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名里有常州城的历史 有情感的回归

(2014-04-20 21:42:25)
标签:

杂谈

分类: 小桥柳巷枕河人家

采菱路、打索巷、夏城路、草堂路……这些常州的老地名,每一个背后都有故事,都有一段历史。随着城市建设和改造,不少老地名逐渐淡出或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现代化的名字。很多“老常州”不无遗憾地表示,“有些地名太单调,文化底蕴未能凸显。”一位70后,耗费4年,写成两本书,他说:

地名里,有城市的历史,有情感的回归

著名学者冯骥才先生曾指出:“地名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是一种特定的文化象征,是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特别是在当今城改狂潮中,历史街区大片铲去,地名便成为一息尚存的历史。倘若将地名删去,历史便会彻底荡然一空。我们早晚会感到这种文化的失落……”

孙晓峰说,他已经感觉到这种失落了,他觉得,对老地名的保护刻不容缓。身为武进区民政局办公室副主任、市地名文化委员会会长,孙晓峰耗费4年心血编写的《常州地名故事》、《武进地名故事》两本书,于不久前出版了,他用文字表达了对家乡的责任和情感寄托。

孙晓峰出生于1978年,虽然年纪很轻,但到民政部门工作后,孙晓峰开始跟地名有了一定接触,在这个过程中,被家乡丰富的地名文化所吸引,他决定在地名文化上做些事。他了解到,上世纪80年代,常武地区曾分别出现过地名录、民间故事集和乡镇志、乡镇民间文学3套集成,对地名文化有了较为系统的原始整理,但这些资料大部分都散落在民间。从2006年开始,他花了两年时间搜集了大量资料,之后从200810月开始动笔,又花了两年时间写成了两本书。

250元,买了一本乡志

为了能系统全面地了解地名文化,孙晓峰想方设法收集各种民间故事、地名录等资料。有的是从图书馆里借出来,然后自己跑到打印社去复印成册,有的是从旧书摊上买来的,还有一些书是他拎着礼物登门拜访,从退休的老同志手里软磨硬泡“讨”来的。“那个时候只要听到一点点哪里有书的线索,就会立刻跑到那里去瞧一瞧,而且无论花多少钱都要把它买回来。”孙晓峰说,这些东西都不是用价钱来衡量的。他指着一本《红梅乡志》告诉记者:“这本书是从一家旧书店里淘来的,当时书店老板说这本书一共只发行了200本,存量不多,开价250元,一分钱不肯少。”

就是凭着这股子热情和毅力,2006年到2008年,孙晓峰花了2年的时间,将常武地区的乡镇志都收全了。他估计再过几年,想到旧书摊上再淘这些资料,只会越来越少了。

包车花了4000多元,只为了搜集和核实资料

在翻阅书籍的同时,两年多搜集资料的时间里,孙晓峰常常利用双休日,包车去一些偏远的地方核实资料。“我先去看看这个村子、这座桥是不是还在,不要等到我要写已经没有了,然后再看看当地的人有没有什么情况可以补充、丰富我的故事。”

孙晓峰觉得,写书的目的就是要写出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以故事大纲为依据,细节上适当发挥,完善整个资料。这就像是一棵光有枝干的树,孙晓峰的工作就是想办法让这棵树长出叶子,甚至是开出花。“我这样做,就是希望大家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回想起这些地名,会有一些回忆、一些不舍,能够珍惜现有的好地名。”当然考察也不仅仅限于故事,还有历史上的那个时期的土壤、交通、水利等情况是否符合当时的情况。

比如,青洋路北段有个村子叫羊头桥,有一个传说里说到这里有个地方打桩打不入地。为了弄明白为何会打桩打不入地,孙晓峰特意查找了当时的土壤环境的资料,原来是当时这里的泥土属白心黄泥土,桥基刚巧又处于该土壤的铁核结构,土质十分坚硬,因此才会出现打桩打不入地的情况。每一个故事孙晓峰都要核了再核才敢写,光是去一些偏远地区的路费,他就花了4000多,“这个只是包车去溧阳、金坛、戚区这些较远的地区,花在市区的那些‘小钱’,就不算了。”

孙晓峰说,老地名的整理工作不能再拖延了。有一次他到湖塘的殷家村去拍照,才发现村子已经拆了一大半了。如果再晚点去,整个村子就拆迁完了,想再找到了解村史和地名由来的老人,就比较困难了。这样的事,他碰到过好几次。

老地名咋保护?新地名怎么起?

给老地名申遗,保障它生存的权利

面对应当如何保护好老地名,孙晓峰认为,应该对全市重要地名进行一次全面普查,在此基础上,对重要的地名进行申遗,“只要是达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就立即纳入保护范畴,以后拆迁时,尽量保留使用原来的地名。如果实在无法回避的,应该将这些重要地名的由来和历史刻成纪念碑文,放在原地,以示纪念,国外就是这样做的,值得参考。”

孙晓峰说,有些道路的名称,本身就是历史的产物,这也是地名由来的重要形式。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夏城路,这是武进的一条包涵很深历史的地名,众所周知,夏城宫殿始建于隋朝,距今有1400年左右的历史了,但是由于城市道路的改造,这条路已经改名叫“丽华南路”了。

地名命名要方便,也要个性和科学

谈到地名的命名,孙晓峰觉得现在很多命名方式存在着误区。例如,有些地名的命名十分简单,有些用数字命名,比如一环路、二环路、三环路。“我觉得是方便出行了,但是城市个性去哪了呢?”还有用中国各大城市名或有名的山川江河命名,A城市有上海路、北京路,B城市也有上海路、北京路,这些在很多城市都重复的名字,怎么反映得出当地的地方文化和特定历史呢?

“还有那些用植物名称来命名的,比如牡丹街、桂花街、芙蓉街。这些地名缺乏历史韵味,如果周边真有牡丹、芙蓉或桂花那还勉强能说得过去,如果是纯粹套用就有点不伦不类了。”同时,孙晓峰还强调“苑”这个字,因为在古代这是特指皇家散养畜生的地方,“不是我咬文嚼字,这些随便翻一下字典就明白了。”

另外,在小区命名中,看起来比较时髦的洋地名也应尽量控制。虽说洋地名听起来好听,并且每个城市不可避免都存在这种现象,但如果一个城市的洋地名太多了,就会必然失去当地地方特色,把城市最最宝贵的特色与文化全部铲去,使我们生活在文化气息荡然无存的水泥与钢筋丛林中。

3大原则,城市因地名更美好

因为命名的时候容易产生误区,孙晓峰给了3大原则作为参考。

首先是遵循当地的历史,这是最重要的,比如武进,是孙权为纪念平定武陵地区的少数民族动乱,推行“以武为进”而命名的。

其次是遵循当地的地貌,像戚墅堰的地名由来,是因为早年戚氏居住这里,当地拓河后成为戚氏港或南戚氏港,后来又筑了堤堰,故改称“戚氏堰”,后“氏”讹为“墅”,这就是戚墅堰的由来。

第三应当遵循民意。可以召开专家级会议拟定几个地名方案,然后进行公投确定新地名。

椿桂坊,曾有弟兄四个连中进士;马园巷,明清驻军曾在这里养过马;局前街,当年曾是制造布匹和箭枝的地方……

每个地名背后的故事都很有意思

对于常州地名,常州画家、民俗文化研究者季全保有一定的考证。他说,旧时常州的地名还是很有回味的,值得记趣。比如,以顺序称呼谐音的地名有一号桥(兰陵桥)、二条弄、三板桥(三将军弄)、四美里(四合里)、五富巷(五角场)、陆家弄、戚墅堰(谐音)、八角井、久思弄、十子街、柏花楼(百尺楼、柏树头)、千秋坊、万福桥。别小看地名,它们往往包含着一个城市重要的历史事件、知名人物的典故,以及体现着这个城市的地域风格。古城常州人杰地灵,虽历经沧桑,有些地名湮没了,但从一些地名中还可触摸到许多耐人寻味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典故,这些或广为人知晓的、或鲜为人知的故事,是一份宝贵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值得了解。

经过研究考证,季全保认为,常州地名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特色:

以古城城垣、城门、城池、城壕来命名

有史料记载,常州历史上的城垣有4座:内子城,建于唐景福元年(892);外子城,建于五代吴顺义元年(921);罗城,建于五代吴天祚二年(936);新城,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正因为有城垣、城门、城壕、城池,就有了与之相关的地名:迎春桥、和政门、金斗门、水门桥、通吴门、怀德门、广化桥、广化门、广化街、朝京门、青山桥、青山门、关河路、东钦门、德安桥、德安门、域城巷、玉带路、玉带桥、东水关、西水关、北水关等。通过古城的名称来命名地名,更能反映出“中吴要辅,八邑名都”的风貌。

以军事、军营、战争遗迹来取名

自常州建城以来,经过了多次战争,历史上也有驻军和兵营在城内。自宋、元以来经历的多次战争,最为惨烈,常州曾遭遇金兵焚烧、元军屠城。虽时过境迁,但当时由战争留下来的地名、遗迹还是意义深远。比如:王守沿,原来是西城河一段荒地,抗元斗争城陷时,就是有宋将王安节在此激烈战斗,最后战死于此,后人将他的遗体埋于沿河边,此地便称为王守沿。后来他的四世孙从江西临川来此守墓,死后也附葬于王安节墓旁,邑人就将其所住之地称为临川里。

我们大家熟悉的古村,原名为十八家村,据说元兵屠城后将城内杀绝只剩下十八户人家,可想场面之惨烈,“古村”这一地名就是常州的一页悲壮的血泪史。西营里,原来就是汤和驻军的西营,因常患火灾而把从火的营()改为从水的瀛,以示以水克火。小营前、营房弄、小营盘也是从前驻军的军营前街和场所。当然还有大、中、小、后马园巷,就是明清二代驻军的养马处,可见场面之大、占地之广。

以名人、名胜、古迹来命名

半山亭。常州自古以来人文荟萃,名家辈出。北宋嘉二年王安石来常州任知州,他走马上任,处处为百姓着想,关心庶民疾苦,大力兴修水利。老百姓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在他上岸的码头旁建造了“半山亭”,以示纪念。

正素巷。北宋的张举中了进士后,朝廷屡次诏他上任做官,他却以教学读书为乐,终身不入仕途,卒后谥为“正肃先生”,也就是今天正素巷的来历。

椿桂坊。住在椿桂坊的宋代太傅张彦直有四个儿子,连中进士,传为佳话,郡守以“灵椿丹桂”典故建了“椿桂坊”。

双桂坊。北宋的宋维、宋绛兄弟,丁宝臣、丁宗臣兄弟先后同登进士,本邑太守以“蟾宫折桂”之意来建”双桂坊“,沿用至今。

世科坊。“世科坊”为庄氏功名俱佳者,由朝廷立功勋牌坊;特别是南宋的霍超龙18岁省试第一名,留下了“早科坊”的美名。

西门直街上的“道乡世泽”坊额与宋代进士邹浩有关,另外十子街与邹家也有关联。还有如状元坊、状元桥、状元第、登省巷都与庄氏后人有关。

民国时期命名的中山堂、中山门、中山路与纪念孙中山登基大总统有关。

王孙巷的来历与常州知府王嗣衍和阳湖知县孙谠有关,他们将县学街中的一条小路修复,老百姓为纪念他们为民办实事,去二人之姓来命名巷名。本邑诗人洪亮吉曾以诗盛赞“路入杨园道路赊,风光多被女墙遮,一条芳草王孙巷,绿到桥南是董家”。城内另一条小巷叫“仁寿里”,传说宋代有孙廷臣曾居此,年过90高龄,还恪守孝道,奉养备至,被里人称许,县令将其事迹上报朝廷,荣封为“仁寿县君”,他居住的里名也由此而得。

茭莆巷。与陈杲仁有关,此地原为陈司徒庙的后花园,后因庭园荒芜,茭类莆类植物蔓生,遂有此名。

唐家湾。地名的来历,与明代抗倭名将唐荆川的高祖唐诚有关,因其在此租地建造禁城馆(士大夫居住建筑)形成唐家的宅第。“盛家湾”也同样如此,是晚清实业家、洋务运动创始人盛宣怀的祖居地,因此而得名。

除此之外,常州与名人有关联的地名、桥名等还有很多。

以行业、商品集散地取名

在城内最有名的就是以出产制作宫梳名篦驰名的“篦萁巷”;有销售豆米杂粮的“豆市河”、“米市河”;还有出售马迹山土产山货的“马山埠”;以卖柴草为主的“柴行街”;以制造布匹、箭枝而设立杂造局的“局前街”;还有打造铁索船业用品的“打索巷”、“铁市巷”;制扎条帚的“条帚帮”、炮炒米的“炒米帮”;杀猪屠户住的“杀猪弄”;卖木头的“斗巷”;卖缸和陶瓷的“缸行街”;卖石灰的“石灰弄”;卖伞的“伞店弄”;卖化妆品的“玉佩弄”;织布形成一条街坊的“织机坊”;卖鱼的市街“鲜鱼巷”;卖水果的集散地“青果巷”;制造和卖麻绳的“麻巷”;养牛的“牛行场”;贩猪的“猪行头”;养鹿的“鹿窠里”;制作炮仗得名的“炮仗弄”;以商场得名的“惠商弄”;以木材行业得名的“会馆场”、“会馆浜”;晒皮货的集中地得名为“硝皮尖”;拾煤渣为主命名的“煤史村”;种菜的“大园地”;养鹤的“鹤园弄”,洗马养马的“洗马桥”、“白马三司徒”、“马园巷”;甚至于还有杀人的地方“凤尾墩”、“杂搭”等。

以民间祈福、庙宇、传说取名

像这类地名很多,由于许多名称后来逐渐改并,但人们还是向往幸福安康来祈求神灵的庇护,所以许多地名都与庙宇、观庵有关。比如:流霞观弄、关帝庙弄、烈帝庙、楚晏公祠、大观路、大庙弄、药皇庙弄、大王庙、西庙沟、张王庙、圆通阉、乌龙庵、白龙庵、玉隆观巷、茅司徒巷、罗汉路等。

还有求神问卜祈求长生不老的地名,如长生巷、王孙巷、神仙观弄,消灾防灾、防火而起名字的大火弄、小火弄、西瀛里、水华桥、天井巷、坎宫弄、太平巷等。

更有将美好愿望来命名的。成全巷,意指万事好成全;四美里,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十子街,象征多子多福、早生贵子、五子登科的吉兆。五富巷,希望子孙后代都能学富五车、官运亨通;青云坊,同样希望子孙后辈不但学富五车,更能在仕途上步步高升、平步青云;鸣珂巷,是指居住在这里的都为达官贵人,连行走在这里的马匹头上的饰物奔跑起来都会铮铮作响,所以此巷与古代贵人走马的来历有关;还有红运当道,福星高照的“红壁弄”,望子成龙的“化龙巷”,劝人弃恶从善的“善庆里”,当然还有像“娑罗巷”,就是以娑罗神树来命名,寓意从此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再也没有烦恼了。

以府衙、县衙、学宫、功名、府学等取名

这些地名带有官府和学宫色彩,如常州府衙前的府东府直街巷、府西巷、县横街、东西横街、大观楼。以武进县衙所在地命名的县直街、西公廨、县西街、县学街、学西街、兴贤巷、双贤里、府学街、学桥、府桥、状元桥、书卷弄、登省巷、千秋坊、官保巷、文在桥、,还有尚书弄、尚书码头、察院弄,等等。

地名,往往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这些地名就是例证

以下这些地名,它们在那段特殊的年代都曾有过不同的名字,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对照一下,你会感慨这其中体现出的时代的变迁:

前后北岸(文华巷),青云坊(兴无路)、表场(工农码头)、尚书码头(反帝中路39弄),荆溪村(亦工路)、荷花池(先进巷)、椿桂坊(大庆东路)、大庙弄(向阳巷)、大火弄(红卫巷)、天王堂弄(创新巷)、中正司弄(光荣巷)、书卷弄(东风中路66弄)、玉佩弄(向阳北路81弄)、古村(革新路)、西上街(大众巷)、红壁弄(红光巷)、孙府弄(富强路)、穿心弄(红阳巷28弄)、神仙观弄(延安南路80弄)、察院弄(新风巷49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