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散木:独特的傣家风情

(2009-12-25 06:43:53)
标签:

傣家

玉琴

凉台

竹楼

柱子

分类: 散文随笔


独特的傣家风情

 

文、图/王散木


http://www.02342.com/bbs/images/default/attachimg.gif http://www.02342.com/bbs/attachments/month_0903/090310172671f8c5c0f4db7bb7.jpg

傣家竹楼

 

王散木:独特的傣家风情

 

王散木:独特的傣家风情
   

    来到西双版纳这个以傣族为主体民族(占全州人口三分之一以上)的多民族地区,不到傣家村寨领略一番他们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实在是件遗憾的事情。为此,导游专门安排了半天时间,让我们到一座傣家竹楼参观,并沿途考察了一些与傣族有关的民族风情。

    汽车出了“黎明之城”景洪市不久,宽阔的马路边便出现了一道奇特的“风景”:十几个身披紫红色袍服的小和尚一拉溜骑着自行车,一多半的车后座上都搭着一位身着艳丽民族服装的傣家少女。导游告诉我们:这就是“云南十八怪”中的一怪——小和尚也可谈恋爱。今天是星期天,这些出家在佛寺中读书的小和尚允许在休息日到集市“赶摆”。车后带着少女的小和尚是即将“还俗”的。按傣家风俗,还俗后他们就可以结婚成家了,看样子现在他们正处于热恋中。这些小和尚在西双版纳几乎随处可见到。

 

 王散木:独特的傣家风情 

傣家小和尚

 

    按照信奉小乘佛教的傣族世代相传的规定习俗,每个男人一生中都要过一段脱离家庭的宗教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凡遇到难事,才能解除苦难,到成人后才会有社会地位。因此,男孩子在七、八岁时都要进佛寺当一个时期的“小和尚”。这段时间,小和尚生活要学会自理,要劳动,还要学习佛教经书,接受严格的修身教育。旧时傣家没有学校,这里就是他们学文化的场所。一般三年左右,他们就可以还俗,十五、六岁就可结婚生子。若未当过和尚的男人,被视为生人或野人,在社会中没有地位被人看不起。在寺院修身时,是不准与女人谈笑的,更不准外人抚摸小和尚的头(这和汉族喜爱儿童抚摸头完全相反),外人(特别是女性)若摸了头,就被视为仇人。被摸了头的小和尚过去修身的时间一切作废,必须重新开始。同时,与和尚同行,还绝对不允许踩到他们影子。因此,导游特别告诫,如果到了寺院,千万小心,不可碰“小和尚”的头。

    说话间,汽车停在了一座绿树俺映的村寨前,在导游的引导下,我们来到最近的一幢典型的傣家竹楼。竹楼小巧玲珑,造型别致,风格独特。是用木料和竹子相连接建造而成,呈四方形,夏季四面通风,冬季阳光充足,住此竹楼具有凉爽、防潮、防水、防震的特点。竹楼为两层,一楼一底,楼上住人,楼下做牲畜厩、仓库及家务劳动场所。

 

http://www.chinaorg.cn/forum/attachments/month_0801/20080129_e69217122dabc6484ff9SaAZ5DW7hXxi.jpg

傣家“少朵莉”

 

    尊重傣家的风俗,我们一行在楼下脱了鞋子,然后脚步轻轻地沿木制楼梯登上二楼的凉台。竹楼的的凉台相当于汉族主房前的庭院。可能是事先约好的,我们刚登上凉台,一位身着盛装的“少朵莉”(傣语:漂亮的姑娘)已垂手迎在楼梯入口处,并用熟练的汉语热情地招呼我们:“欢迎!欢迎!”导游介绍说,这位傣族姑娘名叫“玉琴”(傣族有名无姓,以前面一个字区分男女,男名首字都用“岩”,女名首字都用“玉”)。玉琴姑娘落落大方地自我介绍:我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今年19岁了,家中还有外公、外婆、父母、哥哥,总共6口人。按照傣家婚俗是女娶男,我外公、父亲都是娶进来的,将来哥哥要嫁出去,我也要娶进一个“冒朵叻“(傣语:青壮年男子)。为了表达傣家的热情好客,玉琴姑娘先把我们安顿在凉台中间一个摆满工艺品的矮条案四周坐下后,又给我们每人敬上了一杯糯米香茶(有糯米味,但非糯米的一种天然饮料)。我们一边品尝着清醇的糯米香茶,一边继续听玉琴姑娘给我们摆傣族婚俗“龙门阵”。傣女一般十六、七岁就结婚了。象我这个年龄还没有娶亲就算是晚婚的了。傣家人成亲后,女子当家,最明显的标志是婚后的傣女腰间有一串钥匙,代表着主管家政,是权力的象征,男子腰间则没有。傣家青年男女成亲后,男子要扎扎实实地做三年苦力。三年内如果妻子不满意,就可能被妻子休掉;赢得妻子欢心,方能成为长久夫妻。三年后,丈夫就可“解放”,一切内外活儿全由妻子承担。傣家女儿成婚,再穷的家庭都要为女儿置办一根银腰带,旧时40多斤,现在一般都是几斤十来斤。现在傣家嫁男,一般只需花两三千元钱就够了,而“少朵莉”娶夫,在婚前必须得攒两三万元才够完婚用的,所以家里的大人们忙外面的事情,我在家里接待游客参观的同时,就要做一些小生意(卖金银玉器和农副产品)来攒点私房钱。

 

王散木:独特的傣家风情

玉琴姑娘

 

    品过香茶,我们便开始参观傣家的正房。正房与凉台是连在一起的。进门之后便是客厅。客厅里有三根主要的房柱,有两根是并排把客厅与卧室分开的柱子,另一根是立于客厅正中央火塘旁边的。立在火塘的这根柱子是绝对不许碰靠的,那是傣家生活中的“顶天柱”,若靠了柱子意味着不尊重主人。火塘上支锅用的三角架平时不能随意移动。更不能从火塘上跨过。在隔开卧室与客厅的两根柱子中,靠外的一根(也就是进客厅门即右拐处的卧室门柱)叫“吉祥柱”,也称为福柱,客人来了摸一摸有吉祥之兆,也可靠着休息。靠里的一根顶上有红布的木柱,是绝对不允许外人碰摸的,是傣家的人死后用的,称为“升天柱”。死者被家人扶靠在这根柱子上(不分男女)沐浴、穿衣、裹尸,等候火化,傣人把这根柱子看作逝世后升天倚靠的路径。

    傣家卧室是秘室,未经允许是不容外人窥视和入内的,特别是青年男子。按旧俗规定,如果偷看者被主人发现,要么就招为上门女婿,要么就在这家受罚做三年苦力,期满后放归。即使是女客也要在主人家服役三年。现在已不那么严格了,据说做满七天就可以了。另外,以傣家旧时习俗,他们认为自己的灵魂和家神都住在卧室,外人来了会打扰家神,摄走灵魂,所以旧时外人一般是进入不了卧室的。

 

http://www.yn.gov.cn/image20010518/7340.jpg

 

    傣家卧室是由一块隔板在并排的两根柱子处与客厅隔开的,挨两个柱子旁各有一个门与客厅相通,平时都用布帘遮得严严实实。里边一个靠“升天柱”的门是供长辈出入的,外边一个靠“吉祥柱”的门是供晚辈出入的。卧室内旧时是通铺,几代男女同处,结婚了的用木板与其他的亲人们隔开。现在已由过去的通铺改为木床。但仍不隔成小间,只在两床之间留过道,床上挂蚊帐。老年(长辈)挂黑帐,结婚了的中青年挂红帐,未婚的挂白帐。

    我们随行的一位兄弟别出心裁地询问:傣家来了客人夜晚怎么住呢?导游告诉:客人到傣家,若要留宿只能睡在客厅,并且睡时必须脚朝大门,意为他是要离开这个家的。并且也表示对主人的尊敬。

    在客厅中,我们惊奇地发现,他们的饭桌一半跨在靠墙边的草席上,一半在木地板上。玉琴姑娘告诉我们:草席是供长辈和有身份的人(包括贵重客人)坐的,如有和尚来,也要让坐草席上,其他人围坐而食。

 

http://gzdaily.dayoo.com/img/2002-01/30/daizy2002-01-30-008.jpg

 

    在我们离开客厅,出得房门准备向主人告辞时,却发生了一场小小的误会。我们同行的一位小伙子是走在后面的,玉琴姑娘按礼节则走在最后面。我们的这位小伙子不是随大家一起准备下楼,而是出了客厅的门向右拐,朝与楼梯相对的凉台另一边的一个小侧门走去,他出于好奇,想看看这个侧门下的一个小平台。玉琴姑娘急急赶过去拦住了小伙子:“这里看不得、去不得。”小伙子却很固执偏要去看,玉琴姑娘便大声叫道:“请你放尊重点!”这一声叫,才引起我们大伙的注意,以为是我们同行的小伙子有啥不礼貌的举动,大家刚要批评小伙子,玉琴姑娘则主动满脸堆笑地解释了原由。原来,这个小平台是傣家女人们洗澡和凉晒衣物(主要是内衣)的地方,外来的男客人除非想做上门女婿,否则,是绝对禁止偷看的。所以玉琴姑娘才拦住他,这才发生了这场“戏剧”的“尾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