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燕窝(原创散文)
(2018-02-02 15:22:13)
标签:
文化 |
分类: 原创散文 |
《红楼梦》中的燕窝
《红楼梦》第十四回“张太医论病细穷源”写贾蓉之妻秦可卿“血亏气滞”,尤氏让她“吃了半钟儿燕窝汤”;第八十九回“人亡物在公子填词”又写宝玉因悼念晴雯,未吃晚饭,一夜翻腾未睡,第二早袭人让厨房里老婆子送来“一碗燕窝汤”;第四十五回“风雨夕闷制风雨词”还写宝钗劝黛玉“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钗吊子(壶、罐一类器皿)熬出粥来,要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这里提到的“燕窝汤”和“燕窝粥”,都是作为一种滋补食品,进行饮食疗法来用的。
燕窝出在福建、广东沿海一带,清代以福建厦门、广东阳江、澳门所产最多。有人讲是海燕采小鱼来筑巢,所以叫燕窝;又有人说是海燕啄食螺肉,肉化了而筋无法消化,就和精液一起吐出,筑成小窝,衔着飞过大海;疲倦时,就随窝漂在水面暂息,一会儿又衔着飞走。人们就按照一定季节去采集它。据说,燕窝一般都产在海岛中穷崖峭谷,人的足力和绳索竹竿达不到之处。要想采集,就得买上船只,养上一种善于理解人意的小猿猴,把小布袋拴在猿背上,放它前去,攀树蹑崖,把上面的燕窝全都剥拾塞贮在布袋里,然后回来。这些小猿猴来去一次要三数日,采燕窝的人就把果饵之类装在布袋中,使猿猴远出不饥。那些笨拙的小猴,一爬上崖就开始剥塞燕窝装在口袋里,回来后倾倒出一看,除了面上几朵燕窝外,里面全是带去的果饵;狡黠的小猴,却懂得先将布袋子中果饵倾倒在山崖间,然后才剥塞燕窝装贮满袋,这样往返数四,十分敏捷。这种小猿猴,一只要值数百金,比那些笨拙小猴,价钱高出数倍。据考,燕窝入馔食,最早见于清初人周亮工《闽小记》,说是《瓦釜漫记》中讲,燕窝有乌、白、红三种,红的最难得,可以治愈小儿痘疹,白的可以治愈痰疾。乾隆时浙江嘉善人曹庭栋《老老恒言》中说:“上品燕窝粥,煮粥淡食,养肺化痰止咳,补而不滞。”曹雪芹写“血亏气滞”的秦可卿和劳思伤神、加上虚腹的贾宝玉饮食燕窝汤,写宝钗劝体质虚弱、不宜“人参桂圆”大补的黛玉服食燕窝粥,这些都表现出曹雪芹学识渊博,精通医理,懂得运用饮食疗法。
清代文人多有一种毛病,一提到燕窝就爱把它同“富贵气(俗气)”连在一起。袁才子论味时,最鄙薄燕窝,认为若只讲究取价钱贵的作食品,那就把珍珠宝石装满碗,岂不更贵?话虽说得痛快,可是在他自已撰写的《随园食单》中,却又说“燕窝贵物,原不轻用,如用之,每碗必须三两”。不但取其贵,而且求其多,这就和前面自相矛盾了!
其实,据当时人讲,清代北京城中好厨师包办酒席,只是格外取好燕窝一两,重用鸡汤、火腿汤、蘑菇汤三种煮它,不必另加作料,自然名贵不已;就是再加几钱,显得丰盛,也决不会到二两,至于三两之说,则简直是给厨子留余,白送他了。而当时一般人徒务虚名,用三五钱生燕窝铺在碗面上,做“盖面菜”,用肉丝等衬在下面,好象几根白发,一拨撩就不见了。这种做法,才真是一种“俗吃”。据说当时广东澳门、福建厦门一带所产的燕窝,不但白洁,而且丝长到和筷子相似,只消一两,就可以做一碗而有余,是相当名贵的了。不知《红楼梦》中所讲,是否即此一种?
(原载南京《美食》月刊二00二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