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散木:九华山中妙高寺

(2009-08-13 04:31:15)
标签:

宗教

妙高

散木

僧尼

金乔觉

分类: 散文随笔

九华山中妙高寺

王散木

王散木:九华山中妙高寺

河南固始九华山中的妙高寺山门

 

    此山非彼山,此寺非彼寺。

    此山为河南固始的九华山,号称西九华;彼山乃安徽池州的九华山,亦称东九华。

    此寺妙高寺,卓然矗立在河南固始的九华山上;彼寺亦为妙高寺,藏于昆明黑林铺三华山。

    然则,追踪佛家名流足迹,此西九华山的资格老于彼东九华山,此寺香火也盛于彼寺。固始九华山是大别山北麓一个风光旖旎、景观独著的山脉,平均海拔500米以上,妙高寺就坐落在九华山的半山之中。相传,新罗国(今朝鲜)王子金乔觉(金地藏),在卓锡安徽九华山之前,曾在妙高寺传经布道多年。因此,佛门把安徽的九华山与河南的九华山相提并论,故世人有“东九华、西九华”之说。寻访固始九华山中的妙高寺,就是缘于地藏菩萨的传说。

    据说,后来被尊奉为地藏菩萨的新罗王子金乔觉是一位孝子,其母去世后,矢志向佛,便出家剃发为僧,尝发下宏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遂使众生只要念诵其名号,礼拜供奉其像,就能得到无量功德、获得救度。据《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说,地藏菩萨受释迦牟尼佛的嘱托,在释迦灭度后、弥勒佛降生前的无佛之世留住世间,教化众生度脱沉沦于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诸道中的众生。原本已经具备了佛的修为的地藏菩萨因有宏愿在先,终因地狱迟迟“未空”而屈就菩萨之列。唐代的中国佛教,如日丽中天,吸引了一些日本、新罗、高丽、百济等国的僧人来华求法。金乔觉出家后,即携白犬善听航海来华。西行至豫皖鄂三省交界处风景秀丽的固始九华山,但见峰峦叠起,云雾飘渺,亦仙亦幻,便在此地驻足,传经布道,这块灵山秀水从此结下佛缘。

 

王散木:九华山中妙高寺

从山下到寺门需登上666层台阶

 

    拜谒妙高寺这天,恰逢农历六月十九日,是传说中观音诞中的三个日子之一,我们也是结了佛缘。汽车从204省道转入山间公路之后,多处路面凹凸不平,车身在坑洼坎坷中左簸右颠,原本静穆的心境被弄得有些烦乱。大约颠簸了一个小时,车子才在一个岔口处钻入翠竹遮天的平坦路面上。山道九曲十八转,坡度时陡时缓,弯度盘盘旋旋,尽管坐在车内屁股不是那么稳实,倒也有惊无险。我们的车子先是直接开上九华山茶场的,山下先前还是阳光灿烂,到得山上转眼就是云雾升腾,下得车来便湿气扑面,整个山上都是湿淋淋的,全然没有了山下的燥热,全身心的感觉都是清爽舒坦。等我和当年的老同事高老师从坡下洗手间再回到旅行车上时,头发都冒着湿热的雾气,连眉毛都挂着白雾。

    在山上的茶场稍事盘桓,我们的车子便又缓缓下行,向坐落在九华山海拔599米处的妙高寺进发。居高临下,但见红墙黛瓦四周翠竹环绕,云雾成烟,长林绿暗,松高石瘦,涧远泉出。新篁摇曳,时间万竿之烟雨;镜面无波,长留千载之幽魄。野路如带,田畦如梯,鹰往鹭来,树穷花出。上有万亩梯茶,“九华山”牌信阳毛尖享誉神州,下有碧波万顷的关门山水库如镜,潺潺的山间泉水想来一定是清洌而甘甜,还有百亩桃花岭果园和环抱山川的翠竹枫林,四季景色各异,蔚为壮观。站在寺庙门前,脚下群山蜿蜒,远眺层峦叠嶂,案山分明,豫皖两省的界河——长江河犹如丝带在山脚缠绕而过,此时此景你不能不叹服古人选建寺庙视角之独特。

 

王散木:九华山中妙高寺

竹林丛中的塔林

 

    据说新罗王子金乔觉当年泛舟渡海,来到中国,于此山中择地而居,潜心修行,直到他六十岁时,身体仍异常健壮。这日,他突发奇想,决计东行,于是便去了安徽池州府青阳县的九华山。金乔觉到了东九华悠忽三十九年,于开元十六年(公元729年)七月三十日夜成道,时年九十九岁。旋即召众告别,罔知攸往。但闻山鸣石陨,扣钟嘶哑,跏趺而灭。其尸坐于函中,三年开将入塔,颜貌如生。举起则动骨节,若撼金锁。乃立小浮图于南台,此即金乔觉生前宴坐之地。这就是东九华山建寺之因缘。由斯东九华山与普陀山、五台山、峨嵋山齐名,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成为全国佛教徒朝拜的圣地。

    固始妙高寺前有南天门,后有华岩寺,鹿鸣庵和地藏王府相辅为左右两翼,巧妙的构成一处“三院一体、僧尼合寺”的佛门圣地。妙高寺历史悠久。现存于寺内的《汝宁府固始县南乡妙高寺价值香火田地绅士分粮碑记》记载:“邑东南隅,山川环结,有寺居巅,名曰妙高古刹也。创于唐宋,盛于(明)成(化)弘(治)至(天)启(崇)祯,戕于兵战。赖盛朝顺治初年,竺启大祖建造。”在距妙高寺东北1000米处,有一片高僧塔林,塔铭也有类似的记载:大清顺治四年,竺启师卓锡入山有诗云:“策杖欣逢主道场,堪怜名利含虚荒;树缘萝挂谁芟蒂,灶破烟消莫问粮;漫山荆蓁开月径,且敲石火续灯光。迩来似有回春意,野草闲花透色香。”竺启大师于大清顺治四年(公元1688年)入山,为第三十六代,每代以30年计,为1080年。据此考证,妙高寺建于隋唐之间。可见,古寺距今已有1400余年。

  鹿鸣庵的历史当追溯到600年前。寺内现存的大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制作的庵碑碑文曰:“粤自大汉永平八年(公元65年),我佛如来倡教东土,是由建寺(指妙高寺)崇祀,历唐宋元明而香火不衰……又号鹿鸣庵者,邑民申家福也。家福夫妇年老无子并远门近亲无可继之人,因投固陵南乡妙高寺为僧,其居一室改为庙宇,即将所有亩产入庙,作香火之资,而徒子法孙日众焉……由家福以迄于今相传近十代……”按碑文推算,大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以前,申氏夫妇入寺入庵大约在公元1400年前后。自此,开创了妙高寺僧尼合寺的佛门新篇。

  妙高寺占地22000亩(包括耕地),原房114间半,由山门、东西耳房、大雄宝殿、地藏王府、配殿等建筑组成,规模宏大,气势壮观,吸引了无数高僧鸿儒,大心居士,十方长者,善信人等,同发菩提,祗颂佛事。历经战乱和自然灾害,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妙高寺仅存房屋18间,房屋面积360平方米,为明清建筑,前殿建筑为石基,青砖灰瓦,殿堂含廊,廊前四根木立柱上镶嵌着精美的大型木雕,正中两根立柱上,倒爬着一对雄狮,左边的一个利爪搂绣球,右边的一个双臂护幼狮,它们昂首挺胸,巨头卷毛,隆鼻暴眼,利齿外露。两边依墙的木立柱上倒卧着一对怪兽。它们肌肉突出,阔面大耳,鹰钩似的利齿伸出唇外,令人望而生畏。四只神兽的背上各骑着一个武士,他们威风凛凛,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内檐带暗卷,迭檩重梁,双龙进洞的顺方,精雕了龙凤、花鸟图案及“文王访贤”、“太公钓鱼”等历史人物形象。檐高丈四,斜封着锦纹花砖,一层层重迭,飞出檐口,脊上排出双龟纹的花板子;脊两端伫立着一对鸱吻。台阶上,朱漆大门两旁,有一对雕琢精美的石鼓,山门上方由全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大师亲书的“妙高禅寺”四字大匾悬挂正中,当年的一副“枫鸟松竹皆成佛事,诸恶莫论众善奉行”楹联,如今被黑底金字的“满怀慈悲固有高妙,一山茶竹始为禅玄”新楹联所取代,联语巧妙的嵌进了“固始”县名和“妙高”寺名。整座建筑,苍劲挺拔,古风依然。

 

王散木:九华山中妙高寺

师生20年后相聚留影于妙高寺山门前(右为濮约东)

 

    进入山门,眼前豁然开朗,大雄宝殿、天王殿一线穿珠,地藏殿、观音殿、钟鼓楼分列两侧,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层高达23米多,布局严谨,气势雄伟,金碧辉煌,古色古香。正中一湖放生池,池中莲花正盛,群鱼嬉闹,传说每年春夏季节大雨滂沱时,会有许多鲤鱼乘云穿雾飞到池中,故又名“飞来池”,池内水盛不溢,久旱不涸。池正中一亭阁,汉白玉雕刻的观世音菩萨慈祥地凝视着游客,似乎洞察人间一切疾苦,为芸芸众生拂去三界六道之苦报,净瓶中溢出“仙水”滴滴清冽,别具匠心与神奇。大殿中供奉有如来佛、弥勒佛、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等佛教人物,或威风凛凛、或正气浩然、或憨态可掬、或慈眉善目,个个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面对佛祖的强大身姿和慈祥目光,我等凡间俗人不能不产生一种敬畏,而自感渺小、微不足道。

    寺内烟雾缭绕,梵音阵阵,一派肃穆。我们在为寺庙修葺一新、香火重旺而感叹的同时,更为胆识过人的年轻乡亲民营企业家王刚先生的大手笔而自豪。投巨资在这深山里重修庙宇,换得千年古刹展新容,传统文化现生机,为秀丽的西九华山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需要多大的气魄胆略!又凝聚了多少心血与智慧!诚如一位文学朋友所言:这一片绿海中蕴育着生机盎然,这一片祥和中隐藏着博大精深。生逢盛世,是我等的造化!

 

王散木:九华山中妙高寺

钟楼里面的大钟

 

  南天门在寺门正南方,相传唐王李世民有一年在此打仗兵败遭敌人追杀,便策马奔向妙高寺。在寺门前得四位武僧拼死相护,遂转危为安,李世民登基后,便钦命在此栽下四棵松树以示纪念。四棵古松几经遭毁,现仅存一株。冠如华盖,傲然屹立。由南天门而上,便到了放生池。距放生池十多米处,有一巨石形成的钱眼,俗称“打儿窝”,前来寺院敬香献果的善男信女们,都来这儿投掷。投中者即可心想事成,获得菩萨保佑。在寺院东方,有鬼斧神工造就的天然石壁,名为“迎佛台”。有香客在此立房一间,终年香火不断。据河南省古建研究所专家透露,当年妙高寺被批准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缘于妙高寺独特的塔林。妙高寺的塔林有两处,一处在寺院东侧,称比丘尼塔林;一处在寺院东南一公里处,称高僧塔林。其塔林的风格有异于嵩山少林寺塔。从塔的造型和塔身的莲花上推断,是隋唐建成,且与藏传佛塔相似,为考证寺院的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在比丘尼塔林中,有一通清乾隆年间立的墓碑。碑上方有一个醒目的“佛”字,下行小字:“十方僧尼二普同塔”,经过辨认,系“宗持寂光灵骨”、“戒待运空灵骨”。僧尼合寺亦为奇观,而僧尼合塔更为佛门弟子之罕见。

  妙高寺佛教文化源远流长。明《嘉靖固始县志·艺文篇》记:“俱明佥事朱冠写诗称赞:古寺驰名已有年,追随今喜得参禅。报宾童子钟初动,习静僧人榻已穿,打坐我便松下石,奋飞鹤避竹间烟,出门便落风尘里,何幸山房借一眠。”妙高寺为历代皇王虔诚礼拜之地。秦王李世民登基后,曾下令扩建;南朝后主陈叔宝胞弟陈叔季——智能大祖曾任住持多年,明永乐三年(1105年),据嘉靖《固始县志》记载,海云大师曾重修妙高寺。在现存庙碑记载,大清乾隆皇帝钦命立碑巩固。寺内现存的“皇图巩固帝道遐昌”碑文中镌道:“特授固始县正堂加五级记录,二十四次记大功,十次卓异侯升……”这位护寺有功的县令,被乾隆皇帝多次加官进爵。

  妙高寺属禅宗临济宗之临济刹一脉,下领九连庵、马家庙、青山寺、万福寺、法华寺、万年庵、圣塔寺等7座,分布在固始张老埠、祖师庙、陈淋子等乡镇和安徽霍邱县等地。从清顺治四年(公元1688年),竺启大师卓锡妙高寺,妙高寺作为临济宗之临济刹的重要寺庙,宗谱是:“祖道明宗正,戒定复慧源,妙姓真如诲,慈济广宏传,机灵心大悟,义圣理周全,若问玄中指,长空月皎然。”目前已传至第20辈“传”字辈,若累加竺启大师前36代,妙高寺自建寺以来,已传了56代。在煌煌千余年历史长河中,虽几经兵灾破坏,但妙高寺则以其深厚的佛教文化渊源,在豫皖鄂三省交界地带独树一帜,历唐宋元明清至今而香火不衰,成为豫皖鄂三省交界、方圆几百里内重要的佛教圣地。

    参观结束,我特意拉上两位20年前的同事背依红墙翠竹古刹,留下永恒的瞬间,留下永久的记忆,留下深深的祝福!

王散木:九华山中妙高寺

老同事重逢(左为高老师,右为周老师)

 

    (附注:本文是8月9日——恰逢农历六月十九观音诞,借与1986级师范生20年后相聚之机同游九华山之后而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