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要把民生利益放在首位
(2009-11-24 12:32:29)
标签:
经济民生社会责任感民众杂谈 |
民生是涉及每一个人的大事情,无论你我都是民生改善的受益者。但在时下,一些与改善民生精神与措施的做法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甚至有些气愤。比如象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等,价格不断攀升,质量有所下滑,假冒伪劣时常出现,严重地损害了大多数人民的利益,伤害了人民的感情。这其中有许多是企业的短视和与民争利造成的,完全抛弃了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感。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和中坚力量,也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得到确立,逐利和财富的观念不断增强。按理说,这是企业发展和成长的结果,是好事情。与此同时,就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在下滑。近一段时间,涉及民生的产品在不断地涨价,水、电、气、油、房价、食品,还有一些与民生有间接关系的产品,都在展开新一轮的价格战,理由不外乎是与国际接轨、成本上升、亏损严重。实际情况看,似乎不这么简单。有些产品的成本包括人力成本究竟是多少,没有一个企业敢公开。为什么,就是利润少了,企业的资本积累不那么快了,所以借着金融危机的机会,开始进行新的调整。而对社会公众的反应和接受能力,似乎不那么在意。请看,一有价格听证会,几乎是全涨,听证会就是涨价的挡箭牌。企业的民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可见一斑。
如果企业没有了社会责任感,不把民生利益放在眼里,其结果可想而知。在现在人们还不富裕的情况下,消费能力还是极其有限的。企业一味地追求自身利益,必然引起人们的不满和抵触,购买力下降,能不用的不用,能少用的少用,必然拉低生产能力,受害的不仅仅是群众,企业也在其中,这是个显而易见的道理。
由此可以看出,企业与公众是一个共生共长的孪生体,缺一不可。鉴于此,企业必须改变与民争利的思维观念,换个角度求发展。一是转换思维方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对一个政权如此,对一个企业更是如此。在企业的发展中,必须把民生改善放在首位,关心民众冷暖疾苦,体察民众需求,与民众要求相协调,切实保证民众的生存权。二是保持价格的稳定。企业不能把发展的基点放在价格上涨上,而要着眼自身,加大挖潜改造的力度,不断提高自我消化成本上升的能力,保证产品价格的相对稳定。实在不能化解的话,再做价格的调整三是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四是提升服务水平。企业要想为民所想,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千方百计地为公众提供优质价廉的服务。企业产品是大众的消费品,只有不断提供后续的服务,群众才会认可和满意,才能实现双赢的目标,达到社会和谐。
民众对各类产品的价格上涨,表面上看似是给政府提出的,实际上是向企业发出了一个明显的信号,是对企业行为的不满情绪的转移。对此,企业决不能掉以轻心,毕竟,民意不可违,不及早改变企业策略,只想着从民众身上敛财,这条道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