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借国学智慧   助企业管理——在中山大学MBA高研班上的演讲稿(节录)

(2012-09-17 05:23:36)
标签:

谢灵运

宋国

中山大学

王散木

国学

分类: 说古论今

借国学智慧   助企业管理

——在中山大学MBA/EMBA高研班上的演讲稿(节录)

 2012年8月16日本博主在中山大学MBA/EMBA高研班上演讲

 

 

导入语:国学不神秘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说。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说起国学,很多人都觉得很高深、很神秘。其实不然。它并不是专家学者的专利,更不是研究家们关起门来特别研究的课题。它很平常很普通,跟我们平民大众息息相关,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是跟稍微认识一些字的儿童唠起来,都能轻轻松松地扯起跟国学有关的话题:人之初,性本善,这不是老生常谈吗?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谁不明白?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多么熟悉的话题……还有我们日常生活中时时挂在口边的典故成语,等等等等,例子不胜枚举。这些,都是国学的范畴,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流行于口头坊间。因此,国学说起来高深玄奥,其实很通俗很浅显,一点也不神秘。

        说起学者教授,人们立马就想起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仿佛他们就是学问的化身,仿佛让平凡百姓可望而不可及。其实,真正探究起来,教授、专家、学者也并非我们想象得那样高不可攀。他们只不过是在某一个学术领域、某一个专业学科比平常的读书人钻研得深入一点,他们也不是百科全书,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许根本就很低能。为什么?因为他们钻牛角尖,傻了,僵化了。因此,大家千万别迷信!

        就说前面咱们提到的,称誉学识渊博的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这两个成语吧,学识怎样用车载斗量呢?前一个其实是一个得意忘形的文人的一句诳语,后一个则是涉及到限于当时科技水平和传递知识载体的话题    

       才高八斗,讲的是历史上一个文人的故事。说的是南朝宋国有一个叫谢灵运的,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诗作家。他的诗,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于刻画自然景物,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他写的诗艺术性很强,尤其注意形式美,很受文人雅士的喜爱。诗篇一传出来,人们就竞相抄录,流传很广。宋文帝很赏识他的文学才能,特地将他召回京都任职,并把他的诗作和书法称为二宝,常常要他边侍宴,边写诗作文。一直自命不凡的谢灵运受到这种礼遇后,更加狂妄自大。有一次,他一边喝酒一边自夸道:“天下才共一石(即十斗),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吾占一斗,天下才共分一斗从他的话中可以看出,他除了佩服曹植以外,其他人的才华都不在他眼里,自我评价非常高。你看看,这不就是一个狂妄自大文人的一句诳语——天下之大,学问一石,曹子建占八斗,我谢灵运占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不仅是目中无人,简直可说是神经病。把全天下的人都得罪了!

        再说学富五车,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原文是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这些话是在批评惠施,翻译过来是,惠施这人会很多方术,虽然他写的著作够装五车了,但是他说的道理却有许多是舛误与杂乱的,他的言辞也有不当之处。其书五车是动词,就是写。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是说惠施所写的著作,而不是他读过的书,因为不可能惠施所读的书全是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春秋战国之交,是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的变革,政治的动荡,引起了学术文化的变化和进步,私人讲学也开始兴起。私人讲学,把知识传授给统治阶级的下层以至民间,打破了贵族和史官对于知识的垄断,这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大进步。这一时期, 出现了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局面,如: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孙子等。竹简就成为了当时各家著书立说的主要展现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语“学富五车中的五车其实就指五车竹简书。竹简始于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周代,流行至公元三世纪的东晋。是中国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图书。用以书写的竹片叫做,又称;用于书写的木片,叫做,又称。就是那个叫惠施的战国时的哲学家,很有才学,是名家的代表人物,很有学问,道术很多,他写的书要用五辆车子拉。后来人们便以五车五车书书五车五车竹简惠车等来表示对饱学之士的称赞。王安石《赠外孙》:年小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车书。学五车来表示读书多或学问大。 

  事实上,学富五车的典故,反映的是在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内所使用的传播手段。这么多的简册,运输、存放都很麻烦,人们常形容说:汗马牛充栋宇。因而又形成了汗牛充栋的成语。

  学富五车”还透露出来这样一个信息:古代大师们读的书肯定比我们现在读的都少。因为当时没有那么多书,当时是竹简,一个竹简上刻的字是很少的。古代说一个人读了很多书叫做学富五车,那时的车很小,就是木头做的小推车(又叫小兜车),5个小车装的竹简,文字的总量是很少的。可以说他们的阅读量根本没法和我们现在比——视觉的、听觉的、网络的。

 

信息链接:http://www.eduboxue.com/news/201291116514.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