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2009-10-23 18:29:49)
标签:
孤独症自闭症教育学教育学基础教育目的选择与确立教育 |
分类: 教育学原理 |
教育目的的选择:即对人培养目的或目标所进行的选取或抉择。
教育目的的确立:即以一定组织形式对教育目的进行确认和确定,是对教育目的或目标选择结果的肯定。
[ 应然教育目的:应该实现的教育目的。(国家提出的) / 实然教育目的:实际上达到的教育目的。]
一、
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
(一) 社会依据:
1 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
2
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二) 人的依据:
1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阶段性和顺序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 2 人的需要。
(物质的和精神的、现实的和未来的、生存的和发展的。)
二、
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是教育理论中最为复杂、最为重要的领域。
(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其特点是: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其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按照人的本性和发展的需要来规定教育目的。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主要反映在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之中,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思想家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康德、美国的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法国的萨特(J.P.Ssartre,1905---1980)等。
分析:
一、是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各种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背景和针对性有所不同。
背景 观点
1 古希腊智者派:人是万物的尺度和对人的个性的崇拜。以弘扬人性、发展人的个性为根本目的。
2 文艺复兴时期:以人道主义和人性论为基础, 培养独立个人
3 18---19世纪自然主义:(以卢梭为代表) 基于变革压抑人的自然本性的各种制度的要求,倡扬“天赋人权”、“天赋民权”的思想,
;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自然人”,促进人的自然发展作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本依据。
4
人文主义:(以康德和裴斯泰洛齐为代表)以善良意志、理性、自由及人的一切潜在能力的和谐发展为宗旨,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才能,使人的各项能力得到自然的进步与均衡的发展。
5 人本主义:(20世纪以来)
主要针对西方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人的异化问题,主张教育以人为本,把培养人的独立自主性、个性的自由发展、满足人的发展的需要等作为教育的根本所在。
二、是在对待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在其态度上,具有对立与非对立、激进与非激进之分。
1 激进的人本位价值取向:
从人与社会的对立上来强调人本位的主张。如:卢梭 《爱弥儿》
认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变坏了。
2 非激进的人本位价值取向:
不否认人的社会性,不否认人的发展是有其社会需要的。如:裴斯泰洛齐
评介: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把人视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它在历史发展中的每一变化,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变革性,或面对社会,或面对教育自身。但在变革社会和教育的探讨过程中,不免带有历史违心主义色彩和过激的观念意识。因此,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在社会发展中带有明显的片面性。
(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价值取向:与上述人本位价值取向相对应,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其观点: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培养的效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的好坏来加以衡量,离开社会需要,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主张: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位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主要代表人物:德国的纳托普 (P.Natorp , 1854---1924 )、凯兴斯泰纳、法国的孔德(A.Comte,
1798---1857) 和涂尔干 (E.Durkheim , 1858---1917)
分析:
1 基于人的社会化、适应社会要求来主张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在他们看来,教育要造就社会化的人,就应按照社会需要来培养人。如:涂尔干把塑造“社会的我”当做教育目的来看待。
2
基于社会(国家或民族)稳定或延续的重要性来主张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在他们看来,注重人本性发展的教育,难以形成人的社会意识,容易导致人的社会观念淡化,甚至使人的本性疏离社会,使人的自由行为与社会冲突,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如:凯兴斯泰纳
/白尔格门 /纳托普
评价: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过分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惟一化,甚至认为“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目的”。这种极端的主张,完全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极易导致教育对人的培养只见社会不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