:“太极只是一箇浑沦底道理,里面包含阴阳、刚柔、奇耦,无所不有。”
以上可见,太极是指宇宙最原始的秩序状态,出现于阴阳未分的混沌时期之后,而后形成万物(宇宙)的本源。
《说文》:“极,栋也”,《逸雅》:“栋,中也。居屋之中也。”极大曰太,未分曰一,故谓之太一,未发为中,故谓之太极。通过《中庸》,儒家将“太极”和“致中和”以体用的关系形式贯通在一起,达成“天人合一”的理论基础。
释太
大古通太、泰,此为常见用法,仅引《康熙字典》相关:“
《集韻》、《韻會》、《正韻》,𠀤他蓋切,音忲。易:大和大極。書、詩:大王大師。禮:大羹大牢。𠀤音泰。”
释恒
帛书本“是故,易有大恒,是生两仪”。
《恒卦·彖传》有曰“恒者,久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在此,极与恒同义是显而易见的。楼宇烈《读帛书系辞杂记》、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援引了笔误的观点不具备说服力,也非治学的态度。而饶宗颐的考证,以及李滨《张三丰太极拳的避讳传世》总结的避汉文帝刘恒讳的说法,我认为是接近真实情况的。
帛书《系辞》言“大恒”,与帛书《老子》言“恒道”,通行本《老子》避刘恒讳写作“常道”,“太极”本义引申而取代“大恒”,在时间、用例上都是符合避讳特征的。
多义
太极一义而多名,同等或相关的词包括太易、太初、太素、宇宙、太一、北辰、天一、天乙、混沌、易等。
虞翻曰:太极,太一,分为天地,故生两仪也。
《吕氏春秋》曰:太一出两仪。
《礼运》曰:夫礼,必本于太一,分为两仪。
虞注:马氏云易有太极,谓北辰也。
郑彼注云:“太一者,北辰子神明也。居其锁,谓太一。常行与八卦日辰之间,曰天一。”即神将天乙。
《乾凿度》曰:太一取七八九十之数,以行九宫,四正四维,皆合于九宫。
《列子·天瑞》: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
班固 《白虎通·天地》:“始起先有太初,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