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教育
(2009-10-27 18:58:10)
标签:
孤独症自闭症教育学教育学基础回归生活世界学校教育教育 |
分类: 教育学原理 |
学校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
新课程实施以来,关于“学校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讨论人声鼎沸,见解纷纭。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基本论点:一是“学校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大势所趋”,是对半个世纪以来教育越来越理性化、越来越脱离生活实际的改造,学校教育唯有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文化知识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方能走出脱离实际的误区;二是“学校教育不应完全生活化”,理由是社会是多元化的,生活更是多元化的,学校开设的课程只能折射出社会生活的某个或几个侧面,这些侧面不应只对部分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益,而应为全体学生的生命奠基。学校教育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把课堂教学生活化,恐怕使课堂教学应有的效率降低;三是“学校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的另一种说法,放下大家都熟悉的说法不用,偏用大家生疏的“洋词”,何苦呢?
案例展示
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节目中有这样一道题:什么是东北风?答案有二:A、风从东北方向吹来。B、往东北方向吹去。答题者是一位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接受过名牌大学高等教育的年轻人。面对这样一道题,他不能一次性给出答案。他说,他看过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常说什么风几级几级,还有一个箭头描绘着风向。因此,他有根有据地选择了答案B。主持人有意“放水”,再次提醒他:告诉我最后答案?年轻人想了想,答案还是B,即风往东北方向吹去。
黄燕编著《中国教师缺什么——新课程热中教师角色的冷思考》,浙江大学出版社
在《开心辞典》节目里,常常有一些来自名牌大学的学子,他们在学校过五关斩六将通过了各种考试,却不一定能通过王小丫有时候还带“放水”的考试,难住他们的不是什么高、精、深的尖端难题,而是一些生活小常识。教育原本是一种生活方式,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种形式。但是现实的学校教育离学生的生活愈来愈远,在许多教师和学生的心目中,知识都蕴涵在教材中,教和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学习教材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了学生观察世界的真实感受,教与学都变成了游离于教师和学生真实生活之外的“虚拟世界”。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它只是教育这座冰山的一角,生活的教育应该是冰山中最为坚实的部分。叶澜教授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回归生活”正体现了教育基本理念上的变革,让教育回归生活,让教育成为生活,这是现代教育不能缺少的朴素的理念,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生活对教育发出的深切呼唤。
“学校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是一个哲学命题。它的内涵是教育来自生活,要与生活建立密切联系,要服务生活,它是针对当下教育存在的纯理性主义、知识中心的弊端的否定。把“学校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理解成“学校教育生活化”是片面的。“学校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包括以下内容。
(一)教育要从理性主义的禁锢中解放
“学校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理念的真谛是把教育从理性主义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反对用统一的理念和规范塑造每一个人,主张从个体差异出发建立一个开放的、多元的教育,塑造具有丰富个性特点的“受教育人”,使个体从与现代理性主义相联系的社会禁锢的限制中解放出来,使教育真正成为自主的教育,成为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和个性自由发展的解放过程。
教育即解放,意味着教育是探索,是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灌输的核心是强制和服从,而不是创造和自主。灌输试图封闭人们的思想,是一种无视学生的自主性、无视人的自由与尊严的教育。灌输事实上反映着社会本位和教师中心,是对学生独特性和差异性的漠视。
科学至上的课程,除了教给学生一些所谓“绝对的、确定性”的真理之外,完全扼杀了学生的激情和欲望,学生成为真理的“容器”,而缺乏创造力。即或是声称“学生是主体”,但是,在统一理念和范式教育的藩篱中,这种自主根本无法落实。实际上,激情与发展结伴而行,激情既是真理的发源地,也是真理的归宿。所以,在教学目标上,反对过于强调“双基”,主张三维目标的整合;在教学内容上,反对注重教育结果而不注重过程和情境;在教学策略上,反对急于把“真理”交给学生的做法,强调注重教学过程,注意学生在过程中所体现的兴趣和激情;在课程设计上,少一点绝对的真理,多给一点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这样的课程和教学有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二)教育要从生活出发,把生活作为课程本源
以往的课程所采用的内容可能也来自于“生活”,但是,往往由于这种“生活“不是儿童所感受到、所观察到的生活,不是他们正在过着的生活,它们构成不了儿童自身的生命活动(包括需要、动机、感情、认知、思维等等的活动的萌发与建构)。这种“生活”对于儿童来说就不成其为生活,而只能是一些文字、符号、事实、事件……在这些内容中儿童找不到生活的感受,他们理解不到、体验不到、也用不到。这样的学习也就成为一种无意义的学习。有这样一则鲜明的事例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一条船上有75头牛、32只羊,问船长的年龄是多少?有答案的比例是:浙江奉化四年级的学生92.5%,山东济宁的初中生92%,上海某重点高中高三学生12%。出现这么高的答案率,甚至连高三的学生都有答案,表明我们学生的学习生活太封闭,离社会生活太远了。让教育回归生活,应该用生活教育学生,让学生学会生活。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带领学生走进最真实的生活,让他们放飞心灵,与周围世界全身心地交流。让他们去尽情地感知社会善恶美丑,仔细体味生活的酸甜苦辣,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这样的学习才能激发起儿童的生命活动;才能使儿童感觉学习的需要和兴趣,产生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才能从自身生活的直观性、本真性中去体验生活、理解生活;才可能将学习的结果转化为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并将不断改造和推进的经验建构成自己真正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生活。
(三)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生活,要为学生幸福生活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教育最终要为人的生活服务,要培养能积极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而不是旧时代“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应该说,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促使人去过一种美好的生活。让学校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就要把生活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拥有生活。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把他们从沉重的学习生活中解放出来。解放他们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他们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他们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他们的嘴巴,使他们能谈;解放他们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获取更丰富的知识;解放他的时间,不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让他们有机会去体验,去尝试。现代教育应该把学校教育生活化作为基本价值取向,不仅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使命,还应该注重人格培养和心灵的唤醒,让学生用内心去体验和感悟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四)要通过生活学习生活
新课程倡导通过学习者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学习,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生活经验持续不断发展改造和推进的过程。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受教育的历程本身就是生活,是构成他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往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我们只追求教育在未来的结果,而忽视教育自身作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脱离实际生活的教育要求和教育方式,努力调动儿童已有的经验,通过观察、调查、实验、讨论等活动,扩大他们的经验,深化他们对自身经验的体验,通过摹拟某种生活情景,如编故事、扮演等活动,努力促使他们在自身的经验、体验中学习。我们的课程应当充满“童趣”和“童乐”,我们的教育应当是一种快乐、积极而有意义的生活,促使儿童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并从这种生活中得到身体的、精神的满足和快乐喜悦的享受。
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蕴含于生活之中。事实上,我们每次历经的教育改革,一直在为贴近生活、体现生活、服务生活而努力着。眼下的新课程改革,正在经历着一种阵痛,但阵痛中充满希望。我们深信:课改将为学校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提供现实的可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课程世界,还孩子一个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