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学的名义,再出发
——《淮水·2014》序
王散木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往流作家群”,不是文学流派,而是一个初具规模的群体。具体就是指往流籍和在往流工作过的作家在内的一个多层次的作家与文学爱好者群体。
可以肯定地说,最早谁都没往这上面想,也根本没有这个概念。只是后来大家在埋头个体写作并在各级各类报刊读到似曾熟悉的地域风情作品、看到似曾相识的名字时,才开始留意,原来这些作品、这些写作者都与一个名叫往流的临淮古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在不同场合的交流中,才恍然大悟,噢,原以为很遥远,却是这么近的距离……于是,我通过你,你联系上他,通过熟悉的认识了不熟悉的;又通过网络电话或者朋友乡亲的穿针引线,于是就有了联系、有了交流,有了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聚会,圈子渐渐扩大了,群体便也慢慢形成了。
2012年“往流作家群”的第一本作品集《淮河流水长》出版发行后,立即引起了积极的反响。不仅本镇、本县、本市的一些读者以索得一册为荣,就连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乡亲、邻省的文学朋友也都纷纷通过不同渠道渴望一读为乐。这一举动,还引起了省市县相关行政及业务部门领导的重视,省市作家协会和固始县委宣传部联合举办了《淮河流水长》首发式暨研讨会,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王剑冰,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乔叶,信阳市文联主席殷丽,市作协和固始县有关领导等出席了会议。会议充分肯定了“往流作家群”多年来在文学道路上孜孜以求所取得的成就,对“往流作家群”这一概念的提出和日益产生的广泛影响给予了高度评价,对往流作家群的发展和不断进步寄予了厚望。
在一个淮上小镇面积不大的这块土地上,能孕育出相当阵容的作家群,不是偶然的。归结起来,应该得益于三个方面——
首先是地域文化方面的因素。这里地处江淮之间的大别山北麓,属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性气候,非常适宜人居,是中国最显著的南北分界线的标志地。早在数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很早就有大量的神话传说在民间流传,就连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的不少篇章都产生在淮河两岸。这里还是中原文化与楚文化、吴越文化交汇融合处。种种文化衍生成一种浪漫与现实并存、飘逸与凝重兼容的淮河文化。这种兼容数种文化优点的文化特质为文学艺术的繁荣和文人雅士的出现,创造了极好的文化氛围与气候。
其次是历史传统方面的原因。坐落在淮河南岸的豫南这块沃土曾是楚国的领地,也是楚国最大的地方行政区中弦、息、申、黄、番、蓼等所在地。历史上出过多个政治、经济、文化名人,这些人物对豫南当时经济文化的发展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楚相春申君,是上海、苏州等地人文始祖;楚国令尹(丞相)孙叔敖,助楚庄王称霸,为战国时期最著名政治人物之一;唐代固始籍的“开漳圣王”陈元光、闽王王审知均为一代英杰;宋朝宰相司马光,著有《资治通鉴》,是中国史学界之泰斗;明代文豪何景明,为“前七子”的领袖,名播全国文坛;清代固始出了河南省唯有的一位状元吴其濬,著有《植物名实图考》,成为世界著名的植物学家;著名作家王实味、白桦、叶楠和左翼作家杨纤如等,以其丰硕的创作成果,确立了他们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解放战争后,信阳地区先后有许世友、李德生、尤太忠、郑维山等近百人成为国家领导人、高级将领。
再次是文人作家自我的原因。江淮之间大别山北麓的寂静、四季分明的季节、温暖湿润的气候,使豫南人人养成了不浮不躁、坚韧务实和守恒守矩的优良性格和品质。正是这种性格和品质,才使他们取得了成功。尤其是近年来涌现出来的一批作家,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不为物役,不为利喜,不以己悲,耐得寂寞,守得清苦,执著地固守着心灵的一片净土,一心一意地耕耘,写出了成功与辉煌,写出了信阳人应有的气势与声望。自古以来文人相轻,但往流的文人不是这样,这也是往流作家群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往流作家无论年龄大小、名气大小,大家都很团结,在创作上互相鼓励、互相支持、互相学习,从不互相拆台。
“往流作家群”在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之后,面对成绩与喝彩,大家没有忘乎所以,步子没有踯躅不前,翻阅一下2013年《淮水谣》和这本《淮水·2014》,你就能感受到作家们砰砰的脉动,坚守的执着。如果把2012年《淮河流水长》看作是十人登台小合唱的话,那么,《淮水谣》《淮水·2014》就是多声部和音轰鸣、老骥新秀同台大亮相了。作品最先汇集《淮河流水长》的十人依然笔锋稳健,《淮水谣》《淮水·2014》更让你艳羡雏凤新声,阵容渐次从十几名扩充到三十人。赵主明、赵玉霞父女齐上阵,父亲品着《人生美酒》、《闲侃流云》、散记“蜂”之趣事怪事,女儿则怀念《水宅子的童趣》,认定收入集子里的作品《一字一句总关情》。周明金、任大萍夫唱妇和,丈夫写《小镇纪实》,妻子念念不忘爷奶亲情。八十高龄的赵承先老师讲述的是古镇今生前世、感叹《淮韵悠远》,胡亚才散打慢唱《两棵柿子树》、《史河节气》里说风情,胡烈刚最难忘的是《淮河印象》,汪庆勇谈《抗旱随感》并说他跟《淮河随缘》……尤其是陈培良、陈学新、郑孝清、胡志林、李世侠、杨丽琴、陈锐、时玉和、王继臣、刘学鹏、赵杰、项豫榕、张玉萍、梁锐、祝丽、刘学中、韩开景、周殿金等一张张新面孔,他们或景仰先哲前贤(王继臣的《孝皇——舜和他的瞽父续妈》《滴血的木雕像——丁兰和他的母亲》),或漫忆往昔时光(陈培良的《二叔》《陈大宝打工记》)、或怀想亲人故旧(杨丽琴的《娘》、刘学鹏《梦里世界》)、或感喟小河旧宅(刘学中《梦回白露河》)、或再现故土风情(陈学新的《怀念草》、郑孝清《温暖的二月二》)、或闲侃同事故旧(祝丽《小院风景》);无论他们的笔触,是稚嫩、是老辣、是犀利、是调侃,都为集子注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亮色绿意。在《淮水谣》和《淮水·2014》两本集子中,编者特别节选了已故左翼作家杨纤如先生长篇小说《伞》、中篇小说《父与子》的精彩章节,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那个时代扣人心弦的斗争场面,散发出富有时代特点的生活气息,这也是别具深意的——那就是,“往流作家群”是有代际传承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往流古镇走出或继续坚守本土的写作者们,正以进取的姿态、不懈的勤奋,躬耕着这方热土,一定能把这个文学村庄、这块文学版图画得更美、擦得更亮,像淮河丽水、大别灵山那样,吸引世人的目光,让镇外的、县外的、市外的、省外的、全国各地的关注者走进来,我们也大踏步地走出去!
以文学的名义,我们再出发!
因为在网络化背景下,文学的传播方式在变,写作和欣赏习惯也随之在变,浅阅读带来了文学的消费化、娱乐化倾向,文学也到了一个转折的关口,需要找到新的方向。但我们坚信文学在陶冶性情、安抚心灵、鼓舞大众等方面的作用无可替代,在人类精神生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为此,我们要在坚守文学一贯的精神、品格的同时,更新创作观念,再出发,寻找新的突破方向,力争以适应时代的崭新表达形式、表现手段,使文学的思想探索和精神追求达到新的高度,并不断有创新性贡献。
因为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学面临同质化的危险,我们熟悉的乡土经验、本土经验的表达面临新的挑战。但我们坚信,文学与人民血脉相连,与其生长的土地不可分离。为此,我们要以全国性、全球性的视野关照本土经验、书写本土经验,再出发,以独立的文学精神和自觉的文学意识,汇入时代的滚滚大潮,创作出具有鲜明豫南乡土风格的优秀作品,让我们从本土走向外界、走向全国。
因为在社会全面进步的背景下,地区的文化差距在不断缩小,所有作家的创作都面临新的挑战。但我们坚信有凝重兼容的淮河文化的持续滋养和优秀文学传统的良好继承,我们的基础会更坚实。因此,我们要坚守我们的文学传统和文学理念,在不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中学习提高,告别过往的成绩,再出发,努力寻求新的突破,创作出思想内涵厚重深刻、艺术形式臻于完美、人民反响热烈的佳作。
文学是根,文学是魂,文学是力,文学是效。在新的一年开始之际,“再出发”是我们“往流作家群”的文学态度。我们要敬重历史,传承文化,坚守品格,突破创新,锤炼精品,努力再上新台阶!
(《淮水·2014》已经由北京燕山出版社2015年3月出版发行)
附录:已经出版的与“往流作家群”有关作品合集
2013年合集《淮河流水长》封面
2014年《淮水谣》封面

2014年 赵主明 王散木主编的《淮水情长》封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