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乡音盛聚故园情

(2019-05-20 07:20:09)
标签:

文化

教育

信阳方言志

王散木

分类: 文艺评论

乡音盛聚故园情

——《信阳方言志》自序

http://ribao.xyxww.com.cn/statics/1/2019-03/21/07/2019032107_brief.jpg

 

老家的方言,是温暖的声音。

一个人用几年的时间学会说话,却要用大半辈子的时间学会“少说话”——用豫南老家的俗语说,就是“把心挂到嘴上,傻;把嘴放到心里,精。”不是老家人愿意耍心眼,实在是社会现实让他们有这样的总结和认知。虽然有这样的认识,但是骨子里依旧改不了固有的豪爽大气。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离开故土,先是到了天府之国四川,后来又去了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一晃就是二十几年,听着他乡半懂不懂的话,就特别想念家乡话。每次返乡的火车或飞机上,碰到说家乡方言的老乡,便倍感亲切。终于到家了,一下子跌进乡囿之中,人世的暖意复又回归。

  一位去了台湾的大陆老兵,几十年后第一次回老家,一下火车,听见家乡方言的问候,老泪顿成倾盆雨。家乡方言是一把千百年的胡琴,断了弦,再续上,还是旧音调。在外的游子,何时挥指拨动,何时便是故韵,一声满把泪,一弦心痉挛。

  期年数度哪堪知,花开叶落几回回。时光濡湿了一切,乡音却总是干净着。

  多年惦记着弄好一本书:《信阳方言志》,并一直在为此努力着。

  人类文化的传承载体主要有实物、文献和口语,口语当然包括方言,它传承的是原始的、丰富的和最具有底层价值、百姓价值的文化。

  方言不仅是过去和现在人们相互沟通的工具,更是一方水土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发展变化的无声见证,沉淀了当地人世代的智慧。尤其是即将泯灭的方言、不常使用的方言,更加亟待留存和保护,至少要让它们留在纸张上,因为,方言是地方文化的活化石。很多年以后、很多代人以后,希望还有人能知道它们、认识它们、读出它们。

   《信阳方言志》承载了众多乡亲、乡贤的关注、期盼与支持,很感激。乡音,更盛聚着我一腔浓浓的故园深情。

  这是一部没有风情的作品,但愿故土乡亲和广大读者朋友能感知其中的琴瑟意味。

信阳新闻网信阳日报2019年 3月21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