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刘学中厚街东莞汽车总站老师王散木杂谈情感 |
分类: 散文随笔 |
学生笔下的一次师生东莞聚会
站在中间的是郑文学右边瘦小一些的就是陈学新(乔如明拍摄的)
郑文学老师(中)、王散木老师(右二)、周殿平(左二)、刘学中(左一)、乔如明、(右一)
郑老师是我们高中时代的地理课老师。他阅历丰富,知识渊博,中国地理、世界地理课程触类旁通,倒背如流;文学方面也有很高的素养,喜欢舞文弄墨,很早就在报刊杂志发表作品。他也是中国恢复高考制度后第一批受益者。他在教授我们熟知中国以及世界地理知识的同时,也启蒙着我们对文学艺术的追求与探寻。
时光如梭,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老师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眼前,他性格开朗,朴素谦逊,面目白净而清秀。但如今,不知无情的岁月老人是否依然呵护着他的青春容颜?
东莞汽车总站候车厅。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和郑老师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一时间,彼此来不及过多的问候与寒暄,我发现郑老师没有一丝旅途的疲倦,只是白净的面皮上增添了些许细微的皱纹,光亮的额头上无力的盘绕着几缕柔软而稀疏的长发,但仍然不减当年英姿,还是那样精神焕发,神采奕奕。
刘学中同学乘坐丰田越野车很快赶到东莞汽车总站。此时,蓝天上正飘着几朵白云,也许是赶来见证阔别三十多年的师生今日聚首。四目相对,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握手之间,热情的指数正如南方酷暑炎夏的高温“嗖嗖”地往上直蹿。
大约二十多分钟,丰田越野汽车穿过喧闹的都市,驶到东莞理工学院对面的一家酒店门前停了下来。这家酒店虽算不上星级,倒也干净整洁。老同学的用意就是要郑老师好好品尝一下名满天下的粤菜清新淡雅的风味。进去以后,我们才知道这家酒店的周老板是刘学中的一个铁哥们。
大家刚刚落座,外面来了一个人把大家惊动起来。来人是王散木老师。王老师是头天晚上就从刘学中那儿得知他的老友今天要来东莞。两位老师虽然平时偶尔通通电话,也不断从来来往往的朋友口中打探了解彼此情况,但一别三十多年却一直未曾谋面。此时,突然相遇,好像是多年的等待早已注定。千种语言万般思念似乎化着默默流淌的东江之水,听不到惊涛拍岸的轰鸣,但在他们的心田里荡起阵阵涟漪。王老师仔细地打量郑老师,夸赞老友不显老,当发现郑老师光秃的额头覆盖着从两边盘旋而上的鬓发仍然无法掩饰夺目的光亮时,风趣的调侃道老伙计更加“绝顶聪明”了。郑老师自嘲说我这是地方支持中央啊,哪像你被南方的风花雪月滋润得黑发如墨。王老师感慨道,哪里还黑,我都白了三分之二,用上了染色剂。说着笑着,王老师话锋一转,回忆起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那一年,俩人同时成为往流公社参加考试后有幸获得初选资格的考生。当他们接到参赛考生要到县城做体检的通知时,已经是最后一天了。为了不耽误按时体检,更为了不耽误未来的美好前程,他们两人冒着漫天飞舞的大雪,步行赶往70多里外的县城。当俩人走到洪埠大桥的桥头上时,郑老师体力不支,筋疲力尽地躺倒在雪地里说死活不走了。情急之下,王老师生拉硬拽地架着老伙计在风雪中艰难地走完最后十多里路程。当他们赶到县城时,负责体检的工作人员差一点就下班了。我们聚精会神地听着王老师讲述,感叹他们这段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平添了几分对两位老师的敬重。
正是那个冬天雪地里的坚持和执着,换来两位老师的未来辉煌人生。几十年来,郑老师一直坚守教育岗位,教书育人。可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而王老师从教育战线转入到新闻文化行业,开启了人生又一扇大门。他辗转全国多个城市乡村,最终落脚于南国东莞这座商业繁华的大都市,像一名高深的隐士,阅尽人世百态,书写春秋华章。短短几年时间,结集出版了《此情依依》、《莞情流韵》、《莞土挹香》、《莞风南韵》、《春花秋实》、《南方故事》,《为您喝彩》等七部文集。如今王老师头顶上环绕着一大堆耀眼的光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会员、东莞市文艺批评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杂志签约作家、广东人民出版社东莞编辑中心编辑、中华世纪文化出版社编审。目前正在致力于主编《世纪文化丛书》、《当代作家文丛》等多部系列文集的出版发行工作,发掘并提携一大批优秀作者以及热爱文学的新人。
有人曾评论说东莞是一座文化沙漠的城市。如果说东莞真的是一座文化沙漠的城市,那么可以说王老师就是这沙漠里的一株红柳,倔强地生存并成为沙漠里一片绿色的希望。
此时,在场的人无不流露出对王老师的崇拜之情,连郑老师也反复强调自己后半辈子也想留在东莞工作,就是帮助老友校校稿、打打字也行。
郑老师连夸刘学中记忆力强口才好,甚至谦逊的说,三十年前我是你的老师,三十年后你是我的老师。刘学中连忙否认说郑老师你是我一辈子的老师!正是这种超常的记忆和独特的思维以及出众的语言表达能力成就了刘学中事业上的成功,使他成为打工族中的佼佼者。十几年来,刘学中一面专注于房地产的策划营销事业,一面利用业余时间坚持文学创作,先后出版了《相惜似水》、《星光耀大地》两本文集。他已成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并且加入了民主党派——致公党,成为一名关注民生、关注时事的中国致公党党员,如今在从事房地产的策划营销中学会了团队管理,已经具备了企业的组织协调管理的工作能力。尤其在参与各界社会活动中,更具一定的向心力和感召力,影响着身边许许多多的人。
从老师欣赏的目光中,我不仅看到了老同学未来的发展前途,也看到了作为老师的骄傲和成就感。
七月的东莞很热,到了晚上突然落下几滴细雨,气温立即凉爽起来。受厚街镇乔如明、周殿信、周殿平三位学生邀请,我们要陪同两位老师前往厚街。我和刘学中坐他朋友唐总的丰田越野先到东莞文学院接两位老师上车。大约五点左右,丰田越野顺着东莞港口大道向厚街方向驶去。
也许是刚才一阵小雨的冲刷,傍晚的天色格外清澈。远远望去,可以看见道滘和沙田镇方向的天际上挂着火烧一样的云彩。郑老师一路欣赏着翠绿的美景和车窗外迅速倒退的鳞次栉比的楼群,连声赞叹东莞真好真美!
车子驶入厚街境内,老师们的话题就扯到厚街上。郑老师说他在老家就听人传说厚街很出名。是啊,厚街不仅是驰名中外的家具重镇、鞋材加工生产集散地,而且星级酒店星罗棋布,大街上美女如云。说到此不由得大家都提到了在厚街艰苦创业的乔如明、周殿信、周殿平三个人。也许是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他们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如今他们有了自己贸易公司和鞋材生产加工企业,在汹涌澎湃的商业大潮中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大约六点多钟,我们乘坐的车子到了厚街文化广场。乔如明和周殿平随后分别开车过来迎候。当老同学和两位老师相聚在广场互相问长问短的时候,我提议给大家拍张照片留作纪念。
这时暮色低垂。厚街文化广场。刹那间,一张代表着师生友谊的照片定格,成为永恒。
晚饭安排在鲤鱼门大酒楼。厚街的三位同学极尽地主之谊,准备了丰盛的酒菜。席间,分别多年的师生叙旧话新,畅所欲言,兴致盎然。酒酣耳热之际,郑老师再次向他的老朋友王老师和我们几个学生提出自己想留在东莞寻求发展的想法,赢得了大家一致赞同,纷纷表示随时欢迎郑老师来厚街,随时欢迎郑老师来东莞。情之所至,刘学中诗兴大发,当场吟诵:
东莞
这是一片深情的土地
……
敬爱的郑老师请来东莞
我们在这里欢迎您
郑老师,你的学生在东莞等候!来!大家为郑老师来东莞共同干杯!刘学中一番激情吟诵和提议一下子将宴会推向高潮,不知不觉中两瓶五粮液白酒喝了底朝天。
坐到从厚街回东莞的车上,不胜酒力的我已经头重脚轻。醉眼朦胧中,感觉夜幕中的城市在五光十色的路灯装扮下显得扑朔迷离、婉约而暧昧。
第二天(7月30日)一大早,刘学中打电话叫我到他博雅斋办公室。十点左右,刘学中带我和郑老师一起去东莞图书馆参观他一个朋友举办的书法展。中午,又在昨天他铁哥们周老板的酒店里聚餐。刘学中特地请了一些好朋友陪同两位老师,有东莞网董事长张本胜先生、东坑公安分局田局长。比我和刘学中低两届的郑老师的另一位学生、现在东莞市公安局任职的刘学鹏也赶来看望老师。
吃罢中午饭郑老师执意要回广州。他这次来广东主要是来看他的公子郑小波。郑小波就读中山大学,目前正在读研。
下午三点左右,我和刘学中坐刘学鹏开的车将郑老师送到东莞汽车总站。
临别时,郑老师说等我安排好后就来东莞找你们,你们可要多操心啊!看来郑老师来东莞的决心真的不小。
放心吧!老师,你的学生在东莞等候!刘学中重复着昨晚说的那句话,与老师握手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