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学——教学大纲(重庆师大)
(2009-11-09 15:23:17)
标签:
孤独症自闭症特殊教育学教学大纲教育 |
分类: 特殊教育学 |
※<前 言>
自1993年开办特殊教育专业以来,“特殊教育学”就一直是专业基础课程。 同年,为了强化该课程实践教学,达成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与整合,创办了全国唯一由高等院校教师负责,招收身心障碍儿童的实验学校,作为科研与教学实习基地。本课程因应实验学校特殊儿童成长、发展又用于专业大学生相关教学中最终形成了“特殊教育科研”-“一线儿童教学”-“高等特殊教育专业培养与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整合的格局。 自1995年起,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高师增设特殊教育课程与师资培养》的支持下,为了使本课程的理论和实践革新惠及更多的人群、扩大特殊教育的影响、适应全纳教育的发展趋势,开设了通识选修课程“特殊教育概论”,将收益面扩大到全校的师范专业学生。这种基于融科学研究、基础教育实践教学、高校课程开发与实施(特殊教育专业与全体师范专业共享)于一体的课程模式最终获得了教育部世界银行贷款优秀成果一等奖。“特殊教育概论”通识课程一直延续到现在,每年都开设。 2000年,随着我校第一届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招生,在本课程的基础上所延伸出来的“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作为该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2003年,随着小学教育专业的招生,“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又作为该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 2005年,随着西部唯一特殊教育学院的建立和首届聋人大学生的招生,本课程又作为特殊教育(特殊教育信息与资源)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将本课程的收益面扩大到聋生的培养中。 2006年“特殊教育学”被评为重庆市立项建设重点学科。 也就是从1993年开始,本课程广泛应用于特殊教育教师的终身学习之中,在诸多全国性师资培训中得到广泛运用。在我们与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合作的每年都运行的特殊教育管理干部和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中、在我们与台湾专家联合举办的面向全国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营培训中、在我们与全国各地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项目中都得到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累计有600余名特殊教育工作者受惠于该课程。 在上述发展历程中,由于该课程紧密与实践相结合,即具有理论的深度,同时又具有实践的操作性,同时又具有实践的操作性,因此适应了我国特殊人群教育教学实施人员紧缺的急需。该课程自开设以来,一直都致力于与国际特殊教育发展趋势同步,通过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和国际、国内学术交流获得革新与发展,因此广泛受到专家的好评,受到一线教师的重视。辽宁师大、南京特师等学校都派教师来我校学习该课程开设。也正是本课程的实践与理论整合特性,我校特教专业大学生的特殊教育观和特殊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被用人单位看好。 该课程经十四年锤炼,不断吸取特殊教育的新理论,不断充实特殊教育实践与运作。目前该课程在特殊教育中提出的生态观、支持系统建构等新观念;吸纳了最新的教育诊断评量理论与实作;教学活动设计更结构性、整合化、具体细致;特别增加了对随班就读中个别化教育的关注。
|
一、课程代码:1601121003 二、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 三、预修课程:普通心理学 四、学
五、学 六、课程概述: 《特殊教育概论》是特殊教育(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从事特殊教育研究和工作的基础理论课程。本课程内容由三个部分十九章组成:第一部分(第1章-第5章)为概述,介绍特殊教育的基本概念、特殊教育发展历史、法规与政策、特殊教育体系与模式以及特殊教育评估;第二部分(第6章-第15章)介绍各类特殊儿童的发展特点与教育,包括视觉障碍、听觉障碍、智力落后、言语语言障碍、肢体障碍和病弱儿童、自闭症、多重障碍、学习障碍、情绪与行为障碍、超常儿童等;第三部分(第16章-第19章)介绍特殊教育管理,包括特殊儿童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特殊儿童家长教育以及高等特殊教育。 七、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设置旨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特殊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初步掌握各类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教育特点和应对措施;并在理解、尊重、热爱特殊儿童和特殊教育事业的基础上,培养对特殊儿童和特殊教育事业的感情和事业心。通过本课程学习,为学生今后系统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奠定良好的基础。 八、学时分配表
九、教学方法: 1.讲授。通过讲授让学生掌握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及趋势、特殊教育的法律法规、特殊教育的评估及其有关特殊教育的理论,了解各类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特点。 2. 合作活动学习。从进入专业课学习即编制合作活动小组,以诸多问题为基础,设定一些关键性的主题,展开基于合作的活动学习,每位同学均在合作活动小组中承担任务,小组成员共存共荣,学习合作增进理解,在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同时通过资料的搜集和分析能较全面地了解当今特殊教育研究的发展状况,并从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3.教育见习和调查访谈。进入学校、社区、家庭,亲身感受到现今特殊教育基层学校的教学对象、内容及方法,对特殊儿童和特殊教育有直观的了解和体验。 4.此外,会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些讲座、观看录像等教学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巩固课堂学习效果、和加深学生对特殊教育的印象及理解。
十、实 无 十一、教学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特殊教育概述(8学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习者要求了解什么是特殊教育、什么是特殊教育学、特殊教育对象、特殊教育的意义及其学科基础;特殊教育的分类;特殊教育的原则;特殊教育的基本过程。教学重点为:特殊教育、特殊教育学、特殊教育的对象;特殊教育的原则和基本过程。 教学内容: 一、特殊教育的概念(2学时) 教学要点:特殊教育、特殊教育学的定义;特殊教育的意义;特殊教育的学科基础。 二、特殊教育的对象和分类(2学时) 教学要点:残疾儿童;问题儿童;超常儿童。 三、特殊教育的原则(2学时) 教学要点:早期教育原则;补偿教育原则;个别化教育原则;系统教育原则。 四、特殊教育的过程(2学时) 教学要点:教育预防;教育诊断;教育训练;就业培训。 第二章、特殊教育的产生和发展(4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习者应了解中、外特殊教育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重点掌握世界特殊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并能结合自己的实际对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作出评价。 教学内容: 一、国外特殊教育的产生和发展(1学时) 教学要点:西欧特殊教育的兴起;北美特殊教育的发展。 二、我国特殊教育的产生和发展(1学时) 教学要点:古代中国特殊教育的起源;旧中国特殊教育的兴起;新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港台地区特殊教育发展概况(本要点安排学生自学)。 三、世界特殊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趋势(2学时) 教学要点:特殊教育观念的变化;特殊教育范围的扩大;政府的直接干预和特殊教育立法;特殊教育的一体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残疾人提供了帮助;国际合作日益加强。 第三章、特殊教育的法律法规(4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习者要对我过大陆地区、台湾地区和美国的特殊教育立法进程有基本的了解。理解三个地区特殊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同时要求理解特殊教育相关的国际文献。教学重点:理解美国特殊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 一、我国大陆及台湾地区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2课时) 教学要点:大陆特殊教育立法进程;大陆特殊教育法律法规概述;台湾地区特殊教育立法进程;台湾地区特殊教育法律法规简介。 二、美国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和特殊教育相关国际文献(2课时) 教学要点:美国特殊教育的立法进程;美国特殊教育法律法规简介;国际残疾人立法概况;特殊教育相关国际文献概述。 第四章、特殊教育的体系与模式(2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习者应当了解特殊教育的基本体系,理解掌握特殊教育的早期教育模式和学校教育模式。教学重点:特殊儿童早期教育模式和学校教育模式。 教学内容: 一、特殊教育的体系 教学要点:特殊儿童的早期教育;特殊儿童的基础教育;残疾青年的高等教育。 二、特殊儿童早期教育的模式(1课时) 教学要点:家庭教育模式;训练中心模式;综合训练模式;医疗康复模式。 三、特殊儿童学校教育的模式(1课时) 教学要点:资源教室模式;特殊教育班模式;特殊学校模式;一体化、全纳教育和随班就读模式。 第五章、特殊教育的评估(本章放在“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课程中学习) 第六章、视觉障碍儿童的教育(8学时) 教学要求: 本章介绍了视觉障碍的定义与分类、视觉障碍儿童的教育安置和视觉障碍的原因,要求学生了解视觉障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明确视觉障碍儿童的教学原则,掌握视觉障碍儿童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了解视觉障碍儿童的特殊课程设置,熟悉其教学设备,了解视觉儿童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教学重点为:视觉障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视觉障碍儿童的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利用课余时间考察重庆市盲人学校,体验盲童的基本需要,盲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基本形态。 一、视觉障碍概述(2学时) 教学要点:视觉系统与眼的构造;视觉障碍的定义与分类;视觉障碍的发生率;视觉障碍的成因;视觉障碍儿童的评估与鉴定。 二、视觉障碍儿童的心理特征(3课时) 教学要点:认知特征;情绪特征;社会适应。 三、视觉障碍儿童的教育与训练(3课时) 教学要点:盲与低视力儿童的教育目标;盲与低视力儿童的教育安置;盲与低视力儿童的教育与训练;低视力儿童的教育与教学。 第七章、听觉障碍儿童的教育(8学时) 教学要求: 本章首先介绍了听力障碍儿童的一般情况,包括听觉系统、流行率、成因及诊断。学习者在了解上述概述的基础上,对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教育训练要重点掌握,同时也要掌握与教育相关的教育安置问题。教学重点:听力障碍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听力障碍儿童的训练和教育。 教学内容: 利用课余时间考察重庆市聋哑学校,体验聋生的基本需要,聋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基本形态。 一、听觉障碍儿童概述(2课时) 教学要点:听觉系统与听觉刺激;听觉障碍的定义;听觉障碍的流行率;听觉障碍的成因;听力评估。 二、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2课时) 教学要点:认知特点;语言发展特点;智力发展特点;情绪与个性发展特点。 三、听觉障碍儿童的听觉训练和语言教育(2课时) 教学要点:听觉训练的方法;语言教育的原则;语言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听觉训练和语言学习的辅助设施和技术。 四、听觉障碍学生的教育安置与措施(2课时) 教学要点:聋与重听学生的融合教育;听觉障碍儿童的学龄前教育与训练;聋童的学校教育与训练;青少年期的教育。 第八章、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8课时) 教学要求: 本章首先介绍了智力障碍儿童的生理特点,包括智力障碍的分类、出现率及成因。这些生理特点学习者要了解清楚。智力障碍儿童的评定内容和工具是重点内容。同时,对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教育训练也要掌握。教学重点为:智力障碍的概念、分类与成因,生理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 教学内容: 利用课余时间考察学院实验学校,体验智力障碍儿童的基本需要,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基本形态。 一、智力障碍的概念与分类(1课时) 教学要点:智力障碍的概念;智力障碍的分类;智力障碍儿童的出现率。 二、智力障碍儿童产生的原因(2课时) 教学要点:出生前的致病因素;出生时的致病因素;出生后的致病因素;预防与优生。 三、智力障碍的评定(1课时) 教学要点:智力的评定;适应行为的评定。 四、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特征(2课时) 教学要点:认知特征;情绪、行为与人格特征。 五、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与训练(2学时) 教学要点:弱智儿童的早期教育与训练;弱智儿童的学校教育。 第九章、言语与语言障碍儿童的教育(4学时) 教学要求: 言语、语言障碍儿童的教育涉及到的方面很多,这一类儿童的教育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有很多概念没有达成共识。再有受到课时量的限制,所以对本章内容进行缩减,要求学习者主要掌握言语语言障碍儿童的定义、评估手段和训练。教学重点:言语语言障碍儿童的概念、成因和教育训练。 教学内容: 一、言语与语言障碍概述(1.5学时) 教学要点:言语、语言障碍的概念、分类、原因、流行率。 二、言语、语言障碍儿童的诊断与评估(1学时) 教学要点:言语、语言障碍儿童诊断的目的与工具;言语、语言障碍儿童评估的过程;言语、语言障碍儿童诊断评估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三、言语、语言障碍的矫治与教育(1.5学时) 教学要点:言语、语言障碍的矫治;言语、语言障碍的教育。 第十章、肢体障碍和病弱儿童的教育(2学时) 教学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了肢体障碍和病弱儿童的教育与评估。肢体障碍儿童在学习和社会适应过程中,主要的问题是心理问题,因此要求学习者重点掌握肢体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病弱儿童涉及的方面主要是教育安置问题,这种安置带有很大的灵活性,从而使教育过程也有很大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如何处理和安排安置和教育之间的关系,对于病弱儿童的教育很重要,学习者对这个问题要重点把握。 教学内容: 一、肢体障碍儿童教育(1学时) 教学要点:肢体障碍的概念;致残原因;肢体障碍儿童个性特点;医疗与护理;教育与训练。 二、病弱儿童教育(1学时) 教学要点:病弱儿童的概念;病弱儿童的心理特征;病弱儿童的养护与教育。 第十一章、自闭症儿童的教育(4学时) 教学要求: 自闭症是全面的身心发展障碍,目前对自闭症的研究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学习者通过自学要了解自闭症儿童一般概述与心理特征,目前对自闭症儿童教育干预的主要方式和方法。教学重点:自闭症的概念与成因,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干预。 教学内容: 一、自闭症儿童概述(1.5学时) 教学要点:自闭症儿童概念与分类;自闭症儿童成因与分布;自闭症儿童的诊断、评估与鉴定。 二、自闭症儿童的心理特征(1学时) 教学要点:自闭症儿童的认知特点、情绪表现特点和行为特点。 三、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干预(1.5学时) 教学要点:自闭症幼儿的早期融合保教;学龄阶段的教育教学方法;运动治疗和干预;我国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干预研究。 第十二章、多重障碍儿童的教育与训练(4学时) 教学要求: 对多重障碍儿童的良好教育,需要对各种特殊儿童教育教学方法的结合。通过自学,学习者要了解多重障碍的概况,更重要的是通过本章和其他章节的学习,学习者能总结出对多重障碍儿童的一般教育教学原则。 教学内容: 一、多重障碍概述(1学时) 教学要点:多重障碍的概念;多重障碍儿童的发生率;多重障碍的分类;多重障碍的特征;多重障碍的成因。 二、多重障碍儿童的诊断、评估与安置(1学时) 教学要点:诊断评估的内容与原则;诊断评估的基本方式;多重障碍儿童的安置形式与安置考虑的因素。 三、多种障碍儿童的教育训练模式与课程设置(1学时) 教学要点:文化教育和学习技能训练模式与课程设置;发展模式与课程设置;环境模式与课程设置;综合主题课程。 四、多重障碍儿童的教育训练实践(1学时) 教学要点:教育训练目标的制定;教育训练的规划;教育训练的实施。 第十三章、学习障碍儿童的教育(4学时) 教学要求: 学习障碍问题在我国特殊教育界还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本章介绍的大量内容源自发达国家。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要了解和掌握学习障碍的基本内涵、类型、成因、鉴定标准、心理特征与教育对策。学习者重点掌握评估和鉴定学习障碍儿童的工具,并重点了解学习障碍儿童的教育训练问题。 教学内容: 一、学习障碍的概述(2学时) 教学要点:学习障碍的概念;学习障碍的分类;学习障碍产生的原因;学习障碍的评估与鉴定。 二、学习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1学时) 教学要点:学习障碍儿童的学习问题;学习障碍儿童的认知问题。 三、学习障碍儿童的教育(1学时) 教学要点:学习障碍儿童的教育安置模式;学习障碍儿童的教学对策。 第十四章、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教育(4学时) 教学要求: 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又称问题儿童。这类儿童没有智力障碍和精神失常的情况,但是与其所处的社会情景及社会评价相违背,在情绪上和行为上显著地异于常态,且妨碍个人对正常社会生活的适应。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基本内涵、分类、出现率和成因;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育对策。教学重点: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概念、分类、成因,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教育应对方法与技术。 教学内容: 一、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概述(1.5学时) 教学要点: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概念、分类、出现率和成因。 二、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心理特征(1学时) 教学要点: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认知问题、心理冲突与自我意识发展问题。 三、情绪和行为问题障碍儿童的鉴别与教育(1.5学时) 教学要点: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评估与鉴别、教育与训练。 第十五章、超常儿童的教育(2学时) 教学要求: 超常儿童是广义特殊儿童类别之一,他们处于各种心理特征正态分布的另一端。学习者首先要了解超常儿童的一般概述,然后了解其心理特征,最后掌握其教育问题。教学重点:超常儿童的概念与类型、特点与教育。 教学内容: 一、超常儿童概述与心理特征(1学时) 教学要点:超常儿童的概念、类型、评估与鉴别、成因与流行率、心理特征。 二、超常儿童的教育(1学时) 教学要点:超常儿童教育的发展;超常儿童教育的原理;超常儿童教育的措施。 第十六章、特殊儿童的职业教育(本章内容放在“早期干预与职业教育”课程中学习) 第十七章、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与培训(2学时) 教学要求: 特殊教育的师资培养关系到特殊教育的发展,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事关重要。学习者首先在中外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比较中了解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现状,以及符合中国国情的师资培训目的、任务、内容和方法,最后掌握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新理念和新发展。 教学内容: 一、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与培训概述(1学时) 教学要点:国外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与培训的情况;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与培训的发展、现状;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和培训的目标和对象。 二、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和培训的模式与理念(1学时) 教学要点:职前前培养模式;职后培训模式;在职研修模式;培养和培训的新理念与新发展。 第十八章、特殊儿童的家长教育(本章内容放在“早期干预与职业教育”课程中学习) 第十九章、高等特殊教育(4课时) 教学要求: 现阶段我国特殊教育的高等教育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等特殊教育的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本章首先对我国的高等特殊教育作了简单的介绍,学习者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了解我国现阶段特殊教育的目的、立法基础、形式、招生制度、专业设置和就业制度。本章的最后介绍了发达国家的残疾人高等教育,学生可以通过比较来掌握此章。 教学内容: 一、高等特殊教育概述(1课时) 教学要点:高等特殊教育的概念;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目的;高等特殊教育的立法基础;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形式;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招生制度。 二、残疾人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1课时) 教学要点:残疾人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目前专业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三、高等院校残疾毕业生的就业制度(1课时) 教学要点:残疾人的就业形式;残疾人就业中遇到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四、国外残疾人高等教育(1课时) 教学要点:发达国家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特点;国外残疾人高等院校介绍。 十二、考核方式: 考核形式:考试。 成绩权重:形成性评价占30%,最终考试占70% 主要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教材: 方俊明.特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主要教学参考书目: 陈云英.中国特殊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Rud Jurnbull等著.今日学校中的特殊教育[M].方俊明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