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武威“红柳”杂志存亡之争

(2010-07-13 22:15:04)
标签:

地方文史钩沉

                             武威《红柳》杂志存亡之争

          

                                             

               1996年赵燕翼致李鼎文信

 

鼎文先生:

       久违教诲,时深怀念,贵体可佳?

      近又接武威地区文联张正义、石万鲁投诉潘竞万信。此事我已在去年人代会、今年文联全委会上,都进行过呼吁,但皆毫无结果。据人反映,潘已将刊物以每年xx万元卖给书商罗某,因此我在文联会议上斥其为“败类”(潘不在场),会后有人警告我又树了一敌。是敌又该怎样?遇有机会,我还要摸摸老虎屁股的!

 我早就想和先生商量一点对策,此次见张、石二君来信后,遂以你我联署名义草拟短文一篇,想投寄《甘肃日报》公开发表,或能起一点促进问题解决的作用。现寄上所拟文稿,请先生看看可行与否?如原则同意,即请进行修改后直寄《甘肃日报》梁胜明。我将于本月10日开始集中学习,然后随团去北京参加全国文代会,此事即烦先生相机处理。如先生尚有疑虑,或觉有其他不妥处,12日前可来电话交谈,或先放下,延期至我从北京回来后再议。

       专此恭候

冬安!

                                          赵燕翼敬上

                                           1996年12月8

                           

                                 

                   

                     红柳还栽凉州好

                             李鼎文   赵燕翼

 

  鼎文、燕翼虽客居兰垣多年,但总难忘生我养我的故乡凉州。我们向往祁连皑皑白雪,更喜爱大漠丛丛红柳;每当白雪在艳阳温煦下化为清泉时,红柳也会在和风氤氲中叶萌花发。于是,千里河西走廊,便焕发出一片蓬勃生机。

       十七年前,武威地区文联创办了一份文学刊物,取名《红柳》。红柳,可以说是凉州的“吉祥物”,我们都称赞这个刊名取得好。

      《红柳》自创刊以来,即得到当地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再加历届编辑同仁辛勤劳动,恰似一株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小树,抗风沙,斗严寒,生根开花结果,逐渐成为一家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的地方刊物。

     《红柳》在繁荣地区文化事业,培养本土文学新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活跃于我省或全国文坛的不少中青年作家,最初多在《红柳》崭露头角,才开始步入他们辉煌的文学之路。

        然而,使我们深感遗憾的是,如此好端端一个刊物,却于一年多之前,突然从凉州的土地上消失了。据说,这全是某些人以“移花接木”之技,挖走了凉州《红柳》,偷换为金城《彩虹》。因而引起全武威地区、甚至整个河西走廊无数读者作者的一片抗议声。例如,1996918日《甘肃日报》刊载的许开祯先生《苦乐文化人》一文中,就不胜感慨地说:曾经一度热气腾腾的《红柳》编辑部,眼前看到的却是一派文化的萧条和寂寞。他惊诧于“一个上百万人口的文化古地,却养活不了一家文学期刊!”于是,他向上百名凉州文学青年问卷调查,得到的是异口同声的回答:还我《红柳》!一位年仅18岁的女作者说,她愿用父母给她的一点存款,资助这家杂志社。古浪县政协委员、65岁的老作者田国治先生,一直为《红柳》的复活大声疾呼,奔走不息。另一位研究河西民间文化的王吉中先生,更是一位《红柳》迷,他选择了经商之道,想赚点钱贴补心爱的刊物,聊尽绵薄之力……

        笔者二人,因系凉籍公民,虽远在省城,亦常有认识与不认识的乡亲学友,或投书控诉,或登门求援,大有不还《红柳》,誓不罢休之势!

       我们以为凉州乃国家认定的文化名城,其精神文明建设,更应先人一步。地区拥有一个文艺刊物 如邻区酒泉的《阳关》 绝非多余。关于《红柳》停刊的是是非非,因未作深入调查了解,无从妄加评判;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曾被无理拿走的刊号“完璧归赵”,则是无可争辩之事。故奉劝身居兰州的某人,既然有能量和需要营造一道“彩虹”,那么,就去依法另行申请一个刊号得了;而将强挖来的那株《红柳》,最好还是双手奉还故土,为我们可爱的家乡,留下一片绿荫吧!

       

       此文经李鼎文先生修改署名后投寄《甘肃日报》,但未能刊出。编辑透露,可能编入“内参”,以后究竟如何,下落不明。 直到2005年,作为一份“历史资料”,复交由《西凉文学》第5-6期发表。该刊进行了多处删节,并加按语如下:   

编者按;1996年,被称为甘肃三大文学刊物的红柳》因种种原因停刊.此事引起了省内外文学爱好者的强烈反响,许多名家纷纷挥笔撰文,为《红柳》呐喊奔走.作为武威籍人士,当时的省文联副主席赵燕翼、西北师大教授李鼎文为《红柳》的夭折而痛心疾首,他们为家乡失去这样一份在全国颇有影响的刊物而深感惋惜,故而撰文《红柳还栽凉州好》以示其态度。20057月,赵燕翼先生故地重游,一者为《西凉文学》创办7年而欢欣不已,二者  仍对《红柳》的夭折而备感痛心.赵老回兰后,函寄《红》一文,交付西凉文学》刊载。以为前车之鉴,赵老用意十分明白:武威再也不能失去自己的刊物了。

 

                        

              令人遗憾的“一把手”

 

正当《红柳》死生存亡之际,武威地区的“一把手”杨兴昌,率团来兰州参加省人代会。那时我担任省人大常委,便乘机委托原武威地委书记、现任省人大副主任的刘毓汉向杨兴昌代为疏通,希望能将已被倒卖到兰州的《红柳》刊号收回去?按常理只要“一把手”一句话,天上的星星都可以摘下来;但http://s1/bmiddle/4e0fe09fx8b64e9f09b30&690结果令人失望,“一把手”的回答是,这家伙(红柳)得拿钱养啊,弄回去咋办?!

万般无奈,我只好自己去找他。他满口官腔说,赵老您再别操心了,地方上这点小事,我们会妥善处理的,云云。

其“妥善处理”的结果是并没有“收回去”,又因收买了刊号的书商胡改刊名、乱发图文,被甘肃省出版局以“不符合原办刊宗旨”为由注销刊号;至此,武威地区老资格文学期刊《红柳》,便在陇原文坛永远消失了!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时隔不久,这位地区“一把手”,为某报刊公开题词曰:“宏扬凉州古文化,建设武威新文明”。而在他主政武威期间,当地一个“挂号”文学期刊,就夭折在他任期之内;对照堂皇题词,使人啼笑皆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关于谢宠的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