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宜昌-古老背

分类: 山水游记 |
http://s13/mw690/001qDbRlgy6RUjswjbS0c&690以下文字转自《三峡日报》
百年繁华古老背
“公元1803年,也就是清嘉庆八年,“汪泰丰”花行于古老背镇开业。“汪泰丰”花行是古老背镇的第一家花行。“汪泰丰”花行的开业对于古老背镇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因为千百年来以农耕为主的古老背自此进入了工商时代。
清光绪六年,也就是公元1880年,“宋记”、“杨义和”两家染坊开张。染坊开张无疑建立在纺织业兴盛的基础上。民国十年,即公元1921年,古老背镇已有“冯科记”、“王达山”、“王天璋”、“胡发记”等一批颇具规模的纺织作坊。据《枝江县志》(1996年版)记载,民国二十四年,古老背镇就有织布机1000余台。这还不包括散落在古老背镇周边农村的织布户。猇亭历来属稻棉兼有之地,沿江一带地势平坦,为棉花产区,零散的纺织户古已有之。但在“汪泰丰”花行开业之前,这些零散的纺织户以耕种为主,织布为辅,所织布匹多为自家穿用,仅有少量拿到集市售卖。到了晚清年间就不同了,古老背周边农村的女人们大多以纺织为主,几乎所有家庭都有一台织布机。家境较好的拥有两台、三台。而在古老背镇,从庙河街头直至下正街尾家家户户都纺纱织布,时人称之为“织布街”。脚踏织布机的咿呀声,倒穗壳的哗啦声,踹整布匹的嗡嗡声,使这条长达数百米的小街从早到晚像一锅开水毫不疲倦地沸腾。
打清明节起,古老背的布市便进入旺季。“清明的布,面大路”。“面”为本地方言,意为“铺”大路。清明天气转暖,染坊日夜不歇,所见之处全是晾晒的布匹,于是各地布商络绎而来。古老背最早生产的是家机布,也就是土布。土布经过染整,每包装布两匹,称为“对子布”。对子布一匹颜色稍深,名“毛冲”;一批颜色较浅,名“毛月”。古老背的对子布因其平整光滑、不易褪色而深受市场欢迎。
无论是纱庄、布庄老板还是普通织户,均尊黄道婆为祖师。民国六年,由商户和织户共同筹资,于下正街兴建娘娘庙,供奉黄道婆塑像。因黄道婆为元朝人,人们又称“元后”,娘娘庙也称“元后宫”。相传四月初六为元后诞辰日,自元后宫落成之日起,每年到了这一天古老背镇以及周边乡村但凡与纺织业相关的人们无不拎香携纸而来,于元后宫里顶礼膜拜。”
http://s11/mw690/001qDbRlgy6RUjt1eUGda&690
http://s8/mw690/001qDbRlgy6RUjtzDgP87&690
http://s9/mw690/001qDbRlgy6RUjugrOg18&690
http://s8/mw690/001qDbRlgy6RUjv6mjBf7&690
http://s12/mw690/001qDbRlgy6RUjxxNW3fb&690
http://s12/mw690/001qDbRlgy6RUjvu8lB7b&690
http://s11/mw690/001qDbRlgy6RUjvRYjU2a&690
http://s13/mw690/001qDbRlgy6RUjwhSby3c&690
http://s11/mw690/001qDbRlgy6RUjwSen03a&690
http://s5/mw690/001qDbRlgy6RUjxb8byc4&690
http://s6/mw690/001qDbRlgy6RUjArs7bb5&690
“纺织业在古老背勃兴离不开码头。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猇亭的出路主要有二:一是乡间大道,过去叫驿道,由古老背至安福寺,进而转抵枝江或当阳;二是长江水路,上宜昌、下沙市,甚而远达湖南、武汉。
古老背很早就有码头。古老背早先的码头只是过对河所用,叫对河码头。由于地处“玉皇阁”门口,古老背人俗称庙河码头。古老背的商用码头出现在19世纪上叶。“汪泰丰”花行开业不久,鉴于货运量日增,便独家出资兴建了一座码头,时称“汪泰丰”专用码头。码头72级,全由青石条砌成。在后来的岁月里,“汪泰丰”专用码头犹如猇亭纺织业的翅膀,将数以亿万计的“对子布”连同良好的口碑带到了四面八方。
公元1915年,沙市合利亨、合利贞两大轮船公司开辟沙市至宜昌的航运,“楚大”、“日新”两艘客轮停靠古老背。客轮的开通不仅方便了古老背人的出行,重要的是带来了由沙市纺纱厂机制的棉纱。这些标有“喜鹊”、“荆州”等商标的机制纱,其质量远胜于本地用手摇纺车纺出来的棉纱。起初,古老背的织户仅用机制纱作为经纱,所生产的布匹称为“洋经棉纱布”。到了民国二十二年,即公元1933年,沙宜班客轮每天均要在古老背卸下十多台机纱。1台机纱为40个纱饼,1个纱饼可织5至6匹布。此时古老背的织户已改为全用来自沙市的机制纱了。全部用机制纱织出来的棉布比“洋经棉纱布”更好。
纺织业的繁荣推动了其它行业的诞生和崛起,如脚夫、客栈、货栈、饭馆、药铺、米行、果行,以及建筑业、商品零售业、水上运输业等。古老背逐渐成为方圆数百里内的货物集散中心。外地货物运抵古老背,起坡上岸,销往福善场、安福寺、鸦鹊岭乃至当阳;四里八乡的土货山货肩挑背扛至古老背,装船远销沙市、宜昌乃至武汉、湖南、四川。晚清年间,古老背即有了一批工艺精湛的木器、铁铺、酒坊、米坊、榨坊、染房等手工作坊。其产品除了在本地售卖外,也销往湖南、川东、恩施等地。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座座具有徽派建筑风格的民居陆续出现在古老背,这些民居雕栋画梁,高大巍峨,人们称之为“穿架子屋”。与低矮的木板房相比,穿架子屋更为宽敞亮堂和舒适。穿架子屋影响和改变了古老背的建筑风格,先是集镇,继而周边乡村。造屋规模也从12根立柱、16根立柱发展至48根立柱。天井由一个发展至两个、三个。
也就在这一时期,玉皇阁、兴善寺、元后宫、黄龙寺、莲渡庵、福善寺、观音寺等一处处宫观寺庙或平地而起,或重新修缮。这些新建或修缮的寺庙宫观,供奉着猇亭人心目中的神像:玉皇、观音、佛祖、龙王、十八罗汉、关武圣帝、纺织娘娘……寻常日子寺庙和宫观钟磬绵绵、香火不绝。逢年过节或斋日更是人山人海,路途拥堵。”
http://s1/mw690/001qDbRlgy6RUjy4EOkf0&690
“日军占领古老背期间,部队就驻扎在“裴幺号”的大院内。其时居民逃亡甚多,余下者深居简出。小孩吵夜,只要日军巡逻脚步声响起,哭声便戛然而止。位于河街口的新码头为日军杀人地。新码头水流湍急,日军将俘获的国军士兵、游击队员以及搜捕来的普通百姓,押至新码头前,用刀砍下脑袋,尸首踢入长江。1943年6月,日军一次在新码头砍杀53人,其中有17名孩童。除古老背居民汪绍刚脖子一缩,仅砍掉一层头皮,栽入江里泅水获生外,其余52人全部被斩杀抛尸江流。”
http://s10/mw690/001qDbRlgy6RUjyKoYhc9&690
http://s2/mw690/001qDbRlgy6RUjzjUvn31&690
http://s10/mw690/001qDbRlgy6RUjzTDZf09&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