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简州画家群之张素卿
徐正唯
唐五代时期,四川偏安一隅,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统治者大兴宫殿寺观,蜀画得以繁荣。其间,唐代统治集团两度入蜀,各地文人画家随之在成都大量集中,也使成都在唐中叶之后,逐渐成为全国文化中心之一。盛唐寺庙壁画的风格,五代时期得以在成都地区保存并且发扬,为宋代绘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当时以成都为中心的寺庙壁画和雕塑,除了成都大圣慈寺、昭觉寺、圣寿寺等处十分著名外,以成都为中心的资、简、邛、汉州,寺观壁画也很多。其中,尤以简州开元观壁画闻名遐迩,前来师从临摹者甚多;形成了以张素卿、张玄、杨元真等为代表的简州画家群。在蜀画史上,占据了一定位置。
张素卿是简州人,少孤贫,喜好绘画。在川主夏侯故宅中,学习临摹了许多隋、唐时代名画。学成之后,为人落拓不羁,就身穿道士服,专画道门神尊像。因此,权贵人家,很少能得到他的绘画。唐僖宗乾符(874--879)中年,张素卿在青城山常道观梵修。中和元年(881),僖宗派遣使者同赐紫道士杜光庭一起,策封青城丈人山为希夷公。中和三年(884),张素卿向皇帝上表,认为五岳已封为王,而青城山被黄帝封为五岳丈人,所以丈人山地位应在五岳之上,不应当称之为公。皇帝接受了张素卿的意见,于是改封青城丈人山为希夷真君。张素卿因此也得到皇帝赐紫(即赏赐三品以上紫色公服)的荣誉。
张素卿作画,十分敏速,落锥之后,下笔如神,自始至终,更无改正。他曾经画过《老子过流沙图》、《九皇图》、《五星图》、《老人星图》、《二十四化真人像》、《太元先生像》。五代时,成都龙兴观中壁画甚多,经过动乱,年深日久,颓损殆尽,只是百子堂外两侧,还有两尊龙虎壁画,是张素卿手笔,直到北宋初年,还保存着。前蜀王建(903—912在位)在青城山修丈人观,请张素卿在丈人真君殿上画五岳、四渎、十二溪女、山林、溪沼树木诸神像,以及岳渎曹吏等像。这些神灵,都被张素卿画得来诡怪之质,生于笔端,上殿观看的人,莫不感到恐惧。后蜀孟昶广政(938--965)中,青城山水泛滥,冲坏了数堵壁画。孟昶还特意嘱咐当时成都名画家蒲师训说:“这是张素卿的手笔,只有你才能补画。”于是补画了四堵。可惜到了北宋初年,青城山丈人观扩建时,壁画全部重新绘制,张素卿这些手笔,就再没有留存了。
张素卿还在简州开元观画有《十二仙君像》。蜀中当时流传的十二位“仙人”是:容成子、董仲舒、严君平、李阿、马自然、葛玄、长寿仙、黄初平、葛永王贵
、窦子明、左慈、苏耽。张素卿分别描绘这些人成“仙”之前卖卜、卖药、书符、导引等情景,笔踪十分洒脱,彩画都有遵循。当时名流,都推尊他为画手。后蜀检校太傅安思谦,喜欢收藏唐代名画,并且网罗了一批当时名画家,黄筌、滕昌礻右 、石恪等画家,都在他门馆中,受到优厚礼遇。后蜀广政十七年(954)十一月十一日孟昶生辰,安思谦进献张素卿《十二仙真形图》十二帧,给蜀主祝寿。孟昶十分高兴地玩赏了许久,并命翰林学士、礼部侍郎欧阳炯一帧一帧吟留下赞词,还命翰林待诏、名画家黄筌次子黄居宝用八分书题写上。每当朝庭有斋醮庆典,就在成都玉局观将《十二仙真形图》悬挂供养。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平蜀后,吏部侍郎吕余庆镇蜀,搜求蜀中古书图画,贡献给赵匡胤。张素卿《十二仙真形图》也被送进了汴京宫中。《十二仙真形图》在简州开元观中,另有一堂壁画,也是张素卿手笔。可惜在北宋乾德四年(966)一场火灾中焚毁了。
师从张素卿学画的,有左蜀(东川)道士陈若愚、邛州伊政(今邛崃县东南)道士李寿仪。陈若愚师事张素卿,受其笔法,于是穿道士服。前蜀王建时,成都大圣慈寺御容院以及龙兴观殿上壁画青龙君、白虎君、朱雀君、玄武君四像,都是陈若愚手笔,北宋初年尚存。李寿仪壮年慕道,在邛州有德观作道士,斋醮之外,专习画业,人称“李水墨”,多画道门尊像。他经常往来成都青城山丈人观,宗师张素卿笔法,并且经常临摹丈人观中张素卿手绘的五岳、四渎部属神像,回家后细心学习,坚持数年如此。后蜀广政中年,李寿仪还专程前往简州开元观,焚香斋洁后,认真摹写张素卿画的《十二仙真形图》一堂壁画。回到邛州后,在天师观西院上画成一堂六堵壁画。由于他认真学习张素卿的笔力,这堂壁画,神彩气韵,都超过当时一般水平。一直到北宋初年,都还存在。
(原载《简阳报》二00二年三月二日“阳安周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