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 |
一、世界经济暂时摆脱二次探底
较2011年底,世界经济短期前景有所改善,但经济复苏仍非常脆弱。欧洲债务危机加剧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年初主要组织和机构纷纷下调世界经济增长。世界银行1月中旬将今年世界经济增长从去年6月份预测的3.6%下调至2.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月底也将增长预测从去年9月份的3.5%下调至3.25%。3月中旬希腊债务重组成功,欧洲债务危机得到缓解,二季度世界经济有望恢复复苏。中金公司3月底认为,全球经济增长主要是由美国主导,其温和复苏有助于带动全球出口贸易,协助欧洲国家走出经济衰退,新兴市场国家实现软着陆。
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呈现分化的趋势。经合组织(OECD)3月底认为,上半年美国和加拿大增长较为强劲,欧洲则背道而驰。预计二季度G7经济增长1.9%,其中美国2.8%,加拿大2.5%,德国1.5%,法国0.9%,英国0.5%,日本1.4%。美国经济增长前景二季度继续坚挺,股票价格的回升,消费者信心的增强,非农就业人数的增加,都推动经济预期不断向好。欧元区整体的信心还很脆弱,主权债务危机风险依然存在,一些国家正在经历痛苦的财政紧缩,在欧洲央行注入流动性的情况下信贷增长缓慢甚至出现下滑迹象,走出经济衰退要到二季度以后。欧元区三大经济体——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一季度整体为负增长(-0.4%),近期出现一些积极的信号表明,德国经济活动可能加速,法国经济将大致保持平稳,二季度将温和反弹(0.9%)。日本经济一季度强劲反弹得益于强劲的工业生产,但地震灾后重建对经济的拉动力逐渐减弱,二季度增长将放缓。
新兴市场国家经济软着陆。OECD认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经济增长已经开始放缓,欧洲和OECD亚洲成员国需求疲软导致世界贸易增速放缓,新兴市场国家刺激经济的政策空间有限。在经济放缓、通胀回落的宏观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新兴经济国家已经从货币紧缩转向货币宽松周期,今年已有7个国家央行下调利率(巴西、印尼、泰国、菲律宾和越南)或存款准备金率(中国和印度)。摩根斯坦利认为,年内中国、印度和巴西还会采取放松银根的措施。中金公司认为,在欧债风险缓解与国内货币放松的双重刺激下,亚洲制造业的拐点已现,出口有望回升,逐步实现软着陆。汇丰银行则认为,亚洲小型经济体形势较为乐观,今年中期政策将趋向支持国内经济复苏,并给本国注入更多活力,在经济增长速度回升的同时,三季度将面临通胀压力。
世界经济双速复苏出现收敛趋势。作为经济先行指标的PMI显示,西半球明显强于东半球。除了欧元区和中国3月份PMI有所下滑之外,其他地区都稳步上涨,北美地区较为强劲。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日本3月份PMI在50以上,而欧元区和中国(汇丰银行数据)则在50以下。这表明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长差异在二季度收窄,发达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加大。
二、世界经济金融依然存在不确定性因素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走向不明朗。在政府债务负担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宽松货币几乎成为发达国家应对经济下滑的唯一工具。美联储是否会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3),对全球金融市场走势和跨境资本流动有重要因素。4月初美联储公布了3月份利率会议纪要,暗示政策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除非经济变得更糟,否则不太可能推出QE3。这减弱了市场对QE3的预期,但依然存在较大分歧。德意志银行和瑞士银行认为,美国进入“经济复苏、货币观望”时期,美联储今年不会推出QE3,而且美联储的加息周期将从2013年年底开始,比美联储承诺的时间提前一年。加拿大皇家银行则认为,只要美国经济增长形势依然艰难,美联储就会继续干预,并且6月19日-20日的中央银行会议上QE3将会成为事实。摩根斯坦利则将QE3的可能性从此前的75%下调到1/3。美联储利率会议纪要公布后,一度在股市、债市和大宗商品市场上引起价格大幅下跌,表明存在很强的倒逼美联储QE3的市场力量。
欧洲有再次爆发债务危机的风险。随着希腊债务问题的阶段性解决,欧美股市积极回应,但现有救助措施多停留在应急层面,没有出现根本性的解决方案。德国总理默克尔说,危机还未结束。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认为,欧元区债务危机最坏的阶段已经过去,情况正趋于稳定。但他也指出,银行从欧洲央行的三年期再融资项目(LTRO)中获得的许多资金是用于满足自身的融资需求,而很大一部分资金还没有进入经济体系。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认为,2012年和2013年意大利和西班牙将是欧洲债务危机问题的核心,它们比较大,出问题会影响到经济。以花旗银行为代表的投行机构对欧元区的未来持怀疑态度,认为欧洲央行的LTRO将对欧元产生全面负面影响。4月初,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国债收益率显著上升,国债CDS的价格也不断攀高,加重了市场对危机再度爆发的担忧。此外,日本、英国等国政府债务过重也进入了投机者的视野。
石油价格继续上升,甚至有飙升的可能性。高油价一直对世界经济复苏构成威胁,石油价格上涨产生通胀压力,伊朗问题走势影响全球经济。伊朗局势近期无缓和趋势,同时潜在的QE却可能进一步推高价格。国际能源署认为,在供给风险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原油期货价格持续攀升。非欧佩克国家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计划外停机影响了原油的供应,而伊朗潜在的原油供给缩减,更增加了原油前景的不确定性。摩根大通预测,布伦特石油价格将在二季度由于季节性低需求暂时下跌至112美元/桶,随后在第三季度回升至120美元/桶,第四季度将达124美元/桶。中金公司测算,假设在武装冲突情形下,伊朗爆发战争,OPEC动用所有有效剩余产能,但由于当前剩余产能已不足以弥补战争带来的供应冲击,布伦特价格有望升至170-200美元/桶,石油供给显著短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时间长,冲击大。
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可能面临新一轮资本流入。IMF副总裁原尚之认为,继去年年末资本大量流出新兴亚洲之后,尽管其仍具波动性,但目前流入新兴亚洲的资本已经开始回升,导致股市和货币市场相对于2011年末有所反弹。持续的资本流入会通过增强市场信心来刺激亚洲地区的私人投资和消费,并促使融资条件放松,但也意味着亚洲已经暴露在全球复苏的下行风险之中,资本流动的波动性会给该地区带来风险。此外,亚洲也面临着通胀风险,如果欧元区采取更有力的财政紧缩,将会驱动市场普遍风险偏好上升,亚洲将迎来比预期更大、更持续的资本流入。汇丰银行也认为,基于欧洲央行近期执行长期再融资计划,英国央行仍在购买国债,美联储现有利率政策维持至2014年等情况,资本将继续流入亚洲,警惕这波资本流入将再次推高通胀水平,并给流入国宏观经济管理带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