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踏访南社古村落

http://admin.95hq.cn/Upload/20180125/151685012853398.jpg&refer=http://admin.95hq.cn&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jpeg?sec=1642117300&t=5908aca36e421e33e4d840df804bb93d
踏访“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南社明清古村落这天,上午阴雨,下午的天气还是湿淋淋的。阴天看古村别具情趣,古村也显得更有灵气。湿润的麻石路上透着的光亮,青绿色荷叶上还滚动着晶莹的水珠,还有静谧无声的雨丝飘入古桥边的水塘。
这是一处在地图上遍寻不着的地方,隶属东莞市茶山镇,占地不过7平方公里,地势不高却错落有致。乔松数株,盘郁苍古;奇花美竹,环山而荫。村中池塘连片,古巷生烟,村庄呈合掌对居,一派岭南地区特有的田园美景。这是自然佳景,但最令人心驰神往的是村中800多年(始建于南宋初年)的历史遗迹,或古朴典雅的精美建筑、或耐人寻味的陈年旧事,堪称“活的古民居博物馆”。
南社村几百年来一直静得出奇,好像是一位娴雅的女子,有人对她说了几句好听的话,她才报以浅浅的微笑。客观地说,东莞市外知道南社村的人并不多,但不得不承认,人们一旦进入这古村,就很容易被她迷住,原因很简单,南社太美了。
进了古村落大门,村口的一家小杂货店首先吸引了我的目光,里面人影绰约,我好奇地走了进去,一边是简易的货架,有三几顾客在挑选货品;另一边的一张桌前挤了一堆人,在看两位长者下象棋。透过一扇窗户,我又看见绿荫遮天的大榕树下,有聊天的年轻人,有打纸牌的老人,还有些许游客晃动的身影。这扇窗户就像是一副栩栩如生的风景画,将古榕、将小桥、将水池和时光一起刻画在上面。
http://dimg03.c-ctrip.com/images/fd/tg/g6/M04/74/9C/CggYtFcBjgWARDEXAAOO-RuN6RY151_R_1024_10000_Q90.jpg&refer=http://dimg03.c-ctrip.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jpeg?sec=1642117493&t=ba30debe57ec5f45c5b5dba9e06af410
走出小杂货店,又是一家小药店,一幅“药有君臣,医无贫富”的对联让我浮想联翩,世间的许多现象也许就是如此简单吧。这药店似乎潜藏着一个高人。我仔细往里面瞧着,也都是些普通的村民,有的还坦胸露背,似乎并无特别之处。
不过,这就是南社吸引人的地方了,这儿不光有尚遗留着的上百处的明清居所,还有保存完好的“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在这里,见不到有些发达的古镇所见的情景:各式的茶馆酒吧,仿古的宾馆旅店、游弋四周的售卖者。南社,可以让你最为真实、最为贴近地走进当地的人们。民居是景,人更是景。
离开药店,我们便在南社古村博物馆负责人谢布孜先生的引导下径直去到那些古民居的巷子里。虽然麻石路不再泛着光泽,但是斜阳将这里变成明暗交替,斑驳的光线被撕成或碎片、或细丝,纷乱地撒落在巷子里面。
https://ss2.meipian.me/users/382124/e95696e0-36a2-11eb-ac42-a5c478f8681d.JPG?imageView2/2/w/750/h/1400/q/80
在来南社途中的车子上,陪同我们一起前来踏访的谢陈邦先生告诉我们:南社村是一座以谢氏家族为主的血缘村落。但谢氏还没移来的时候,南社已经存在了,有戚、席、麦、陈、黄等姓氏的居民在此生活。据史料记载,远在南宋时期这里即已立村,原称“南畲”,后因畲与蛇同音,而蛇为民间所忌,故以谐音字“社”代之,到了清康熙年间改名为“南社”。迁居南社,成了谢氏族人改变家庭和个人命运的转折点。更值得庆幸的是,谢氏的到来成全了南社村数百年的辉煌。南宋末年,蒙古人南侵,搅得宋人不得安生。1275年的大半年中,生活于江浙一带的谢尚仁天天惶惶不可终日。他走啊走,历史的际遇让他的脚步停在了南社,再也没有离去。谢尚仁是出现在南社村的第一个谢姓人,是南社村谢氏家族的始祖。财兴丁旺,谢氏家族很快就在南社村崛起,而其他姓氏的人却慢慢衰落了。
过了一会儿,谢陈邦先生又满含深情而不无自豪地说:“南社谢氏老祖宗尚仁公的父亲和祖父都是宋朝的地方官,分别担任过广东南雄州推官和南雄郡司马。尚仁公37岁到南社来,虽然是给人擦皮鞋的,但非常注重子女的教育,这一传统代代流传下来,因此南社村人才辈出,历史上出了11个进士、举人,29个秀才,其中有位先人还跟随左宗棠南征北战,被封为建威将军。”谢先生兴致勃勃,如数家珍。原来,他也是这里谢氏支系的后人。
通过谢陈邦先生之口,我们更多地了解到村落情况:南社明清古村现存祠堂达25间,民居达200多间。虽然目前还呈自然状态的古民居及祠堂大多都是空闲的,但现在还有3200多人在南社的土地上生活劳作,繁衍生息。南社明清古村落以寨墙为界。村内以中间长形水池为中心,两边利用自然山势错落布列,巷道布局合理,安全防御设施齐全。由民居、祠堂、书院、店铺、家庙、古榕、楼阁、寨墙、古井、里巷、牌门等构成具有浓郁珠江三角洲特色的农业聚落文化景观,尤其可贵的是未被破坏的明末清初的建筑比较多,保留大量石雕、砖雕、木雕、灰塑及陶塑建筑构件,具有较高艺术价值。
这次,负责接待的是南社谢氏开村鼻祖尚仁公的直系后裔谢布孜先生,他引导我们重点参观了简斋公祠、谢氏大宗祠、百岁翁祠、百岁坊、谢遇奇家庙等七个比较完好的祠堂。这里的民居布局大多以三间两廊为主,祠堂除宗祠以三进布局外,各家祠、家庙则是二进四合院落形式,建筑风格以岭南人居建筑文化为主,同时也受潮汕、安徽、湖南及西方建筑文化影响。

简斋公祠是我们重点参观的第一个祠堂,这里被辟为“茶山民俗陈列馆”。馆内比较系统地陈列了具有茶山本土特色的图片、实物,形象地述说着近现代农耕文化发展脉络——从各种农作物的种植,到各种农具工具的使用与变迁;从各个时期各种生活用具,到各种装饰物、工艺品(如茶山泥公仔)……整个陈列,使你仿佛又聆听到了遥远的田园牧歌、观摩到了往昔的男耕女织。
“祖功垂福泽,宗德衍家声”——一幅张贴在古朴朱门上的对联,吸引我们来到百岁坊。推开两扇厚重的朱门,两方廊柱又一幅长联:“立业维艰难虽一粟一丝无忘先泽,守成非易遵六德六行不坠家声”,既是谢氏家训,更令后人警醒。据有关资料记载,百岁坊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二十年至二十六年(1592-1598)。当时南社村的谢彦眷夫妻都同时超过一百岁,东莞县令李文奎上报朝廷,朝廷准予建祠,公祠命名为“百岁坊”,所以百岁坊的正面像牌坊一样建筑。现存建筑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首进为三间三楼牌坊,歇山屋顶,檐下施如意斗拱,影壁须弥座红石雕及二进梁架木雕工艺精巧。百岁坊坊祠结合,布局奇巧,1993年被列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堪与百岁坊相媲美的还有百岁翁祠,是三开间三进院落布局,硬山屋顶,始建于明朝,据现存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百岁翁祠记》碑刻记载,这里为纪念百岁老人谢彦庆而将其居所改为祠的。现存神台基座及碑座红石雕刻均具有明代风格。
https://img2.baidu.com/it/u=811205389,106637937&fm=15&fmt=auto
出百岁坊,过念菴公祠,是谢氏大宗祠。三开间三进院落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二进檩条之间用卷草花纹雕刻的叉手与托脚连结,首进屋脊陶塑和二、三进屋脊灰塑及封檐板木板木雕工艺精美。采用歇山屋顶,为东莞地区祠堂少见。现存有始建时用的香灶和明嘉靖三十年(1555)肇建碑刻。首进门端的铜质扇面上黑底赤铜色“兰桂腾芳”四个凸起楷书大字,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宗祠昔日的喧闹辉煌与它450多年的沧桑。
漫步在一块块布满湿漉漉青苔的青石板上,转过一条条窄巷,绕经一处处家庙、水坊、古井,许多房子都没有人居住了。有的房门紧锁,有的只剩下空无一人的院落,我来到一户无人居住的庭院,里面一片寂静,门檐上的精美雕花却依旧美丽动人。
http://img.mp.itc.cn/q_70,c_zoom,w_640/upload/20170727/9fdda681f76b46948feb0df115ff4b82_th.jpg&refer=http://img.mp.itc.cn&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jpeg?sec=1642118198&t=f22ae2c09fa60bf01d1c46b535cb53fd
随后,我们走进谢遇奇家庙。谢遇奇是清同治四年乙丑科中式第四十二名进士,官至副将,当时跟左宗棠到新疆平乱,立下战功后任职总兵。这座家庙就是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为纪念武进士、官至总兵官的谢遇奇而建,建筑为两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硬山屋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梁架金木雕、石雕、正脊的陶塑工艺精美,首进垂脊人物和动物灰塑形象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1993年被列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挂上了“谢遇奇史迹陈列馆”的牌子。馆内收藏了不少有关谢遇奇的珍贵史料和实物,其中有一首谢遇奇5岁时时写下的小诗:“三亩鱼塘五亩瓜,成就全赖爹和妈。堤边垂柳迎风飘,今朝科举是我家。”足见幼童时代谢遇奇的才气与抱负。
最后,我们还游览了清光绪二年(1876)丙子恩科会试中式第九十九名武进士、官至礼部主事的谢元俊的书院——“资政第”和古民居中惟一保留着的一段古老的残墙——“南社古寨墙”。资政第为青砖麻石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走廊从天井中间通过,二进明间天弯罩木雕工艺精湛,木雕上的动物栩栩如生,是难得的艺术品,门窗装饰具有西洋风格。南社古寨墙始建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十月,寨墙以夯土和红石做墙基,青砖砌筑樵楼,全长302.5丈,共有樵楼21座,各有名目,各有楹联。寨墙建成后,先后抵御了顺治五年(1648)李万荣等率众七日的围攻和康熙十年(1671)刘进的围攻。现寨墙残留数段,樵楼尚存一二。
http://b1-q.mafengwo.net/s12/M00/7A/5A/wKgED1we-U6AHy9NAA8g_bZlHZc80.jpeg?imageView2/2/w/680/q/90
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中,傍晚来临,借用朱自清先生的话就是“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傍晚的古巷小路,流光溢彩。倘佯在夕阳余辉下的南社里,看着看着,我们甚至觉得没有什么哲学比这一古老的村落给人的启示更多。
离开南社,夜幕已经降临,却见村头几棵榕树上鸟雀飞舞,几百上千只的鸟儿从各处飞回树上。或许我也和它们一样,在工业文明的圈地中心,到南社村,也有这般倦鸟归巢的感觉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