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假司长招摇撞骗为何一路畅通?

(2013-03-16 06:38:12)
标签:

杂谈

 

从2010年开始,一个叫赵锡永的人自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司长”,在湖南娄底、云南昆明、玉溪等地行骗,不少政府官员信以为真,甚至聘其为政府顾问。近日国务院研究室致函云南省办公厅,表示研究室没有赵锡永这个人,此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国家机关用公函的形式表明态度,说明赵锡永这个人是骗子已经确凿无疑。但几年来,这个假司长公然用司长的旗号,在地处偏远的湖南和云南招摇撞骗,当地政府用了很高的规格接待,甚至有副省长、市委书记、市长等官员出面陪同,可谓是做足了障眼法,也欺骗了许多人。尽管接待过赵锡永的单位和政府机构,均称并未遭受任何损失。实际上,让一个骗子骗的团团转,已是颜面尽失,再说有多大的损失,更是让人难以接受的事了。

这些地方之所以对中央来的司长过于热情,是想象着这样的官员手上握有资源支配权,能给他们带来机遇和实惠。所以,丝毫不怀疑这位司长的真实性,更不敢稍加怠慢。从各地的报道情况看,真把这个赵锡永当成了座上宾,参观考察,出席各种会议,并被一些地方聘为顾问,接待费用绝不是一笔小数字,而被拿走的钱更是一个未知数。至于赵锡永给各地带去了,估计也就是一纸空头支票而已。

如今的怪事就是多,一个骗子能够招摇撞骗几年没被揭穿,是演技高超还是另有隐情,估计只有接待过的官员自己心里清楚。在政绩至上的情况下,有这样一位司长帮衬,能凸显出这个地方的分量,为自己的前途和升迁增加砝码。正因为如此,即使是看出了疑点,也不会点破。不仅源于潜规则,更有自身的需要在里面,同时还有那么一点虚荣掺杂其中。这也是当地官方宁愿发通知提醒所辖基层政府提高警惕,防止上当受骗,也不愿报警的苦衷吧。

目前这件事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骗子事件如何收场,将受到何种制裁,还有待观望。但从假司长几年的行踪,能琢磨出点味道来,受骗的地方不愿把这事弄大了,表现得都很低调,这也是骗子敢行骗的底气。其实通过探寻和请示,就能一目了然的事,偏偏就缺少了这道程序,让骗子钻了空子,谁的疏漏?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理使然。或许,这事在某些人的操作下,会不了了之,成为一个无人过问的悬案也有可能。对于受过骗的地方而言,只是一个小插曲而已,有谁还会关心骗子的下场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