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的《每周质量报告》披露了河北、江西、浙江等地多家明胶厂和药用胶囊厂用铬超标的皮革废料做原料生产工业明胶,通过隐秘的销售链条,把工业明胶卖到浙江新昌地区。这种铬含量严重超标的工业明胶由于价格便宜,被当地部分胶囊厂买去做原料,生产加工药用胶囊。此消息一出,顿时引起民众一片哗然。
药用胶囊是一种药品辅料,主要是供给药厂用于生产胶囊药品。《中国药典》规定,生产药用胶囊所用的原料明胶至少应达到食用明胶标准。按照《食用明胶》行业标准,食用明胶应当使用动物的皮、骨等作为原料,严禁使用制革厂鞣制后的任何工业废料。但是,一些不良厂商却公然违反法律,完全忽视药品安全质量,置民众的安全用药于不顾,用不符合标准的原料生产药品胶囊,为药品安全埋下了重大的安全隐患。
药品安全始终牵动着民众的脆弱的神经。近年来,一些药品安全事件暴露了监管上的漏洞,也让公众看清了药品安全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加强监管和打击的呼声很高很强烈。但是,某些商人仍然为了谋取巨额利益,顶风作案,制作一些危害群众健康的药品。看似隐蔽,实则是在钻监管的空子。空心胶囊只是一种药品辅料,但依然让这些不法厂商萌动造假的冲动,打着知名企业的旗号混进了市场。如此的举动,咋不让公众寒心?“黑心胶囊”不仅让具有胶囊之乡的浙江省新昌县蒙羞,也让人们对药品安全产生了深深的担忧。
药品安全关乎民众的身体健康,来不得半点马虎。而今,用不符合标准的原料生产药用胶囊,产生的最大后果是,这样的药品是不是安全,服用后会产生什么后果,现在还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一定存在安全隐患和不良后果,用过“内心胶囊”的患者心中无疑存在巨大的隐忧。“黑心胶囊”事件,让公众很受伤。这样的严重事件,民众绝对不能容忍,更不能无动于衷。
药品安全事关全民的根本利益,对于不顾社会公德和法律约束的厂商公然的行为,严厉打击是唯一手段。面对药品安全的严峻形势,监管部门必须痛下杀手,采取断然措施,严加整治。否则,药品质量安全难以保证,公众的信心很难重新确立。只有顺应民意,药品安全的局面才会有根本性的好转,这一点是药品安全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