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散木
王散木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8,522
  • 关注人气:30,38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把赋予当作使命 ——品鉴王散木先生文学评论集《为您喝彩》

(2013-09-21 04:36:04)
标签:

书法家

生态

槐花

人格魅力

王散木

分类: 文艺评论
把赋予当作使命
——品鉴王散木先生文学评论集《为您喝彩》
蔡少尤

把赋予当作使命 <wbr>——品鉴王散木先生文学评论集《为您喝彩》

 绿茵场上,碧水池畔,如果没有看台上万千观众的欢呼、鼓掌、呐喊、助威,运动健儿的拼搏可能索然无味;幕布拉开,净丑登台,如果看客寥寥,嘘声阵阵,演员的唱念做打或会黯然失色;同样道理,如果一部文学作品无声无息,哑然于市,其带给作者的沮丧也是不言而喻的。这时候,文学批评的及时出现无异于赛场上的呼声、戏台下的掌声,即便是一句随意的褒扬,或犀利的贬损,也足以安抚写作者的黄卷清灯,并由此接续起下一轮的创作冲刺——王散木先生的《为您喝彩》(下称《喝彩》,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首先体现在这一点:作者为他人提供精神储备,他为作者鼓起意志的风帆。这部洋洋洒洒的专业论著收录文章58篇,其中48篇是散木先生为他人所撰的文艺理论、文学评论和作品序言,所余10篇是他人为散木作品所作的唱赞与鉴赏,其所展示的主体倾向是作为评论家的王散木在文艺学这一块的底蕴、功力、学识、情操以及快意江湖的人格魅力。他以评论家的专业视角审读了大量散文、小说、诗歌,在纷繁驳杂的文本中梳理出了各具特质的作者风格、文风流派以及艺术元素,为不同类属、不同品位、不同层面的文本赋予了一种解读的生机,使人恍然大悟,或会心一笑,或得偿所愿,一如入大山有向导指引,探深海有扫描追踪,行陌路有导航指引,而透过解读属性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发现一种深沉的责任散发在每一个页面的氛围之中,让人欣慰,让人欢喜,让人有一种亲和力的依赖,这便是意识的使命感吧?真的使命,其实就是一种能量赋予,王散木把对他人的喝彩当作了自己的一种使命。

 不是所有的喝彩都能附和他者的内心召唤。武士卖武,失手叫好,称为奉托;江湖卖艺,穿帮吆喝,称为拉索;就像真理走偏了一点成为谬误一样,不合时宜的掌声其实是一种起哄、一种拉客,可见喝彩事业并不好做,特别在江河日下的前朝时态,说好话无异于找揍。于是便有了官员作序,语无伦次;专家作序,漫无边际;名人作序,装腔作势……作序一事,并非乐事。但通观《为您喝彩》的21篇序言,篇篇有个性,页页有风采,无一雷同,无一走题,观点与例文因果衔接,品评与鉴赏相得益彰,无言不达意的信口开河,有工路娴熟的专业品质,其用心良苦、遣词准确、立意坦诚的本体特征,洋溢在纸本的句逗之间,让人印象难忘。

 例如序周玉奇的长篇小说《温泉湖畔》:“小说里如诗如画的湖光山色,历历在目;作品中男女老幼的音容笑貌,我十分熟悉;湖西村民的喜怒哀乐和对幸福生活的渴盼向往,我感同身受,尤其是那淳朴敦厚的乡风民情,在我此后几十年的漂泊岁月里,都心生感动。”把写序者的感情摆进作品的环境能够产生能量的磁场,他召唤你走过来,便能唤醒那段时空,那时候涌动过一种怎样的气壮山河啊,只要让这拨人看一看鲇鱼山湖的变迁就足矣!谁像那些旧日政客,造就出一支失业大军后再恬不知耻地让人看他那“改革治政”的狗屁不通呢,来自生活的文本只须一个页码,也比整部伪善文化渗透出来的血腥更具仁慈。再如序秦英福的《悟空打工记》,散木用了三个叙说焦点,一是喜欢这个书名,二是偏爱其体例方式,三是因其作品倾向。他觉得这部长篇的可取之处在于基调昂扬:“既有对官场、职场阴暗丑陋的揭露抨击,又有对重大社会问题抱以积极关注并用文学的特殊表达献计建言;既有对势利丑恶小人的嬉笑、无情鞭挞,又有对社会成就、时代典型的热情讴歌、高度赞扬(真人真事直呼其名、直言其事),更有对民族优秀先贤的无限景仰、对祖国锦绣山川的一往情深……”再如序陈海文的散文集《雨的记忆》:“在这本书里,篇篇文章如尺幅丹青,如三秋之树,删繁就简,精致纯净,尽说眼前事,皆言心底情……那是对生命的一种叹惋,对历史的一种缅怀,对现实的一句提醒,对未来的一束希冀……反复拜读,让我颇有感触:这不仅仅是一本语言精美、意蕴丰富的散文集,更是一部真实可信、积淀厚重的历史教科书,简直就是一帧真实再现中华文明、中原文化、豫北风情的《清明上河图》。”很多时,序言的功能是一种画龙点睛,王散木先生深谙此道,三言两语便能画出一部书的灵魂。且看他为诗集《梦也美丽》所作的序:“秦少梅的诗歌,不仅深得前人写诗要旨,而且篇篇言之有物,语言美意境美,处处充满美的意趣。可以说全书都没有怎么动用华丽的辞藻,所有意境的创造、所有义旨的堆积,使用的都是通俗的词汇和平实的语言。但是,通俗不低俗,平实不平常,可以说,秦少梅的诗平凡中蕴雅致,浅显中透质朴,寻常中见深情。”如此的语言概括,能让人眼前为之一亮,仅此一亮,足以使序言生色。

 属于文艺理论和作品评论的文章在《喝彩》中各占13篇。其中不泛重头之作,例如《好大一棵树》,既是对散文大家吴伯箫的拟喻,也是对整个散文生态的形容。王散木慧眼识珠把吴伯箫推举为百年散文的一个符码,不无道理。因为“他的创作态度是老老实实的,内容是结结实实的,语言是朴朴实实的,就像一座兀立的石山,给人以古朴、坚实之感;就像一棵繁茂的大树,给人以苍劲、挺拔之力。”(《喝彩》)散木对吴伯箫的认知是到位的:“表面上看来,他的文章明白如话,一如清水,没有什么奇特之处,实际上这种平实、自然的文风正出自他对生活的认识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增强。”(《喝彩》)这样的见解并不是每个散文论者都能体验得了的,只有浮华过后能归于平淡的人,才能悟知真我境界的无为;只有那些不懂散文的人才会在散文的牛角尖中显摆其自命不凡;反观一桩又一桩制作散文命名的家伙,不全是灵魂世界的小混混吗?发表过名作《槐花的记忆》的王散木懂得散文的妙道在何处,才会有其关于散文的一系列真知灼见。其余的创作谈包括了人物形象分析,如《要美女不要教父》《为文贵在传递真情实感》《勇于向命运抗争的女人》等篇什都有不俗的学术价值,也体现了作为评论家的王散木在治学上的学者型教养。至于作品评论方面,多为一书一论,言简意赅,其最显著的表现是紧紧抓住了书中最具特征的地方予以概括、升华、生发并配之适度议论,让人在几分钟之内领略到了作者在书中的最优秀展示,这当中有以历史风情为主体的《鼍城故事》,以书信日记为主的《十年风雨》,以凄情为标识的《青春的祭坛》,以真情为纽带的《自言自语》等等,各有重点,各适其所,让人在有限的时间观赏到了一部以东莞为中心的文学大展陈,而所有的展位都体现出了王散木的文采风华。

 本书的压轴之作是诸方名家品读王散木的10篇文论,作者分别是赵主明、傅溪鹏、陈亚珍、陈清义、李永海、紫衣飘飘、赵曾友、柔娘、李丽琴、罗建云。他们为王散木进入读者的内心作了有益的劳动,而我的发现仅仅在于知道了他是河南人。河南可是显赫的问鼎之地啊,我的祖先曾在那个称为蔡国的地方参与古文明建设,我也曾在那块麦绿无边的大地生息求学。我写过这样一首诗:“华夏源头在洛阳,洛书河图证天方。渊缘万代长相念,尽在中原觅故乡。”啊,中原,你这块每寸土地的下面都有可能埋藏着远古秘密的地方是多么令人神往啊,莫非是个中原因的冥冥之约促成了这篇小论的诞生吗?那么好吧,请允许我为来自那方水土的王散木先生大声喝彩吧!

                                            201399日于阳春

 

(本文作者:蔡少尤,原《江门文艺》执行主编,作家、评论家、书法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