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冢一丘掩风流
侯方域故居——壮悔堂
侯方域故居中李香君的居所——翡翠楼
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初御富平车。
春溪尽是莘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
这是当年侯方域与李香君一见钟情后在赠与香君定情之物——一把家传御赐绢扇上的题诗。后因香君以死相拼拒绝豪强逼婚而血染绢扇,友人随手以其鲜血为颜料在绢扇上勾勒出艳丽桃花。从此,这柄御赐绢扇便成了桃花扇。后来,又经清代戏剧大师孔尚任的精心演绎,于是,侯方域与李香君的凄美爱情故事便名扬天下。斗转星移,转眼就是数百年。
时间,总是给人以虚无的感觉,但有时候时间又是以一个人的消失或者一批人的成长在提醒着你,让作为时间过客的我们,顿觉残酷,心生感喟。
金秋时节的一个黄昏,在文友的陪同下,我们从住宿的酒店驱车约四五公里,来到市郊一个名字让人充满奇思遐想的小村——李姬园。
李姬园村,隶属于商丘雎阳区,坐落在潞河乡(现已改为镇)境内。像许多豫东平原上的小村子一样,李姬园被绿云一样碗口粗的泡桐、刺槐和白杨环绕着,村前有池塘,池塘里碧波清冽,一支支黑枯的残荷败叶在软软秋风的轻抚下,都显得那样孤寂无力。与六七月间那坚挺饱绽、傲然卓立、静待蜻蜓亲吻的鲜嫩尖尖小荷,形成鲜明对比。文友说,这个几百人的小村子,就有两百多人都姓李,如果你在这里问起李香君,他们决不会像一般人那样,很爽快地回答你说,嗯,知道,就是那个《桃花扇》中的香君。或者说,知道,明末的歌伎,与董小宛、陈圆圆、柳如是等齐名的“秦淮八艳”之一。或者说,美女,爱国的美女,还是个胜似须眉的奇女子呢!
这样评价的大都是从旁观者、欣赏者的角度,但这里的人却都是李香君的后代,他们会沉默着,警惕地看着你,护卫着祖宗的尊严。香君是他们的老奶奶,或者姥姥的姥姥,他们倔强的血液里有着那个奇女子的传奇,他们的眼神里还有那个奇女子的不甘与刚强。现在,祖宗的墓地还在村头,据说当年大书“李香君之墓”五字墓碑上面还隐约可见候大才子为爱妻撰写的一副“卿含恨而死,夫惭愧终生”联语,墓前有石桌,石桌前有一“愧石礅”。侯方域经常去香君墓吊祭,每次都坐在愧石礅上久久不忍离去。李姬园村的李姓人家,他们本来都应该姓候,但那个侯门深似海的侯家是不认的,他们对祖宗的这段历史,有着骄傲,也有着隐秘的复杂的屈辱,这使李姬园中所有的李姓对待游客都是淡淡的,沉默的,没有一般乡下人的热情。
暮色中的荒冢
我们站在李香君的墓前,良久无语,四周是田野,是平原上平淡无奇的景色和掠过原野的阵阵秋风,一个奇女子孤寂地长眠在这里,她没有回家,也没能埋葬在心爱的丈夫身边,一缕香魂飘零在这平阔无边的大平原上。好在她的子子孙孙都恭敬地陪伴在她的身边,但她与他们是阴阳两界隔绝着的,他们也未必能够理解那个刚烈的灵魂啊!
寻觅香冢,是在我头一天游览了壮悔堂之后生发的念头。壮悔堂是商丘古城中有名的“候方域故居”中正堂的堂名,这里是候方域与李香君曾经恩爱八年的居所。
李香君“身材小巧,肤色如玉,慧俊宛转,善调笑,解音律,人称香扇坠”,是个又美丽又雅趣的女人。这位候方域,与同时代的冒辟疆、陈贞慧、方以智并称明末四公子,四人皆英俊倜傥。才子佳人,相爱是很容易的。只说这李香君因为假母之男友就是四公子之一的陈贞慧,就是个爱国人士,自小耳濡目染,气节、国家、天下、情操……一个个伟大的词汇,早早就让一个小女子的爱国之心被唤醒,就是在这种庄严肃穆的气氛里,让小女子有了崇高的愿望。所以,香君从一开始就比侯才子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由此,还让我想起现代散文大家林语堂抗战初期为其书斋中香君画像的题诗:
香君一个娘子
血染桃花扇子
气义照耀千古 羞杀须眉汉子
香君一个娘子 性格是个蛮子
悬在斋中壁上 教我知所管制
如今天下男子 谁复是个蛮子
大家朝秦暮楚 成个什么样子
当今这个天下 都是骗子贩子
我思古代美人
不至出甚乱子
林语堂先生作于抗战初期的题画诗,在今天又何尝没有鉴戒意义呢?
且说这候公子自打爱上了香君,决计要为她赎身,然而身上的银子不够,于是,方域友人杨龙友雪中送炭,给予大力资助。但是,那笔钱并不是杨龙友的,而是阮大铖赠送给侯方域的一个人情,想拉拢侯方域入僚。阮大铖本是明末了不起的戏曲家和文学家,人品却十分低下。侯方域尚自犹豫,但是李香君发飙了,劈手就把头上的发簪脱了下来,骂醒了侯方域。随后变卖首饰,四下借钱,总算凑够了数,把钱扔还给了阮大铖。得罪了阮胡子,侯方域只好逃亡。其实,很多时候,像李香君这样的歌伎,人尽可妻。妓女无情是职业要求,而“士大夫之无耻,谓之国耻”,指望书生是靠不住的。侯方域不成,阮大铖也不行。自侯郎去后,李香君结束了自己革命性的职业生涯。洗尽铅华,闭门谢客,一心等侯公子归来。在阮大铖的怂恿之下,弘光皇朝的大红人田仰居然吹吹打打地要迎娶李香君做妾。李香君一口回绝,田仰还要坚持,她干脆一头撞在栏杆上,血溅桃花扇。娶亲的人见闹出了人命案,只好灰溜溜地抬着花轿溜回去了。匆忙之中,养母李贞丽与媚香楼的姐妹将香君抬回屋中,延医救治。住在附近的杨龙友闻讯赶来,院中已空寂无人,只有那把带血的绢扇孤零零地落在地上。杨龙友拾起绢扇,端视良久,深为李香君的贞烈品性感慨嘘唏,一个奇妙的构思在他脑海中形成。进屋探视过昏迷不醒的李香君后,杨龙友带着绢扇回到自己家里,取出一枝不曾使用过的羊毫笔,就着扇面上的血迹稍作点染,血迹便成了一朵朵鲜艳欲滴的桃花,再以墨色略衬枝叶,一副灼灼动人的桃花图配以杨龙友题下的三个小字——“桃花扇”,再经过后来文人雅士之手,桃花扇与李香君的凄美佳话便被演绎得感天动地。
李香君拒绝田仰,既是为了情,也是为了义,一个女人为了道义而以命相拼,坚贞守护,怎么能不让人心生感佩呢?
李香君与侯方域
清顺治六年,侯方域又参加了清试,中副榜,他在事业无望、前途无着的窘境之下,又想起了爱情,于是在南京找到了李香君,香君便毫不犹豫地跟随夫君回家,或者说,香君是跟随爱情回家。在侯家,香君孝敬父母,尊重公子的原配,平静和睦地与侯才子度过了将近八年的恩爱生活。后来,那个在明朝出任过户部尚书的公公候恂知道了香君的身世,决然不承认这个媳妇,经侯公子苦苦哀求,才勉强同意在城外的候氏庄园安顿香君。一个弱女子就这样寂寞地住在了离丈夫十里以外的地方,其郁闷可想而知,不久怀孕,孩子生下后侯家不认,不得姓侯,只得随其母香君姓李。香君更加郁闷,不久气绝。侯氏家谱中,在侯方域的妾中,记载有吴氏(有史料载香君原本吴姓),她就是李香君,其子因为没有名分也未能列入家谱。在那个时代,在侯门深似海的名门望族里,是不容许有她这么一个女人出现的。
面对爱妾的不公正遭遇,侯方域是后悔的,所以将自己的书房改名叫壮悔堂。但在公开场合他却对朋友解释说,是因为感慨自己人到壮年,还是一事无成之意。其实,这个“悔”字里,更多的是对爱妾的深深愧疚之意!
香君性情刚烈,对田仰可以以死相拼,为什么面对侯家对自己的不公却没能选择以死抗争呢?我想还是因为爱情,因为她看到自己的丈夫处在亲情与爱情的夹缝间,是那样的左右为难,那样的百般无奈,她妥协退让,是为了让丈夫安宁。但以刚烈之性去忍受这样的屈辱,无疑是对身心的无情摧残,她早早死去也是在意料之中的。而那个心怀愧疚的侯公子也在37岁壮年就早早随她而去了。
西湖边有一丘香冢长眠着的是董小宛,同为“秦淮八艳”,小宛应该是有幸也是有福的了。墓侧还有历代文人骚客留下的勒石诗文,读来香艳满口、齿颊留香。冒辟疆还为爱妾写下了动人的《影梅庵忆语》,令小宛得以永远不朽。试想,如果没有孔尚任的一出《桃花扇》,那么李香君又该是多么的寂寞啊!
传说中,有李香君在南京的栖霞山出家后不知所终,也有人说她后和卞玉京在一起。今天在商丘看到香君的香冢,不知为什么,我宁愿她不知所终,而不是被侯家逐出家门,在冷清的庄园,郁郁寡欢,30岁就香消玉殒;我也宁愿她血溅桃花扇,在与阮大铖、田仰的较量中而节烈千秋……这一切都是设想。其实,每个人在自己的宿命之中,都是那样的无奈与无助。任你是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也同样无法猜测到自己下一步走得是对还是错。在这乱世中,尤其是这些女子,纵然才气横溢,貌美若花,又能怎么样呢?出身低贱,能有个爱自己的男人,有一份正常人的平静生活,已经是梦想中的万福了,所以在这种生活中,刚烈的也可以忍受苟且,倔强的也可以变得柔顺,生存的本能与情感的热望交织在一起,她们要谋生也在谋爱,实在不易啊!
对李香君来说,人生的前半部,她是一出桃花扇的女主角,刚烈决绝,神情端凝,爱而自尊,情到深处却有分寸,端地是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意志”之现代女子;而等到了人生的后半部,却不得不委曲求全,爱而忧伤,神情黯然,情到深处人更孤独。她的独立与自由,在沉沉的传统儒家文化的重压下,全线崩溃,直到消亡。也许这种悲剧比桃花扇更让人揪心!
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故事,是明末清初社会动乱朝政腐败、让后人为之唏嘘的一道文化景观。
三百多年来,壮悔堂和香君墓作为商丘古城的一个不容忽略的文化符号,被世人给予了无数种诠释,或被流传于桃色私奔传奇,或被涂上红色的反封建礼教的油漆,或被蒙上粉色的爱情自主个性自由轻纱,被讲述、被书写、被吟唱、被演绎……
历史就是这么扑朔迷离难见真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