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塔尔寺,一个彰显佛教圣地别样魅力的地方

(2025-08-04 10:36:12)
分类: 散文随笔

塔尔寺,一个彰显佛教圣地别样魅力的地方

王散木  塔尔寺,一个彰显佛教圣地别样魅力的地方

塔尔寺

 塔尔寺是我们这次西北大环线旅游的最后一站。

 进入塔尔寺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八宝如意宝塔,这是为了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涅槃的八大业绩而建的。它也是塔尔寺独特的象征,俨然一张对外名片。据导游介绍,宝塔最早没有这么精美,直到乾隆四十一年,由拉科部落头人桑杰龙珠出资重新兴修成覆钵式佛塔,每座宝塔都是尖顶、上圆下方,为典型的藏式塔。从东到西依次是莲聚塔、四谛塔、和平塔、菩提塔、神变塔、降凡塔、胜利塔和涅槃塔。

  这八个如意宝塔,一字并排,布局匀称挺拔,造型雄浑有力,塔座端庄高大,塔身洁白高雅,每一个塔身的南面都镶有佛龛,每一个佛龛里面的梵文,都记载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佛教故事。

塔尔寺,一个彰显佛教圣地别样魅力的地方
如意宝塔

   这八座塔分别展示了佛祖释迦牟尼的一生,从出生、悟道、宣讲佛法、降妖除魔、超度众生、平息争议、祈寿、涅槃八大功绩。这里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佛法大意,也包含着藏民族的佛教思想。身临其境的我,不由得心生几分敬仰,佛祖一生都要历经如此坎坷,才能释然,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

  广场一隅的一棵大树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彩条经幡,祈福、祈财、祈平安、祈姻缘,这祈求层层叠叠,密集而繁盛;低沉、肃穆的诵经声从大殿的上空缭绕……行走于红墙金瓦之间,仿佛时间在塔尔寺的每一个角落静静地流淌,各族信徒络绎不绝,沿着那条古老而悠长的朝圣路穿穿梭梭,一种悄无声息的神秘感,传递着藏传佛教的空灵之美。彷佛一切都是清清静静的。随着人流来到主殿大金瓦殿前,殿前是几根粗壮的廊柱,五彩羊毛编织的藏毯包裹着它们。镀金云头,滴水莲瓣,飞脊上的宝塔和“火焰掌”,四角的金刚套兽和铜铃以及硫璃砖墙壁、麻墙藏窗在强烈的紫外线下熠熠生辉,与店内正中悬挂的乾隆皇帝御赐的金匾“梵教法幢”相得益彰,尽显肃穆里的奢华与庄重。

  大殿内庄严肃穆,幽深寂静。大殿正中是大银塔,四面缠着数不清的白色哈达。塔上有龛,内塑有宗喀巴像,塔前千百盏酥油灯发出红色的火焰,在幽暗的光线里投下斑驳的疏影,跳跃闪烁,扑朔迷离,似真若幻,映红了宗喀巴大师慈祥的微笑,映红了一旁站立的喇嘛明晃晃的虔诚和双手合十的姿势,也把银鼓号角、玉炉金幢照得明晃晃、金灿灿的。飘扬的帷幡、做工精细的绣佛以及布陈的天花藻井,还有一层一层缠绕的哈达,把整个大金瓦殿装扮得富丽堂皇、庄严肃穆、雄伟壮观。用精湛的艺术铺呈的宗教色彩,经过神秘的发酵更显神圣。凡尘俗子面对着这一切,只有敛声屏气、谨小慎微,这跟有无神论者无关,只跟下意识的行为有关。

  大金佛殿门口,有五六个藏人正双手合十举过头顶,双膝跪地,上身向前匍匐,在旁若无人地叩拜着。他们目不斜视,高原红上亮着两盏明晃晃的虔诚,每一个叩拜都做得一丝不苟,无人督促,无人监视,他们用十万个叩拜来了却一份心愿,或者偿还一个许诺,虔诚执着得近乎愚昧,愚昧得让我这个凡尘之人无法理解。也许,凡尘之人对金钱和官位的信仰,于他们也是难以理解的谜,就如我们不能理解他们的长叩久拜一样。

  来到大金佛殿外,站在那棵从宗喀巴肚脐滴血上生长出来的菩提树下,粗壮沧桑的树干,繁茂密集的叶片,盘综错杂的枝条,这又引出了四百年前的有关宗巴的传奇故事。 


塔尔寺,一个彰显佛教圣地别样魅力的地方

宗喀巴大师

  塔尔寺与宗喀巴是紧密关联的。据说宗喀巴大师于1357年藏历十月十日降生之时瑞相环生,传说中大师的前世今生多与西来佛祖相关。但大师的实际一生坚韧学佛精修佛法,著书立说造诣颇深,以毫无悬念的广博和威望奠定了他在藏传佛教中不可撼动的地位。现今的达赖、班禅均是格鲁派弟子,也是藏传佛教的最高权威。历代达赖、班禅的人选继承,都需要经过历史沿袭的严格程序,转世灵童的筛选,金瓶掣签的认定,都有历朝历代帝王乃至中央政府最终钦定。因此,宗喀巴大师是格鲁派的创始人,又有着辉煌的佛教地位,在他的诞生地建塔朝拜瞻仰名至神归。明洪武十二年,大师母亲根据大师的来信,在附近五部落的帮助下,在他的诞生地不同寻常的菩提树及几十万狮子吼为胎藏,修建了一座莲聚纪念塔。后几经扩建装饰成现今大金瓦殿内的大银塔,塔高12.5米,镶以黄金及各种珠宝,是塔尔寺的镇寺之宝。

  四百余年的菩提树,树干粗壮,树冠庞大,树皮粗糙,连裸露的树根都是盘根交错在一起,似乎在倾诉说着这寺院久远绵长的沧桑历史。裸露在地面的菩提根,干瘪得令人心疼,它用自己残存的力量撑起一片婆娑和苍翠。它和大金瓦殿里诵经的喇嘛和跪拜的信徒一样,姿态肃穆,内心虔诚,年年站在这里,守护着这一方圣洁和安宁。面对此情此景,心中便有了更多的感叹:而情僧活佛的仓央嘉措留给世人的是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面和神秘无尽的猜测,世人只能在他华彩灿烂的情诗里去想像一个平静的神色下曾有过一颗怎样骚动不安的心。

  一个人,若有了爱,便不苍白;一个生命,若有了信仰,便不再盲目。

  在塔尔寺的景区内,只要进殿进寺,一律都是不允许拍照的,整个塔尔寺都笼罩在一种神圣的气氛里,让人心怀敬畏。这里的毎一座建筑、每一件艺术品都有一个难忘的故事,都能让人心灵受到一次洗礼。我也不敢造次,心想,万一不慎,何必要无畏地去忍受遭到训斥后那种难以名状的惆怅呢,再说游佛门本来就是为了让自己静心。

  塔尔寺艺术“三绝”的栩栩如生的酥油花、绚丽多彩的壁画和色彩绚烂的堆绣在寺里随处可见。

  来来往往行走在寺院里的喇嘛,步态悠然,神色淡然,眼睛清澈得如一汪清水,除了佛光,再无其它。一袭绛红色的僧服,让他们与外界阻断,与一切的欲望阻断。不知道他们面对外界的繁华和诱惑,是否在内心深处有过些微的尘念?但我知道每一个袈裟下都掩藏着一个故事,悲欢离合后的释然,看破红尘后的皈依,而眼下和以后,佛经就是他们每日的功课,佛就是他们向往的归宿和目的,唯一能拴住他们心的就是佛。

  大金佛殿外门廊间整齐地摆放着巨大的经筒,黄铜制成的经筒,不断被人转动,发出“咣啷啷”“咣啷啷”的声响。在藏民眼里,转经是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转经筒上印有六字真言,梵文读音为:嗡嘛呢叭咪哞。都说经筒里装满了经书和经文,转一次经筒就等于诵读了一遍经文,就等于接受了一次佛祖的亲吻和抚摸,不管你有多么深重的罪孽,都可以通过转动经筒借以救赎,使心灵抵达澄澈明净的境界。所以,凡转动经筒的信徒都是手转经轮,口诵筒上真言,心想佛训,他们坚信转经会减轻所有的痛苦与不幸,可以解脱自己的轮回之苦。许多游人加入转经行列,我也走过去试着转了一下,很轻,转起来也不费力。但是,按佛门规矩,你只要转动了一个,就要一直转下去。当从第一个转动,到最后一个,经桶都不能停,这使我想起了舞台上的杂技节目。据说寺里有专门转经纶的人,我想一个人如果终身从事这简单枯燥的机械动作,那得需要多大的毅力。

  与寺中心大金瓦殿相辉映的是小金瓦殿,又名护法神殿。初建于明朝崇祯四年(1631)。寺中回廊陈设野牛、羊、熊、猴等标本。这里有一个传奇故事。据说,这些走兽标本象征一切恶魔鬼怪已被神征服。殿的左边有一匹白马标本,相传是三世达赖喇嘛从西藏拉萨骑到青海塔尔寺来的一匹神奇的宝马。当年三世达赖喇嘛朝拜塔尔寺之后,要去蒙古传经说道,那天早上,三世达赖喇嘛临要动身的时候,这匹白马说什么也不肯走,并且还用嘴咬住了三世达赖喇嘛的衣服袖子,死活不让三世达赖喇嘛走。三世达赖喇嘛迫不得已,只好狠下心来,将这匹跟随他多年的白马留在了塔尔寺里。

  第二天早上,三世达赖喇嘛雇了一辆马车,悄悄地带着几个门徒上蒙古传教去了。他们到了蒙古境内的第三天,三世达赖喇嘛就莫名其妙地病故在一家牧民的蒙古包里。

  这匹白马,自从三世达赖喇嘛离开塔尔寺那天起就不肯吃东西了,它谁也不理睬,整天低着头流眼泪,还时常仰头朝天哀鸣,就在三世达赖喇嘛病故的同一天,它也活活地把自己给饿死在塔尔寺里。

塔尔寺,一个彰显佛教圣地别样魅力的地方
达赖三世索南嘉措

  塔尔寺的喇嘛们知道了三世达赖喇嘛猝死在蒙古的消息之后,这才恍然大悟这匹白马为什么要把自己给活活饿死,于是,他们便把这匹通灵的白马和其它家神一起供奉在小金瓦寺里,以便于好让世人来祭拜。殿内也是挂满了各种珍宝、壁画、堆绣等艺术品。神殿内供奉着造型生动的佛祖、观音、四大天王、八大金刚、十八罗汉像和神态各异护法神像,虽尊卑有序,但热热闹闹、和气融融地挤在一块儿,仿佛是在讨论佛道的精妙。

  随着人流,我们来到这座颇似农家小院的院落,如果说刚才我还感觉到庙宇的庄严,那么现在一定有种重返世俗的轻松感。这就是塔尔寺的印经院。因为寺庙每年都要耗费大量经书,因此,负责印经文的僧人便会整日忙个不停。我读不懂的藏文字规范端庄,秀丽整齐,像是帧帧艺术作品,有种朴素的美感。

  迈步进入大经堂的门槛,整个大经堂给人一种金碧辉煌、璀璨夺目、威严而神秘的感觉。它的陈设足以令人惊叹。黄的、红的、绿的、蓝的、白的经幡,满堂林立,上面是密密麻麻的如蚂蚁般的黑色经文梵语,与院内高悬成蒙古包状的经幡遥相呼应,那些被风吹过无数次的经文梵语,又再一次地出现在大经堂内。凡是文字都是长了翅膀的,只不过汉字更多的是在纸上,而经文梵语是藏地的花朵。帷幔镶嵌其间,还有顶部的各式藻井,共同为大经堂铺设了一种富丽堂皇。这里是僧人诵经学习进修的地方,遇到活佛莅临的日子,更是僧众聆听介法的场所。

  具有藏族特色的民间堆绣,悬挂于大经堂的半空中,举目望去,一排排一行行颇有气势。而每一幅都做工考究,制作精美,人物花草栩栩如生。由于在绸缎布幔里填充了羊毛棉花等,高低起伏,看上去比一般刺绣更有立体感和厚重感。我想,这里面一定绣进了千万信徒的心愿和虔诚,也一定绣进了藏族妇女的智慧和灵气。如果把心绣进针脚里,绣者就是一位无敌的艺术家。

  大经堂墙壁上画满了壁画,同样有着浩荡的气势,人物风景是定格的,而故事是流动的,我的想像不由得伸进了画面之外。艺术就是想像的触点和载体,它能让想像飞起来。每一幅都用笔精细,着色艳丽,活色生香,浓厚的藏族文化和印度艺术风格从墙壁上一股股地冒出来,这些俗称“唐卡”的壁画,让大经堂充满了浪漫而又神秘的色彩,仿佛为佛教开通了一条通往天堂圣地的道路,为虔诚的信徒和喇嘛们虚构了一个佛的天堂。

  特别是酥油花,真是绝妙,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酥油晶莹洁白,松软细腻,容易调和各种颜料,仿佛是我们熟悉的蜡制品。其制作的整个过程必须在零度以下完成,其塑造工艺繁复而奇特。塔尔寺的酥油花集塑雕艺术之大成,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塔尔寺最大的一次庙会,藏族艺术家们用酥油塑造出各种佛像、人物和花卉,浮雕与圆雕结合,人物与景物结合,佛界与凡间结合,动态与静态结合,时空分而不断,物象繁而不乱,色彩缤纷,浑然一体……

  大经堂,人流潮水般涌进,但却没有潮水的喧嚣,在闭目打坐的塔尔寺面前,没有谁敢冲撞神佛,也没有谁敢用声音搅乱禅境。袅袅禅音,茫茫佛海,一种虚幻的、空灵的气息,让我有一种飘渺悠远的感觉。

  朝拜的信徒们磕着原地长头,为防止手掌和膝盖磨出鲜血,每个人身下都铺着一条毯子,手下有一块长方型的棉质护具,膝盖关节处也有护膝。口中念着六字真言,口手并用。“嗡嘛呢叭咪哞”的诵读之声连绵不绝。佛教的信仰是纯粹的,它最终的目的,也是在规劝世俗的人们,管住人性的欲望,敬畏神灵,让自己有一颗感恩向善的心。

  这些叩长头的信徒,为了心中的那个愿,要完成十万次的跪拜,他们的身体和灵魂正在向佛靠近,也许,这一次次的跪拜,他们内心的愿望会不断地挣扎、躁动,但最终会在反复长久地跪拜中渐渐平静、释然、甚至解脱。信徒们舍其珍宝,甘于贫困,虔诚供佛,让人惊叹,也令我内心安详且尊敬。人世间,纵横交错,来来去去,或多或少,患得患失,不是谁都能够真正读懂自己的内心,能活出自己真实的模样,要修得怎样的一颗菩提心,才能做到不染世俗尘埃呢?

  最后,我们又来到了九间殿。这里是供奉如来佛祖的地方。殿内有块数百斤重的大石头,已被酥油抹成黑色,上面有一个脚印和一对手指印,传说都是宗喀巴儿时留下的。中三间设有文殊、观音、金刚。南三间设有头戴黄帽的宗喀巴泥塑坐像,旁边还有一组头戴黄、红帽子的喇嘛,这里展示的是当年宗喀巴主持黄教与红教辩经的场景。塑像的神态、动作生动逼真,好像真的侃侃而谈,激烈争辩。

  参观完毕,我们回到广场,也不知是怎么了,我的心情忽然感到有种压抑,似乎忘记了自己在游览,而是在瞻仰且膜拜这里供奉的诸多佛主,情不自禁地融入佛教文化里。我想,现实生活中,同样的人生,信仰是千差万别的,许多游人从寺中出来也是边走边议论,而我在这笑谈声中感觉到了难以名状的忧虑。我希望塔尔寺能净化人们的心灵,使芸芸众生都过上幸福生活。塔尔寺,它的每一座殿宇,都掩映着岁月苍老的往事;每一块红墙金瓦,都深刻着藏文化厚重的历史。在历经数百年烟雨风霜的洗礼后,塔尔寺恰如一朵美与善的莲花,在众多心灵的深处静静绽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