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贵自然
(2011-12-11 21:57:40)
标签:
诗贵自然赵尊礼韩东学鹤城忆母柴门商洛诗歌文化 |
分类: 好诗共赏 |
诗贵自然
——简评韩东学《忆母》诗
赵遵礼
母亲是神圣的,歌颂母亲自是永恒的题材。最近,我看到了《商洛诗歌》2010年第二期上韩东学先生的七言绝句《忆母》一诗,又勾起了我对母亲的思念。今天再次读读这首诗,借以遣发无尽的思母情怀。
原诗是:
锁锈柴门久不开,凄凉落木掩苍台。
平明窸窣闻风起,疑是娘亲扫叶来。
仅仅28字,一下子把人们推入思念母亲的情渊谊海之中。
首句侧写母亲早已谢世,柴门锁锈而长期无人(隐写母亲)打开。这个柴门可以理解为母亲堆放柴禾的所在,也可理解为母亲的居处。无论怎么理解,母亲生前的一切都重现于眼前。
次句承首句继续侧写母亲作古,“落木掩苍台”,烘托出一个寂寞、凄枯、粛穆、深邃的悲凉氛围,深化了对母亲的幽思。
第三句笔路一转,写黎明时的动状环境,作者听到细微的风声(或为扫树叶声、树叶堆积时的撞击声),以“平明窸窣闻风起”为一二句觅径,为下一句铺垫,承上启下,起着关塞抽闩的作用。
末句水到渠成,画龙点睛,展示主题,突现母亲的勤劳和维持家计的艰难。完成思母的命题,是谓收合。
四句分别起承转合,全诗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诗贵在有意境,作者廖廖数笔,创造了一位人子在微风窸窣的平明时分的条件反射——误以为母亲为了维持一家清苦的生计又早早起来争扫落叶的意境。把读者引入一副亲情洋溢的图画当中,难了难就,韵味悠长。
诗贵在含蓄,作者明明已经陷入深沉的思母情畴之中,却只字不提思母,实际又在句句写思母。寓抒情于记叙,含而不露,耐人寻味。以记事开头,以错觉收尾,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统一,真情毕露。
诗贵在自然。作者绝无做作、雕琢之笔,情出肺腑,笔触凡物,一点也不装腔作势,让情感之水自然流淌。做到了司空图说的“幽入空山,过水采萍。”也做到了袁枚说的“我心清妥,语无烟火;我心缠绵,读者泫然。”因为写得自然、入情,就产生了一拍即合的魄力,使读者有了共鸣。
作者善于遣词用语,“疑是”是全诗的诗眼,画龙点睛,蕴意重厚。首句一个“久”字合盘托出人子在漫漫岁月中难排难解的思母愁绪。第二句一个“掩”字颇有力量,仿佛把人子(包括读者)的思母情感驱使到飘渺遥远的“西天”世界。写风声(或扫柴声、树叶堆积时的撞击声)不用它词而用“窸窣”,推敲至微,合情入理。
作者为了合律,把“柴门锁锈”用作“锁锈柴门”,把“凄凉”由句末冠于“落木掩苍台”之前,把“闻窸窣风起”用作“窸窣闻风起”,这些都能看出作者恪守格律、驾驭文字的功力。
略嫌不足的是,作者没有处理好自己和母亲的空间关系,也就是说诗末的“来”字用得脉络不明,从而有损于全诗的整体意境。
鹤城诗坛,旧体诗不少,合律的很少,好诗更少。韩东学先生的这首诗,应是一竿标帜,值得朋友们仰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