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豆腐
(2018-03-08 14:51:48)
标签:
文化 |
分类: 原创散文 |
《红楼梦》中的豆腐
《红楼梦》第八回“贾宝玉奇缘识金锁”中,讲到宝玉给晴雯留有“一碟子豆腐皮儿的包子”,偏生又被李奶奶拿去给孙子吃了。第六十一回“投鼠忌器宝玉瞒赃”中,也有司棋要吃豆腐的描写。豆腐在我国,很早就是人们喜爱的食品,并经常出现在达官贵人的宴席上。
清人《筠廊随笔》记载,康熙南巡时,在苏州曾经把大内制作的豆腐赏赐给巡抚,并派御厨师到巡抚厨下传授豆腐制作方法,作为赏赐巡抚后半辈子的“受用”。袁枚《随园诗话》中,更记有一则他向蒋侍郎讨教制作豆腐方法的趣事。袁才子为了得到这些烹饪技巧,只好屈尊向蒋作了三个揖,方才讨得。后来,袁枚还将这些记录下。至今,《随园食单》中,尚有“蒋侍郎豆腐”、“杨中丞豆腐”、“王太守八宝豆腐”等十来个豆腐食谱。可见豆腐在我国食品中,地位的确不同一般。
关于豆腐制作的历史,清人褚人获《坚匏集》中,有一篇《腐侯传》,用寓言形式对豆腐生产的历史作了有趣记述。说是早在西汉武帝时,淮南王刘安就发明了豆腐的制作方法。不过当时豆腐只是作为下层民众的食品,还不为上层社会所关注。到了南北朝,梁武帝信奉佛法,实行清净长斋,只食菜羹粗饭。天监大通年间(503——528),梁武帝到同泰寺讲说佛法,天下名僧硕学,四方前来观听的民众上万。于是他就用豆腐制品作肴招待众人。从此,豆腐制品方才“雅俗共赏”,并且登上大雅之堂,成为达官贵胄在饱厌山珍海味后,换换味口的一道佳肴。
历代文人学者诗文中,也屡有关于豆腐的记叙。宋朱熹诗云:“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苦。早知淮南术,安坐获帛布。”元朝人孙大雅嫌“豆腐”之名不雅,给改为“菽乳”,并做诗吟咏。可惜名字太雅了也不会流行开去。苏雪溪更有一首诗:“传得淮南术最佳,皮肤褪尽见精华。一轮磨上流琼浆,百沸汤中滚雪花。瓦缶浸来蟾有影,金刀剖破玉无瑕。个中滋味谁知得,多在僧家与道家。”把豆腐的制作方法写得十分细致。明方以智《物理小识》还载有“五色豆腐”的作法:说是用“仙人草取汁入米,则成‘绿豆腐’”;用一种叫“石莲蓬”的“薜苈果”取汁加胭脂则成“红豆腐”;橡斗栗磨粉则成“黄豆腐”;蕨粉为“黑腐”;句弱磨汁为“褐腐”。其实,这里已经把“凉粉”、“魔芋”一类食品都囊括进去了。
《红楼梦》中提到的豆腐、豆腐皮包子等细节,以及上面所引有关豆腐的明清时人笔记,都可以看出在清代上层社会的食肴中,豆腐制品已经有了不可忽视的特殊地位。
(原载《四川日报》一九八六年二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