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网民称做“咆哮哥”的广州市法制办公务员彭晖,在法制办领导的带领下,登门向发帖的王先生道歉,并表示“很后悔”。在此之前,市法制办已责令彭晖做出深刻检查,调离原工作岗位。(广州日报6月23日消息)
看起来这一切做的及时中肯,无懈可击。但笔者依然觉得彭晖的道歉有些勉强。如果不是受到刁难的王先生录了音并发到市长留言板上,引起了关注,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会有后面的处理意见吗?法制办的领导和当事人彭晖会登门道歉吗?可能不会,甚至连理都不会理的。作为强势的政府部门,哪会理会一个普通公民的感受,充其量态度好点,办事快点,就是对前去办事人的恩赐了。登门道歉,只不过是例行公事的过场罢了。
这么说,也许是冤枉了登门道歉的法制办的领导和彭晖,对他们来说,能够登门道歉就表明了是真心的,不存在走形式。但我们分析一下,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登门道歉不仅是做给王先生看的,更是做给社会看的。事件发生后,网民一片声讨声,给这个部门领导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用这个姿态和处理意见,来缓解来自上级机关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压力,应该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和应对办法。如果这样推论,道歉是否发自真心就不重要了,关键是有这么个动作和行为,取得当事人的谅解就能过关了。至于处理,细心的人可能已经发现了,并不是按照规定做出的,只是法制办内部的“土规定”。所以愚以为,这样的道歉决非发自内心。
对于王先生,得到“咆哮哥”和有关的登门道歉,在心理上也多少感到平衡了,毕竟他以后还要和政府部门打交道,能够得到登门道歉,无论从心理还是面子上都得到了满足,完全没有必要把事情扩大的想法,见好就收绝对是上上之策。双方有了这样的共识,事情就好办了。这就对这场道歉所产生的社会意义有了阐释,至于是不是发自内心就无关紧要了,也没有多少人关心这个。因此,很多事件都是事一出,马上道歉,处理,而后公布了事。至于是不是按照规定,走没走程序,那就不得而知了,这件事也没出这个格式。
政府部门是为群众服务的,一切政策规定都应方便、快捷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咆哮哥”事件再次暴露出政府工作的欠缺所在,如果不是把便民的决心落实在行动上,不去从内心检讨自己的过错,那以后还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只不过事件的主角可能换成别的名目而已,这是需要我们警惕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