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芳的泥土气息-----读作家陈家恬农事散文有感
(2009-05-28 10:04:53)
					
											标签:
																				
                            农事柴禾薅草犁田割稻 | 
					分类: 散文、诗、言论 | 
 
 
 
 
家恬是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永泰县委常委、统战部长兼县委办公室主任,是我同学中一位颇有建树的从政作家。他亦官亦文,儒雅谦逊,笔耕不辍,成绩斐然。
 
近年来,以家恬本名或笔名方田半亩见诸报刊的作品,屡获省级以上奖项。最近,遴选出《番薯!番薯!》、《掘山》、《起冬》、《耖田》、《育秧》、《布田》、《薅草》、《割稻》、《烧粪》……《最后的脐橙》、《即使绝收也耕种》、《烧炭》、《伐木》、《苫在头顶上的活页》等配有彩图的30多篇,25万多字农事散文,取名《日出日落》,拟结集成册。要我校核并提些意见。我读过家恬的许多散文,总觉的文字凝练细腻、语言生动酣畅,充满乡土气息,读其文,如临其境,如嚼甘饴。
 
这是一本厚重的农事文集。每一个章节,每一篇文章所叙述的农事活动,都会把我的思绪牵到小时候的乡村生活。每一个农事活动的细节描写,都会激起我对乡村生活的回忆。虽然我没有那么多亲身体验,但也曾跟大人去做些比较轻的农活,譬如薅草、割稻、抛秧、种豆、种番薯、捡柴禾等。因此,当我看到文章中写到的一些生动形象情节,总是情不自禁、拍手叫好。可以说每一个农事活动都融入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揉合了悯农、爱农、敬农的真挚情愫,难能可贵。
 
现在的年轻人,不仅仅是生活在城市的青少年,在农村80后、90后出生的,同样也很难知道什么是犁田、耖田、育秧、布田;什么是薅草、割稻、掘山、种豆;什么是采茶、种番薯、烧粪、割麦;更难懂得或看到采松脂、烧炭、伐木、放排、做瓦、筑墙、驯牛、嫁接、摘柿子、捡柴禾之类的农事活动了。为了挖掘即将淡出或可能消失的一些农事活动,家恬以其丰富的阅历,细腻的笔触,把许许多多枯燥、朴实的农事活动,抒写成一篇又一篇精彩而富有诗意的美文,如同一串串晶莹斑斓的珍珠闪烁在农耕文化的长廊中。
 
文如其人。读家恬的作品,如同与他登山闲聊一样轻松而有趣,真诚而朴素;没有华丽的词藻,不矫揉造作,不刻意雕琢。写的生动,读的有味:《布田》巧妙地把布田歌,男人插秧,女人抛秧,逗笑等一系列优美动作表现出来;《掘山》和《番薯!番薯!》抒写了饥饿年代,爷爷、父亲为了有一口饭吃,为了活命,为了躲避大队干部或工作队、红卫兵的破坏,偷偷摸摸跑到深山旮旯缝开荒种番薯过程;《烧炭日记》回忆了他参加高考落选后跟随父亲和二哥,烧炭师傅到深山老林土匪寨,伐薪烧炭的经历,一个人在深山老林过夜,抓棘胸蛙浚水,父亲在家心情烦躁(心电感应),与二哥三更半夜赶往深山为他刮痧。整篇按时间顺序,从别无选择、来了师傅、上山、做窑、梦呓、杨梅树与鸟巢、夜宿深山、挑炭、卖炭,到炭窑砸了、抓棘胸蛙、不再烧炭等17个章节来写,详细叙述了烧炭的艰辛历程;《犁田》和《耖田》可以说是一幅绝好的春耕图,文中对犁田、耖田的动作描写,一撇一捺写的活灵活现,妙趣横生;作者在《柴禾》一文,一开始就写道:番薯与柴禾二者的重要性。番薯一直是养家活口的主食,柴禾始终是母亲做饭的唯一燃料,柴禾的多少,干湿与优劣,无不关乎母亲的情绪,关乎我们的生活质量,用很大的篇幅写了小时候捡柴禾、劈柴墩,割芒箕,怕坟墓黑洞中跑出鬼魅,完不成任务,不敢回家,逡巡在家门口等等,写的有趣、自然而生动;还有采松脂、伐木、放排、做瓦、筑墙已经淡出历史舞台的农活或重体力活,不要说现在的年轻人不懂,就是40岁左右的人也只是在小时候见过,再现了农事活动的原生态。
 
真实、真诚、细腻、质朴,是家恬文章的一大特色。这组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独特的农事散文,所叙述的许多农耕秩事,凝结了作者的智慧和汗水,记录了时代的背景和特征;是农耕文化的一朵奇葩,是农事活动的活字典。也只有像家恬那样植根于农村这块土壤,对农村和农民兄弟有着深厚情感的人,才能有这种喷涌的激情,细腻的笔触,绘画着、抒写着一篇又一篇散发着乡土气息的动人诗篇。相信这本农事文集的面世,将会给读者留下全新的视野感受,是一道酣醇甜美、浓郁丰盛的乡土佳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