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怀念制笔工艺大师张苏先生

(2009-09-09 16:42:48)
标签:

书法

宣笔

工艺大师

羊毫

张苏

宣城

文化

分类: 散文

怀念制笔工艺大师张苏先生

2007年5月5日,我赴皖南宣城溪口,拜访张苏先生(左),试笔后在作品前合影。怀念制笔工艺大师张苏先生

2007年5月6日,我与张苏先生(右)合影于溪口镇张宅庭院。

         怀念制笔工艺大师张苏先生         

     昨日下午电话与皖南联系方知,我的老同乡、老朋友——荣获国家级宣笔制作传承人安徽省民间工艺大师称号宣笔制笔名家张苏先生,因食道癌复发已于今年六月二十二日病逝于安徽省宣城市溪口镇家中,享年六十有八。虽知张苏先生十多年前动过大手术,身体不是太好,但与他几个月未能联系,他竟这么快就走了,实在让我难以接受。惊愕感叹之下,心潮难以平静,往事历历在目,禁不住挑灯提笔,写此博文,以表怀念之情。i

     说起张苏先生,我与他还真有一段难解之缘。我生于江都,受维扬文化熏陶,自幼喜爱书法艺术,成年之后,一直喜用长锋羊毫作书。起初,常用泾县宣笔厂生产的“三兔牌”长锋羊毫,八十年代起,一直对“张苏笔庄”生产的“海鸥牌”长锋羊毫宣笔情有独钟。手头这支我写行草书最常使用的“安徽宣州宣笔厂·张苏制·海鸥牌”叁号宣笔制作精良,锋颖半透,柔中带刚,收放自如,伴随我十多年还是爱不择手。于是早就产生了拜访这位制笔名家张苏先生的念头。一次听朋友说,张苏也是你们扬州人,与你同乡。这更增添了我期盼一见的信念。待终于找到张苏先生的电话号码,通话之后,又给了我一阵惊喜———原来他是江都市郭村镇南荀村人,这不就是我祖父的出生地吗?咱们可是正宗的老乡哦!于是近几年间这种特别的乡情让我们之间的联系一下子紧密了起来。记得有一年春节之前,我寄去自已的一幅书法作品表示慰问,他很快寄来了一套精制宣笔回赠,令我感动。在他多次盛情相邀之下,怀着对这位正宗老乡的敬佩之情,趁2007年五一长假,我约上朋友从我工作的江苏淮安驱车直奔皖南宣城市溪口镇,终于登门拜望了这位前辈工艺大师,受到张苏先生全家的热情款待,张苏先生朴实的为人、敬业的精神与非凡的经历,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位于宣城南部、泾县东部、黄山东北部的溪口古镇,处于皖南群山的环抱之中,这里山青水秀,盛产茶叶、竹木,也是著名的宣纸、宣笔之乡。通过叙谈和相关报道了解到,张苏先生从七十年代初携家带口,从苏北平原移居皖南山区,艰苦创业几十年,以自已的勤劳与智慧,将一度衰落的宣笔做到了极致,为宣笔的制作与创新,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成为一代制笔名家,赢得了社会的公认和应得的荣誉。据媒体报道,宣笔制作技艺,继2006年入选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2008年,又晋级为国家级“非遗”。这一成就的取得得益于一个人,他就是安徽文化杰出传承人——张苏先生。鉴于张苏先生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杰出贡献,2007年安徽省文化厅授予他“安徽省民间工艺大师”称号,2009年6月国家文化部又授予他“国家级宣笔制作传承人”称号。

    说起张苏与宣笔结缘,在安徽宣城留传着一种说法:“张苏是宣城人用野兔毛从江都换来的。”张苏从小就生活在鱼米之乡的苏北江都,为啥要跑到深山老林的皖南去呢?原来,早在七十年代,江都县制笔工艺发达却缺乏原材料。与江都县相反,宣城原材料多,制笔工艺水平却不高。于是双方达成协议,江都制笔厂派张苏等人支援宣笔厂的技术,宣城则支援江都厂所需的野兔毛等原材料。“当时江都制笔厂材料紧张,宣城答应供应黄鼠狼尾和山兔皮,来交换两个人。这样我就来到安徽泾县,那是1973年的事。”这样一来,我的这位江都老乡就落户来到皖南的宣纸、宣笔之乡泾县了。

    在泾县期间,张苏先后任安吴毛笔厂和泾县宣笔厂车间主任。尽管是主任,但因当时大集体的体制束缚,张苏始终未能放开手脚。恰逢此时,宣州溪口有一乡办毛笔厂濒于倒闭,急欲聘请张苏来指导生产。于是双方一拍即合,1980年,张苏义无反顾举家来到了溪口。此时,国家出台了允许私人办企业的政策,张苏顿觉施展身手的时机到了。1981年,张苏从乡办企业出来,另起炉灶,自己创办了一个宣笔厂,发展成为现在的“张苏笔庄”。而说起厂名,却有个故事。张苏原名张祥圣,1986年,张苏夫妇去南京登门拜访著名画家陈大羽先生,陈大羽得知张苏自己办厂,非常高兴,就对他说:“你早就应该这样了。张祥圣宣笔厂这个名字不好记,我给你改一改,你姓张,又是江苏人,就叫张苏吧。”于是张苏和他的宣笔厂从此在中国书法界、美术界流传开了。

 


    张苏制笔十分严谨。13岁即随清末制笔名家朱炳生学艺,很快就成了当地的制笔能人。正与他本人的性格一样,他对制笔工艺的要求一丝不苟,十分讲究,有“千万毛中选一毫”之说。我在参观溪口“张苏笔庄”时,当面向他请教上乘的宣笔毛颖半透、柔中带刚的秘诀时,张苏先生告诉我:“我用的羊毛都是从江苏的两个定点产地专门收购的,最好的羊毛,长在处于青春期纯种的小公山羊的前胛下,制一支好笔,要从好多只羊身上精选才够用。”

    张苏不仅制笔严谨,还不断探索创新。猪鬃是毛笔最主要的配料,过去都是直接添加到毛笔中,但猪鬃上的油脂,影响笔的使用。张苏发明了高温去油法,将猪鬃捆扎后进行高温蒸煮24小时,不仅除去了油脂,还增加了猪鬃的硬度,使制作出的笔既易着力,又便掌握,刚柔并济。张苏先生说:“羊毛是写字的,就像人的肉一样,猪鬃就好比人的骨头一样,它有撑劲,没有猪鬃,这个笔弹不起来。如果猪鬃不经过高温煮,那么它和羊毛是配不起来的,写字的时候会往外跑,笔就容易开叉。”为开发宣笔新品,张苏曾与著名画家亚明请教,试用牛耳里的毫毛替代獾毛,经反复琢磨,终于成功开发了“牛耳毫”系列新品二十多种,畅销全国,填补了宣笔的空白。

    独特的工艺,加上严谨的制作,张苏的宣笔很快在市场上独占鳌头。2008年,“张苏笔庄”选送的极品宣笔荣获安徽省第二届民间工艺精品展金奖;当年的5月28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八届国际书法交流大会上,中国书法家协会特意定制“张苏制宣笔”作为礼品赠送与会的各国友人。目前,张苏宣笔已发展到二百多个品种,年产量五十余万支,其中“宣州紫毫”、“黄山烟雾”、“乌溪清泉”、“长颈鹿”、“鹤颈”、“海鸥”等品种,除供应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等著名书画店之外,每年还有大宗出口,远销日本、东南亚和欧美等地。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文人墨客首先看重的是手中这枝笔。“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一生钟爱推崇的就是长锋羊毫。林老曾反复告诫弟子们:“要用长锋羊毫”;“欲想写硬字,必写软毫,唯软毫才能写硬字”。张苏先生专门为林老特制了“长颈鹿”牌长锋羊毫,林老用后非常高兴,特作《赠泾县笔厂》诗一首“人人都爱湖州笔,岂料泾城制亦佳。秋水入池花满座,斜笺小草兴无加。新笔几枝初试手,尖圆齐健是堪夸。谁谓今人不如古,蒙恬自是后生家”,充分表达了对长锋羊毫宣笔的推崇赞美之情。刘海粟、亚明、李可染、陈大羽、武中奇、欧阳中石等众多书画界名家都曾专程来到宣城,订做宣笔。著名书法家武中奇先后四次光临张苏笔庄,以“刚柔相剂,大小由之”表达对张苏宣笔的赞美之情。2003年,95岁高龄的武老来到溪口,在张苏的书房里一住就是三个星期,与张苏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康有为的女弟子萧娴,在九十高龄时,用了张苏的笔后,当场写下了“万毫齐力,四德俱全”的评语。所谓“四德”,即“尖、齐、圆、健”,这正是所有制笔者、书画家的理想追求。而张苏,用50多年的不懈努力,赢得了这句制笔行业中的最高评价。

    值得欣慰的是,张苏先生开创的事业,代有传人。老伴孙凤珍和儿子、儿媳等都是得其真传的制笔能手。他的长子张文年,随父打拼多年,已子承父业,现任“张苏笔庄”的厂长,肩负起了弘扬宣笔制作工艺的重任。

    张苏,这位令我敬佩、让我为之自豪的本家老乡过早地离我们远去了,但他为中国制笔传统工艺作出的杰出贡献,是留给人间的宝贵财富,永远值得人们珍藏!

    张苏先生,我们永远怀念您!

             (张寿山2009年9月9日凌晨于江苏淮安清笃斋灯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草书楹联新作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