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的另类歧视伤害了谁?
(2011-10-29 10:45:57)
标签:
时评杂谈 |
大学招生是一项培养高端人才的严肃事务,应该是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优中选优。但在时下却有了更多的名目,如自主招生、特招生、推荐生等等。虽然这些办法有其优势,但和参加统一高考的做法多少有些相悖,更有一些做法令人不解。
日前,中国人民大学就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该校的自主招生政策:将在2012年自主选拔录取招生考试中实行“校长直通车计划”和“圆梦计划”,其中“圆梦计划”的对象规定为是在县及县以下地区学校就读,学习成绩优秀或具有某方面培养潜能的应届农村生源高中毕业生,被推荐的考生原则上要求平时成绩排名为所在学校的前10%且家庭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农村户籍学生。
在这个看似美妙的计划中,充满了歧视的色彩。一是规定了招录的对象是县及县以下地区就读的农村户籍学生。本来大学招收就应该面向全体符合条件的学生,而这项计划却人为地把考生划分为两类,只有符合他们制定的条件才能入围,这既是对不符合条件学生的歧视和不公平,同时也给符合条件的考生带来了心理包袱。还没入校就已经泾渭分明,他们是农村里来的孩子,似乎是带有了某种“照顾”因素。二是家庭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农村中的孩子都想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好的教育。而这种规定无疑排出了家庭中出过大学生的孩子,试想,家庭中有过大学生就一定被排除在外,这不是歧视又是什么?更何况,谁来做这个统计家庭中三代无大学生?既然是圆梦,那就是圆自己的梦,和家庭中有无大学生有多大关系哪。假若家庭中出过大学生,就剥夺他们享受这个计划的权利,难道不是一种歧视?
大学招生应该满足所有具备条件的学生,这种自相矛盾的招录计划,不仅是对学生权益的侵害,更是对公平原则的挑战。每个孩子都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利,前提是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而这样的自主招生却使他们发现,教书育人的学校正在无情地破坏着这样的规则。歧视是一种软伤害,其结果是内在的,隐含的。当学生们失去了对教育的信任,也就是教育功利性全面爆发之时。
当公正公平不再成为唯一时,那些规则也就成为某些人自娱自乐的工具。大学招生中的一些现象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圆梦正在成为某些精英的政绩,昭示着他们的“高明”之处。或许这才是最悲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