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轼造酒

(2018-04-21 17:08:31)
标签:

文化

分类: 原创散文
 苏轼造酒    徐正唯

    苏轼曾经说过,自已有三件事不如人:就是下棋、吃酒、唱曲儿。

     这里只说吃酒。苏轼自已说:予饮少辄醉卧,则鼻鼾如雷,傍舍为厌,而已不知也。又说:“吾饮酒至少,常以把盏为乐,往往颓然坐睡;人见其睡,而吾中了然,盖莫能名其为醉为醒也。

     东坡不善饮偏偏要饮,其实自有其深意在。先生一生坎坷,浪迹天涯,荣辱尝尽,而终生无悔,恬然自适,除了天性使然外,善养其浩然之气,是一大原因。不善饮而偏爱饮,也可以说就是东坡善养其浩然之气的一种方式或者策略。

     且听先生自语:“余饮酒,终日不过五合。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予下者。然喜人饮酒。见客举杯徐引,则予胸中为之浩浩焉,落落焉,酣适之味,乃过于客。闲居未尝一日无客,客至,未尝不置酒。天下之好饮,亦无在予上者。常以谓人之至乐,莫若身无病,而心无忧。我则无是二者矣。然人之有是者接于予前,则予安得全其乐乎?故所至常蓄善药,有求者,则与之。而尤喜酿酒以饮客。或曰:‘子无病而多蓄药,不饮而多酿酒,劳已以为人,何也?予笑曰:‘病者得药,吾为之体轻;饮者困于酒,吾为之酣适,盖专以自为也。

     东坡先生这段话,表面看是讲“蓄药、“酿酒,一切似乎全是为了自已。其实,真正的含义,却正体现了东坡以天下为已任的博大胸襟:不光是达则兼济天下,即便是一已穷困潦倒之时,也不能仅仅是独善其身!“蓄药、“酿酒,正是东坡先生善养乎浩然之气的哲学实践。说得通俗一点儿,“蓄药、“酿酒,正是东坡先生快乐的人生哲学的生动表现。

     不是么?看别人得了药,自已心里高兴。看别人饮醉了酒,自已精神上一同陶醉快活。这是怎样一种大我的境界!所以坡仙的不能饮,究竟是真是假,只能存疑。不过,东坡先生少饮之后,却是能作大草,醒后自以为不及。而且,醉中亦能作小楷,坡翁自已也觉得是一奇事耳。也许这倒是不能饮的一种佐证吧?

     不能饮酒的东坡先生喜欢造酒,倒是记载颇多。早在他四十五岁谪居黄州时,东坡就从蜀川老乡、道士杨世昌那儿得到蜜酒方,还写了一首《蜜酒歌》赠给他。但是,东坡先生毕竟只是学者诗人,他照着酒方儿做出来的蜜酒,并不见得好。因为“饮者辄暴下(拉肚子),蜜水腐败者也。所以做了这一次后,他在黄州就再没造过酒了。

     但是坡翁造酒的兴趣却从来不见减少。他在五十八岁第二次被贬谪出守定州的短短一段时期中,也曾试做橘子酒和松酒,松酒甜而微苦。在他写的“松酒赋”里,他曾提到松脂的蒸馏法,但是如何制酒却未明言。

     在他六十岁时,被贬谪到了更遥远的惠州。在这里,苏东坡发现了一种极不寻常的酒——“桂酒”,他说桂酒不啻是仙露。他给另一个同乡道士陆惟谦写信开玩笑说,桂酒一端,即足以抵他迢迢千里跋涉之劳。得到东坡先生这封信,陆惟谦居然不辞两千里之遥,果真特意赶来惠州看望他。苏东坡在给另一位朋友钱世雄的信中,也十分高兴地说:“岭南家家造酒,近得一桂香酒法,酿成不减王晋卿家碧香,亦谪居一喜事也,有一颂,亲作小字录呈。苏轼在自已学酿成桂酒后,不但做了《桂酒颂》,还写有《桂酒诗》,亲手小字书写《桂酒颂》赠给钱世雄。数年后,在辞世前数日,东坡还手书《跋桂酒颂》送给一直陪伴在自已身旁的钱世雄。可谓东坡先生爱酒,至死矢志不忘。据说,苏东坡还将桂酒的酿造法,刻在石头上,藏在罗浮铁桥之下,只有那些寻神求仙的人,才能寻找到它。

     苏东坡一生写了至少有五六篇酒赋。当然,其中最有趣的,应是前面已经引了几句的《东皋子传后记》。此外,苏东坡还写过一篇《浊醪有妙理赋》,描写饮酒时陶然微醉的快乐,读后令人为之神往。

尽管东坡先生自已做了这么多吟酒颂酒的诗文,但在真正造酒做酒方面,作为学者文士的他,也就只能算是个外行中的内行,而不能够说是真正内行。做酒只是他的一种业余嗜好,更应看着是他的一种快乐的人生哲学的实践而已。在他去世之后,他的两个儿子苏迈和苏过,时常被人问到他父亲做各种酒的方法,尤其是在苏东坡诗和书信中经常提到的桂酒。每当这时,两个儿子都会抚掌大笑。苏老二说:“先父只是喜欢试验罢了,这两种酒其实他都只试做过一两次,并不象他诗文中写得那样神。他老人家酿造的桂酒,尝起来犹如屠苏酒的味道。”

据说苏东坡平生性子太急,对许多东西都时常不能锲而不舍地研究个透彻。他的造酒同他炼丹一样,时常都是初试辄止,仅仅把它当做快乐人生的一件游戏而已。这也就难怪,尝过他在黄州做的蜜酒的人,都会难免腹泻也。

(原载《中国旅游报》二00四年十二月二十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