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穆,字孟雍》翻译
(2011-05-19 10:02:36)
标签:
卢多逊李穆字孟雍参知政事太平兴国将作监文化 |
分类: 人物词典 |
《李穆,字孟雍》翻译
原文:
李穆,字孟雍,开封府阳武人。父咸秩,陕西大都督府司马。穆幼能属文,有至行。行路得遗物,必访主归之。从酸枣王昭素受《易》及《庄》、《老》书,尽究其义。昭素谓曰:“子所得皆精理,往往出吾意表。”且语人曰:“李生异日必为廊庙器。”以所著《易论》三十三篇授之。
翻译:
李穆,字孟雍,开封府阳武县人。李穆的父亲咸秩,曾任陕西大都督府司马。李穆年时就能写文章,有卓绝的品行。在路途拾到遗物,一定要寻访到失主送还。跟随酸枣(今河南延津)人王昭素学习《易》及《庄》、《老》等书,全都通晓了大义。王昭素对李穆说“你所得到的都是精微的义理,常常出乎我的意料。”而且对人说:“李生将来能成为肩负朝廷重任的人。”王昭素还把自己所写的《易论》三十三篇传授给他。
开宝五年,以太子中允身份被征召。第二年,授予左拾遗、知制诰。五代以来,文辞崇尚华丽,到李穆开始运用典雅方正的词语,完全矫正了流弊。穆与卢多逊曾同门受业,太祖曾对卢多逊说:“李穆生性仁惠善良,文章学识之外,没有他喜欢的。”卢多逊回答说:“李穆操守品行端方正直,处事不因为生死而改变节操,是仁善而勇毅的人。”太祖说:“确实是这样,我要任用他。”当时将要进攻讨伐江南,已经安排分派了各位将领的兵力,但还没有发兵的理由。于是就先征召李煜入朝,任命李穆为使者。李穆到江南传达皇上旨意,李煜以有病推托,并且说“我侍奉朝廷而希望保全自己,现在如果这样,倒不如死了算了。”李穆说:“入朝不入朝,你自己决定。然而朝廷军队精锐,物力雄厚丰富,你恐怕不容易抵挡其锋芒,应该仔细考虑,切莫让自己后悔。”出使回来,详细地报告情况,皇上认为他传旨抓住了要点。江南人也认为他说的话很实在。
太平兴国初年,转任左补阙。兴国三年冬天,加授史馆修撰、判馆事,皇上亲自赐给他金印紫绶。兴国四年,跟随皇上出征太原回来后,又被授予中书舍人之职。参与修撰《太祖实录》,获赐衣带、银器、缯彩。兴国七年,因为与卢多逊亲昵,又因为替秦王廷美草拟朝辞笏记,被谏官所弹劾,降职授予司封员外郎。兴国八年春,与宋白等共同执掌贡举考试,陪侍皇上在崇政殿主持进士考试,皇上怜悯他瘦弱憔悴,当天即又授予他中书舍人、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五月,又征召他为翰林学士。六月,任开封府知府,判断精细敏捷,奸佞狡猾之徒无从借贷,因此豪门大族敛迹,权贵不敢以私干政,皇上更加了解他的才能。十一月,升任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一个多月之后,回家为母亲守丧,不久,服丧未满即官复原职。李穆屡次上奏章请求为母亲守丧到三年期满,然而皇上下诏坚持要他复职,李穆更加哀痛忧伤,竭尽礼仪。兴国九年正月,早晨起床后正准备上朝,癫痫发作猝死,享年五十七岁。李穆自降职授予员外郎到恢复中书舍人,入朝任翰林学士,再担任参知政事,直到猝死,不到一年时间。皇上听说他去世,哭着对近臣说:“李穆是国家的良臣,我正要倚重任用他,却突然去世,这不是这个人的不幸,是我的不幸啊!”追赠他工部尚书。
李穆生性非常孝顺,母亲曾经卧病在床,每当要起坐翻身,李穆都要亲自搀扶,很称母亲心意。当初,李穆因为秦王的事而犯罪被交给执法官吏处理,他的儿子李惟简以父亲正在奉诏审问案件来欺骗祖母。等到降职做省郎,回到家里,也不把这些告诉母亲。每隔一天,佯装入朝值班,实际上,就在这时拜访亲友或去寺庙中以消磨时间。从被免职回家到官复原职,母亲始终不知道这些事。等到为母亲守丧,因怀念而过于哀痛以至失去本性。
李穆擅长篆书和隶书,又工于绘画,但他常常不愿意让人知道。为人质朴敦厚,忠实恭谨,谨言慎行,所做的事纯真之至,从不造作夸饰。他深信佛典,喜欢谈论辨析事理,引进后学,经他举荐的人很多。待人特别宽厚,家人不曾见他生过气。他写的文章,随手就毁掉了,大多都不留底稿。
李穆的儿子李惟简,凭借父亲的官爵而担任将作监丞,多才多艺,行情淡泊,不喜欢为官。辞官家居三十多年,人们大多都称赞他。真宗向来听说他品行好,景德三年,下诏授予李惟简的儿子李郯将作监主簿。大中祥符七年冬,征召李惟简入朝资政,特意授予他太子中允,退休,后加授太常丞。天禧四年,去世,赐给他家十万钱,,仍给李郯月奉,直到守丧期满。李郯后来做了太子中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