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讲坛:秋风起兮徒伤悲(百首经典古诗词解析之五)
标签:
王散木楼船《离骚》箫鼓秋风辞沈德潜汾河文化 |
分类: 说古论今 |
秋风起兮徒伤悲
——刘彻《秋风辞》简析

【原文】
秋风起兮白云飞,
兰有秀兮菊有芳,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③
箫鼓鸣兮发棹歌,④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⑤
【作者简介】
刘彻(前156-前87),即汉武帝,在位54年,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也是一位爱好文学、提倡辞赋的诗人,今流传有《瓠子歌》、《天马歌》、《悼李夫人赋》等。《秋风辞》是他的代表作。明人王世贞以为其成就在“长卿下、子云上”(《艺苑卮言》)。
他的这首清丽隽永,笔调流畅的《秋风辞》,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此诗虽是即兴之作,一波三折,抒写得曲折缠绵。沈德潜《古诗源》卷二:“《离骚》遗响。文中子谓乐极哀来,其悔心之萌乎?”以“《离骚》遗响”观之,乃就文辞而言,沈德潜的评价非常切实。鲁迅称此诗“缠绵流丽,虽词人不能过也。”
【注释】:
②秀:凡是植物开花都称“秀”此处比喻佳人娇艳的姿色。芳:花草发出的香味,此处喻指佳人的香气。兰、菊:均喻指佳人。
③泛:漂浮。楼船:有楼形船舱的大船。济:横渡。汾河:发源于山西宁武县西南,流至河津县西南入黄河。
④发:引发。棹(zhào)歌:划船时唱的歌。棹,船桨。
⑤奈老何:对老怎么办呢?
【译文】:
【简析】
全诗共有九句,可分作四层: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为第一层,点出季节时令特点,秋高气清,天上飘飞着几团白云,那一行行的大雁鸣叫着向南归去,大地上树叶凋落,草木枯黄,是深秋的时候了。这两句状物描景,有色彩形象,有流动感,念来自然平易,而句式结构又十分紧促干练,起、飞、落、归这几个动词的组合,直给人以物换星移的紧迫感。此后曹丕《燕歌行》中“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和唐代苏颋《汾上惊秋》“秋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等诸如此类的佳句,无不受到《秋风辞》的启示,而兀出一定的继承、借鉴关系。
三、四句“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为第二层,是作者的因景联想和中心情思,兰草的秀丽,菊花的清香,各有千秋,耐人品味。春兰秋菊自有盛时,作者观赏的情趣和心态可以相见。接着作者由对花木的观赏,引发起对佳人的怀念,这种由物到人的移情,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是常用的手法,如屈原《离骚》有“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句子,这里的“佳人”不仅仅局限在字面的本身,它也可以包容了作者对事业的追求心愿,正象屈原以美人比喻自身理想的高洁一样。难怪沈德潜读后要批出“《离骚》遗响”的四个字来。
五、六、七句“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为第三层,是泛舟中流的生动描绘。汉武帝与群臣祭祠后土之后,坐着楼船渡过汾河,但见河中心翻滚起白色的鳞鳞水波,这时楼船上宴饮正酣,箫鼓齐鸣,乐工歌伎们唱着舞着,与那艄公划船的声音上下相应和,不绝于耳。这一层每句均包含两个动词,依次泛、济、横、扬、鸣、发的排列开来,将“忻然中流”的热烈场面彩绘得声情并茂,呼之欲出。
八、九句“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何兮奈老何!”为第四层,是作者本次行幸河东,乐极哀来的深沉感慨。过分的欢乐之后,又带给人哀怨的心绪,青春难再,老之将至,因而不得不及时行乐了。这一描状自然景物后的思想归结,仍没有摆脱了古代骚人墨客的低沉情调。正象汉武帝本人一样,既有平南越、斥匈奴、兴太学、崇儒术的文治武功,又有敬神仙、请方士,因横征暴敛至使“流民愈多,盗贼分行”的过错(见《汉书》卷四十六《石庆传》),所以这首《秋风辞》既有不少自然流畅,使人成诵难忘的秀句,又有叹息人生短暂的虚无色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