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特殊教育学——弱智儿童的心理特征

(2009-11-10 13:27:40)
标签:

孤独症

自闭症

特殊教育学

弱智

儿童

心理特征

教育

分类: 特殊教育学
弱智儿童的心理特征

一、认知特征

(一)感知觉

    弱智儿童感知觉的总体特征是感受性慢、感觉范围狭窄。

    首先、绝对感受性低于正常儿童。同一强度的刺激可能引起正常儿童的感觉,却不一定能引起弱智儿童的感觉,因此对冷热、疼痛的感觉迟钝,容易受伤。

    以林仲贤等的关于视觉图形辨认的试验来说明弱智儿童的此种特点。

智商范围

平均智商

均龄

0.01秒速度呈现

0.05秒速度呈现

31~51

41.6

11.7

正确率45.0%

正确率20.7%

55~75

62.0

10.2

正确率48.5%

正确率45.0%

    从中可以看出,智力商数高,其辨认的正确率相对高;智力商数低,其辨认的正确率响对低。

    其次,弱智儿童的知觉恒常性不及正常儿童。以颜色恒常性为例,通过视觉而感知到的国旗颜色在教室和在校园里是不同的,但是对于智力正常儿童来说,国旗的颜色并没有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教室中,弱智儿童习得了国旗的颜色,但是在教室外,当国旗颜色被阳光照射而发生改变时,弱智儿童可能就不认得国旗了。

(二)注意

    首先、弱智儿童注意力容易分散。说明其无意注意占优势。相对于正常儿童,他们过于依赖新奇的刺激和较强的注意对比度。

    其次、记忆的容量小,注意范围狭窄。其注意广度仅有正常儿童的一半。因此,弱智儿童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有限的。

    第三、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差。在同时处理两种或两种以上活动时,会涉及到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即把注意力从一项活动转移到另一项活中。课堂学习过程中,我们时常要“一边听一边写”,注意要分配到“听”和“写”的活动中,同时需要在这两种活动之间转移。

(三)记忆

    弱智儿童记忆的特点表现为记得慢、记得少、记不牢、记不准。因此弱智学校学生的学习内容很少,并且要在各种情景下过度学习。

(四)语言

    正常儿童出生后1.5~2个月时便能发出某些元音,5~6个月发出组合音,7~8个月能听懂成人的某些语音,1岁左右开始学习讲话,到6岁左右,口头语言能力基本上形成,已能掌握2500~3000个词,能较灵活地使用各种类型的句子。

    与正常儿童相比,弱智儿童语言发展迟缓。弱智儿童的语言发展水平往往与其智力水平有直接的关系,智力受损的程度愈重,语言发展水平愈低。弱智学校低年级学生的词汇储存量比同年龄的正常儿童要少,他们很少使用形容词、动词和连接词;弱智学校学生对已经掌握的词汇的含义的理解在长时间内是不完整的,这表现为儿童使用这些词汇的含义与这些词汇的实际含义不符;完成从“词-名称”到“词-概念”的过渡对于智力障碍儿童是很困难的,需要很长时间;弱智学校低年级学生言语的语法结构也是极不完善的。他们的句子很简单,很少使用并列从属句,难以选择表达思想细微差别的词汇。

(五)思维

    思维是一种概括活动,是对事物的间接认识。例如,早上推开窗子,看见路面是湿的,表明昨天晚上下过雨,这就是对“下雨”这件事的间接认识。由于知觉有缺陷,弱智儿童的表象数量贫乏。鲁宾什坦认为,智力障碍儿童的思维是在感性认识不完整、言语发展不良、实践活动有局限的条件中形成的。智力障碍儿童不同于正常儿童,他们的思维具有具体性,并且概括能力薄弱。

    弱智儿童思维的特点表现如下:

    1、弱智儿童多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中寻找事物的共同点,而不能透过现象来寻找事物之间本质的内在联系。

    2、弱智儿童思维刻板,不会变通。即使下大雨,负责给草坪上的花草浇水的弱智学生也可能冒雨打伞去履行他的职责,做他平常所做的工作。在教学中,弱智儿童在学校学到的技能不能很快地迁移到家庭的环境中,因此弱智儿童的教育和训练要在各种情景下进行。

    3、弱智儿童思维缺乏独立性。人云亦云,没有自己判断思考的参与。

二、情绪、行为与人格特征

(一)情绪与情感

    在情感交流方面,个体的差异性很大,有的弱智儿童 缺乏交往热情,态度冷漠。也有的表现为热情、真挚。与其他的残疾儿童相比,弱智儿童的情绪稳定性较好,内心冲突不大,两极性不明显。但由于交往范围狭小,因此常感到孤独。有人对62名轻度弱智学生与62名正常学生的对比研究结果发现,智力障碍男生比普通男生更加孤独(William&Asher,1992)。

(二)意志

    弱智儿童的意志薄弱,与其注意力较分散有很大的关系,他们不能持续性地做一件事情,受到挫折时,容易放弃。因此教学时,更要使内容符合生活,符合其自身的需要。

(三)社会行为与人格特征

    1、期望值偏低,行为的动机水平不高

    失败的经验是时常发生的,很少体验到成功,因此弱智儿童容易产生自卑感,自信心不足,自己对自己的期望值偏低成为弱智儿童的人格特征之一。社会对弱智儿童个体的期望值也普遍偏低,更有甚者以嘲笑、戏弄等方式对待弱智儿童,最终导致弱智儿童的自我评价值偏低,行为动机水平不高,经常以“我不行!”,“我不会!”之类的话来逃避。

    2、缺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由于意志力薄弱,同时期望值偏低,因此弱智儿童缺乏自强不息的精神,再加上被社会群体排斥,也难以形成社会责任感。

    兹格尔(Edward Zigler)曾就弱智儿童的人格发展特点进行过研究,一个重要的结论是,智力障碍同退化的人格特质相联系。多年来,人们研究了许多有关智力障碍者的“不良适应”特质(Zigler&Burack),其中包括认知刻板、神经质、过度的注意探索以及言语表达与动作系统的分离等。但就总体而言,研究者并未发现智力障碍者所共有的人格特质,而是发现智力障碍个体在人格特征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兹格尔还发现,社会剥夺、机构化以及屡遭失败会使智力障碍者自我概念和动机缺失。他们发现,智力障碍儿童在完成实验任务时缺乏自信,倾向于外部导向,表现为对他人过分依赖(Reiss,200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